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4543883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探秘景点:烟台张裕酒文化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0,一个金秋送爽的日子,有幸来到烟台山下,瞻仰了大名鼎鼎的张裕酒文化博物馆。身为烟台人,过去耳闻目睹许多张裕的故事。今日亲身亲历,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张弼士实业救国在我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深为他的爱国情怀所打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坐落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大马路56号。这里是张裕酿酒公司最早的酒厂,主体建筑占地面积近4千平方米。张裕大酒窖占地面积约2666平方米,深入地下十几米、酒文化广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博物馆馆区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是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属科技类葡萄酒业专题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酒厂的门头大字“张裕酿酒公司”是由清朝同治和光绪两代帝师、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亲笔题写,镌刻贴金镶嵌在门头上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弼士(1841—1916)是清末民初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外交家、教育家,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民族工业之父”和“中国葡萄酒之父”,曾担任清廷驻新加坡总领事等职,资产达8000万两白银,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span></p> 生平与成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年经历:1841年生于广东大埔县,幼年家贫,仅读三年私塾。1858年赴印尼谋生,从杂工起步,继承岳父资产后创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商业帝国:在南洋创办垦殖、航运、银行等企业,资产超清政府年收入,成为南洋首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实业救国:1892年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引进欧美葡萄品种,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其产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堪称一个世纪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弼士的社会贡献:任清廷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维护华侨权益;支持辛亥革命,捐款助革命;倡导“主权自掌,利不外溢”,投资铁路、矿业等四十余家企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生创办40余家企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弼士一生创办了广州亚通织布公司、佛山裕益砂砖公司、惠州福惠玻璃公司、雷州普生垦牧公司、广西三岔银矿、广厦铁路公司等40余家企业,是中国第一批工业化国产机器制砖厂、玻璃瓶制造厂机器织布厂、拖拉机垦殖场的创始人。此外,1897年,张弼士在上海参与筹办中国通商银行,后任该银行首席董事和总经理。1907年,被清政府任命为督办铁路大臣,参与筹办粤汉铁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71年张弼士应邀出席法国驻印度尼西亚吧城(雅加达)领事馆举办的酒会,当他品尝美酒后发现这种酒味道醇美、酒香四溢。席间,一位法国领事讲起,咸丰年间他曾随英法军队到过烟台,发现那里漫山遍野长着野生葡萄,酿出的葡萄酒口味竟然很纯正,烟台的土质和气候特别适于种植酿酒葡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偶然间获取的信息,点燃了张弼士心中创办中国第一家葡萄酒公司的梦想。</span></p> 张裕二字的由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弼士把自己在烟台创建的葡萄酿酒公司取名“张裕”,裕,取“昌裕兴隆”之意,冠以张姓。张裕酿酒公司是张弼士花费心血最多、取得卓著成绩并影响至今的一家企业。</span></p> 创办张裕的初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弼士在撰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张裕酿酒有限公司缘起》中写道,“尝考法兰西国葡萄制酒之利,岁合华银数万万两,为全国出口货物之大宗……我国倘能仿而行之,讲求种植制造之法,既塞漏后,兼能富国,是亦开辟利源之一道乎!”在另一份呈光绪皇帝的奏章中,张弼士又提出,“中国之酒类,用稻、粱、黍、麦为之,岁耗民食不下四分之一,而其味之美、价之高,反不敌洋酒。则曷若仿照外国,开山种果,以果酿酒之为愈乎……若中国能种植仿造,以其上品之酒出洋,可取回外洋之利不少。即以寻常之品,供民间日用之需,岁可省米麦之属亦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此可见,张弼士创办张裕公司的初衷,一是通过出口为国家创汇,内销为国民服务;二是能为国家节约粮食,这背后却是拳拳爱国之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92—1896年,张裕三次从国外引进124个酿酒葡萄品种,共计69万株苗木,开辟1200亩葡萄园,张裕成为近代中国最早从欧洲引种酿酒葡萄的一家民营企业,成为中国首个工业化葡萄酒生产企业。</span></p> 照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裕酿酒老厂已开辟成纪念公园,内有一座很大的照壁,始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其正中是张裕第一个注册商标—双麒麟,两侧分别是“东山葡萄园”和“西山葡萄园”的山水画。