早上美 _3087天 10月26日 星期日 乙巳九月初六 鸢都应景书画工作室

劉在芳(在水一方)

<p class="ql-block"># 我与李学森局长的人生际遇</p><p class="ql-block">刘在芳(原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我高中毕业。彼时全国高考已停多年,没有出路的我,只能回到老家甫刘村,成了第四生产队的一名社员。父亲早逝,家中姊妹多,又无人脉依靠,日子全靠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勉强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以为人生会就此按部就班,可下地劳动刚过一个多月,一份意外通知便彻底改写了我的轨迹——我被调往侯镇供销社工作。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掌控着几乎所有生活物资的供给,能进入这样的单位,是无数人羡慕的幸事。接到通知的那天,我激动得一夜未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供销社才知道,这次机会源于学校推荐。他们看中我在文艺方面的特长,将我分配到采购站。在这里,我的日子过得格外充实:白天忙着收购农产品,晚上就到供销社会议室排练节目,有时还会跟着队伍去农村重点大队进行夜间支农演出。尽管只是临时工,每月36元工资要拿出一半交给生产队买工分,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脱离纯粹的田间劳作,我已觉得满心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凭着文艺专长和还算扎实的文字功底,我被调往侯镇公社多种经营办公室当文书。在那里干了三年多,1980年,我又转岗到侯镇公社文化站。至今记得,侯镇公社党委的报批书上,盖着寿光县文化局的红章,负责人签字处写着“李学森”,字迹漂亮又庄重,这个名字就此清晰地印在我心里。整个文化站就我一个人,一块牌子、一间办公室,大家便笑着喊我“文化站长”。这份工作恰好契合我的长处,加上我出身农村、不怕吃苦,除了做好文化站的本职工作,还帮党委秘书写材料,跟着管委会主任下大田跑生产,日子忙碌却格外踏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是在1980年,侯镇影剧院开始筹建,从前期筹备到后期经营,我全程参与其中。靠着踏实的作风和灵活的思路,我在工作中渐渐崭露头角,不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被选为招聘干部——虽说户口还在村里,却能以干部身份开展工作,这对我而言,已是莫大的认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秋天,组织决定调我去大家洼镇文化站。当时,寿光县文化局的李学森局长特意找我谈话,说计划在镇上建一座文化馆,希望我能牵头负责。可到了镇上我才发现,当地工作重心全在抓收入项目上,首要任务是建养虾场,文化馆的事被暂时搁置,我一下子没了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过多久,文化局再次给我调动机会,这次是去寿光县文化馆任副馆长。第一次李局长谈话时,我犹豫着拒绝了——理由很现实:我虽是招聘干部,但户口仍在农村,妻子和两个孩子也都在村里,一家人若要分开两地,实在难以兼顾。又过了一阵,李局长再次找我谈话,我还是没能点头。但他没有放弃,不仅苦口婆心地帮我分析前景,还特意和孙馆长商量,承诺先在文化馆办公楼给我安排一间房,让全家搬来同住,妻子还能靠租书做些小生意补贴家用。这份沉甸甸的诚意彻底打动了我,我终于同意调动,一家人在县城有了个临时的家。后来,我的工作顺利转正,妻子和孩子也如愿转为了梦寐以求的非农业户口,我所有的后顾之忧,就此彻底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想这段改变命运的转折,我永远忘不了李学森局长。这位好领导在前年因年迈患病离世,但他的恩情,我一辈子都记在心里。李局长不仅敬业,更难得的是惜才爱才。他是寿光县第一个文化中心的奠基人,从项目策划、筹备、建设施工到最终投入使用,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这座文化中心建有“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两祠(仓颉祠、贾思勰祠)一楼(望海楼)”,占地面积广、建筑面积大,是当时全省一流、在全国也排得上号的古建一体文化设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着文化中心启用的契机,李局长还推动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他主动找到县委书记王伯祥,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把各乡镇文化站的大部分人员(多为招聘干部身份),通过多种方式调到县文化中心工作。这在寿光县是开创性的举措,后来这些人全部转为正式编制,我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局长选才从不走后门、不照顾关系。当年博物馆招聘时,考核严格得如同“考试答辩与选美结合”,标准极高,也正因如此,能进入县文化系统的人,个个都有一技之长。久而久之,寿光县文化系统人才辈出、整体素质过硬,在潍坊、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活动中,屡屡取得优异成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让我感念的是,李局长在专业上也给了我诸多指引。他本身热爱书法,造诣深厚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已是中国书协会员,因此常针对我的书法学习提出具体建议。最近几年,他得知我开始学画,更是时时关注:不仅几次打电话鼓励我坚持,还曾特意叫我到家中,看着我的画作欣慰地说“你近来画画大有进步”,并叮嘱我“书画同源,学起来有不少优势,但要多动脑子、多动笔,不妨重点在山水画上下功夫”。这些话,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脑海里,成为我坚持书画创作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这十几位曾带着农村户口进城的乡镇文化站人员,永远把李学森局长当作恩人。如今他已远去,但我们会永远感恩、永远怀念他。而我们这十几位当年的乡镇文化站长,如今也都过了六十岁,退休后过上了安稳安逸的生活——这份安稳,离不开李局长当年的帮扶与成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前田间苦度日,</p><p class="ql-block">多亏伯乐指路子。</p><p class="ql-block">几番帮我解家难,</p><p class="ql-block">全力荐我过坎子。</p><p class="ql-block">建馆兴文润圣城,</p><p class="ql-block">恩情似海记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10.25</p> <p class="ql-block">撮影:王洪泉</p> <p class="ql-block">刘在芳,男,别署在水一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任寿光市文化馆副馆长、寿光市文艺创作室主任、《寿光文艺报》总编辑、寿光市书协常务副主席,曾在潍坊电视台《每日一字》节目连续播出九十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任鸢都应景书画工作室主任,创办《早上美》并已持续发布3000天,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