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蕺山文笔塔

幽香如故

<p class="ql-block">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我已经去过几次了,街区古色古香,原汁原味,仍然吸引着各地的游客,那怕不是节假日,也是不缺人流量的。我这次的目的地是蕺山文笔塔。</p><p class="ql-block">公交车至香樟园下车,步行导航到蕺山公园,从戒珠讲寺一侧沿台阶上山,径直跟着指示牌引导前行,不一会就看到了半掩在绿荫中的文笔塔。蕺山位于绍兴市,因盛产鱼腥草(蕺草)得名,历史上是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之地。文笔塔位于蕺山之巅,重建于2003年,高36.8米,外观五层内实七层,呈晋代风格。登塔可俯瞰绍兴全城及三塔鼎立景观(与府山飞翼楼、塔山应天塔相望),塔内设毛笔铜像及许愿牌,是祈福和观景的核心地标。</p> <p class="ql-block">一侧的石碑上刻着“文笔塔”三个字,下面注着“王家山”,背面有文笔塔小志:蕺山之巅,旧有王家塔,盖蕺山以王羲之别业而俗称王家山,塔则文因山而名也。二十世纪中叶,侵华日军毁塔而建碉堡。耆老道及,至今切齿。</p><p class="ql-block">公元二零零三年六月,绍兴市政府于原址重过秀塔,历半载而工竣。现塔为砖混结构,呈八边形。塔基每边长四米,塔身总高三十六点八米,外观五级,内实七层,有双梯贯连上下。越.中向有十二景之胜。《蕺山晴晀》列其二。登塔四顾,山水沃野及十万户人家,自可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蕺山自晋右军始,历来文风蔚然。宋有韩氏以力肩儒学为事,尝五世讲学山中。明季,刘念台先生复讲学蕺里,开创蕺山学派。迨至近世,范文澜、陈建功、金宝善辈诸多学人,皆曾肄业蕺山。文心雕龙谓:“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后世则多以此统指文章、文辞。今以“文笔”名蕺,不亦宜乎。是为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笔塔得名于其形似毛笔的造型,塔顶如笔锋,塔身如笔杆,整体象征文化传承与文运提升。寄托地方对科举功名的期望,保佑学子“功成名就,青云直上”。</p><p class="ql-block">文笔塔伸手可及的地方,密密麻麻地挂了许愿牌,祝身体健康的,祝学业进步的,祝梦想成真的等等,其中有一张挺文艺的:“我想看花海倒灌,涌出卡滋戴尔的断崖和山谷,直到开满大地的一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笔塔内设有楼梯,可登至塔顶,塔内有不少工作人员值班。文笔塔内悬挂历代状元的画像,其中宋代状元王佐(1148年状元)、詹睽(1175年状元)等11位文科状元,以及8位武科状元均出自绍兴。画像里文状元个个俊秀儒雅,武状元也英武帅气。</p><p class="ql-block">看来古人的科举考试,对颜值的要求还是挺高的。据唐朝的《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即:一是身材要挺拔丰伟,长相俊美;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能言善辩;三是书法要工整、漂亮;三是文章的文理和才学。在这四条考核标准里,容貌长相压倒了能言善辩、书法以及文章才学等条件,排在了前面,可见颜值对考试选拔的重要性。唐朝的诗人罗隐就因长相不如人意而屡试不第,史称“十试不第”。同朝代的诗人、词人温庭筠也因为长相问题,多次考进士均落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蕺山晴眺,绍兴城就在你的眼底。对于没有方位感的我来说,眼前的绍兴城除了高楼林立,马路宽敞车流不息,远山近水,草木葱茏,都融为一体了。在塔顶绕了一圈,分不清哪是东西,哪是南北,觉得绍兴古城只是现代化城市发展中的沧海一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