现存的照壁,为 2002年张裕110周年大庆时重新修建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裕第一个注册商标—双麒麟是1892年创建时设计并注册的著名商标。这个商标生产的葡萄酒产品,经过23年的洗礼,终于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四枚金奖。从此张裕葡萄酒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实现了张弼士实业救国的初步梦想。</span></p> 百岁桶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三只橡木桶,每只容量15000L,于建厂初期制造。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橡木桶,被称为亚洲桶王,他们是张裕百年历史、文化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弼士葡萄酿酒利国利民,做出卓越贡献。他曾三次受到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召见。1904年,被第三次召见时赏赐其一品顶戴、光禄大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朝光禄大夫是什么官职?清朝光禄大夫为文官最高品级(正一品)。它相当于现代的荣誉顾问或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这是一个象征性的高级顾问职位,无实际行政职权,主要用于表彰官员的品级和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弼士得到清廷封赏,实际上是种荣誉称号。有了这层加冕,即可为皇帝提供国策建议了,但实际职权有限,常为加官或褒赠之职,多授予功勋或德高望重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孙中山视察张裕公司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品重醴泉”是孙中山对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褒奖。这里还有一段孙中山与张弼士世纪友谊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中山与张弼士的交集,始于共同的爱国心。同为广东人,两人在南洋结缘时,便怀揣着振兴中华的理想。1910年同盟会急需革命经费,张弼士暗中捐助白银30万两,成为革命重要后盾;他还鼓励儿子张秩捃加入同盟会,并号召南洋企业为革命党人提供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辛亥革命爆发后,这份支持从资金转向行动:1911年11月,其侄子张成卿以张裕经理身份,当选烟台山东军政府财政官,深度参与地方革命政权。这种家族式的投入,让两人的情谊远超普通友谊,成为革命道路上的同盟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8月20日,孙中山在赴北京途中停留烟台,次日参观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并品尝葡萄酒后,亲笔题写“品重醴泉”以示嘉勉。题词中“醴泉”源自《礼记》“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喻指酒品如甘泉;“品重”兼具赞誉张裕葡萄酒品质与创始人张弼士人品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题词是孙中山为中国企业留下的唯一墨宝,真迹现藏于烟台市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题词事件体现了孙中山对民族实业发展的支持,亦成为烟台城市品牌“品重烟台”的历史文脉来源。</span></p> 周总理给张裕拨专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周总理特意指示:“要保持巴拿马国际金奖的荣誉!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尽管国家那时还在困难时期,周总理指令主管部委扶持张裕,经周总理批准,轻工业部向张裕和茅台两家公司分别拨款65万元,用于提高名酒质量。为张裕酒质实现飞跃打下基础。</span></p> 毛主席给张裕作指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3月,张裕公司向轻工部提交《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生产情况报告》,并转呈毛泽东主席阅示。在一次糖酒食品工业的汇报会上,主席向张裕、中国葡萄酒业作出批示:要大力发展葡萄和葡萄酒生产,让人民多喝一点葡萄酒。</span></p> 张裕再创辉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2年被评为“最具国际竞争力民族品牌”,《2007年饮料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张裕集团以6.95亿美元销售收入,位居全球第10位。2024年再次荣登BrandFinance“全球最强葡萄酒&香槟酒品牌”榜首,旗下龙谕酒庄获“全球酒王之王”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光荏苒,转眼过了一百多年。现在的张裕已经成了全球知名的葡萄酒企业,在全世界建了十三座酒庄,产品卖到八十多个国家。每年都能捧回几百个国际大奖,还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球最强葡萄酒品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裕的过去,是实业救国的典范,张裕的今天,更是民族工业的娇子!百年张裕,名不虚传。当我离开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之时,心中充满了骄傲之情,也更增添了几分敬畏之心。是的,这就是我们国家民族工业的缩影,是它们,承托着我们民族崛起的希望和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文编辑/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题图摄影/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背景音乐/天若有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