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月的宁波,秋意正浓,风里裹着一丝海的气息。24号一早,我便赶往宁波会展中心,只为赴一场文化与旅途的盛会——“2025海丝文旅大展”如约而至,第十届浙江书展、第十届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第十届宁波国际旅游展三展合一,整整三天,整座城市仿佛都浸润在书香与风景的交融之中。会展中心入口处,蓝色的装饰带如海浪般延展,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映着秋阳,行人穿梭其间,脚步轻快,像是走进了一本正在翻开的书。</p> <p class="ql-block"> 刚走近主入口,那句“经典共读 文化共享 文旅共融”便扑面而来,写在巨大的蓝色背景板上,像一句温柔的邀请。人们三三两两地驻足拍照,孩子们牵着父母的手蹦跳着,老人们眯着眼打量展牌上的字。我站在台阶上回望,整座展馆像一艘停靠在城市岸边的巨轮,正准备载着无数故事扬帆出海。</p> <p class="ql-block"> 走进馆内,第一眼就被那排高耸的白色柱子吸引,顶部是大片的玻璃天窗,阳光如金线般洒落。展馆中央的展台错落有致,有的陈列着古籍复刻本,有的则展示着非遗手作,还有的搭起了迷你书店模型,仿佛把一座城市的阅读角落都搬了进来。我随手翻开一本宁波地方文化的图册,纸页间竟夹着一片压干的桂花,香气淡淡,像是从某个老巷深处飘来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展会入口处的蓝色指示牌格外醒目,旁边飘着彩色气球,像节日的信使。几辆汽车停在不远处,车窗上还贴着“书展打卡”的小贴纸。我注意到一位老人推着轮椅缓缓前行,轮椅上的老伴手里攥着一本《宁波老街》,两人低声说着什么,笑意藏在眼角的皱纹里。这哪里只是展览?分明是一场关于生活、关于回忆的温柔重逢。</p> <p class="ql-block"> 在一处主展馆前,我驻足良久。建筑正面悬挂着红蓝双色气球,横幅上依旧是那句“经典共读 文化共享 文旅共融”。阳光斜照,玻璃幕墙映出流动的人影,像一幅不断更迭的画卷。几辆汽车安静地停在前方,仿佛也被这氛围感染,不愿鸣笛催促。这里没有喧嚣的叫卖,只有翻书声、低语声、孩童的轻笑,像一首轻柔的城市协奏曲。</p> <p class="ql-block"> 另一侧的展区入口更具未来感,弧形金属结构如波浪般起伏,彩色旗帜在风中轻舞。几辆电动汽车安静地停在一旁,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在此刻悄然发生。一位年轻人正用手机扫描展台上的二维码,屏幕亮起的瞬间,一段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动画缓缓展开。我忽然觉得,书展早已不只是纸与墨的对话,它正以千种姿态,走进每个人的指尖与心间。</p> <p class="ql-block"> “第十届浙江书展”的横幅高悬于入口之上,蓝色地毯一路延伸,像一条通往知识海洋的航道。行人来来往往,有人抱着成摞的书,有人肩挎相机,还有孩子踮着脚看展板上的插画。我走过一处展台,听见工作人员正介绍一本关于江南古桥的摄影集,声音温和,像在讲述一段未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馆内深处,光线更加通透。高大的柱子撑起整个空间,玻璃天窗洒下的光落在展台上,映出“经典共读”几个字的轮廓。一位母亲蹲下身子,指着展板上的文字轻声念给小女孩听:“书是灯,照亮远方的路。”孩子仰着头,眼睛亮亮的,仿佛已经看见了那束光。</p> <p class="ql-block"> 在“绍兴广电广旅集团”的展台前,我停下脚步。展台顶部装饰着水墨风格的风景画,仿佛把江南的烟雨搬进了展厅。几位参观者正翻阅旅游手册,讨论着乌篷船与黄酒的行程。我拿起一本《水乡书旅》,封面上是一叶小舟漂在晨雾中,忽然想起去年在绍兴读诗的午后,风从河面吹来,书页翻动的声音,和此刻竟如此相似。</p> <p class="ql-block"> “泉山文旅集团”的展位前人头攒动,绿色招牌下挂着黄色灯笼,节日的气氛扑面而来。有人在试戴非遗手作的发饰,有人在品尝地方特产,还有孩子举着刚买的文创小扇子,咯咯笑着跑开。我接过一杯宁波咸齑汤,热乎乎地捧在手心,味道咸鲜,却让人想起家常灶台前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驻足的,是那片蓝色地毯上的小型表演。一位穿传统服饰的艺人正手持竹笛,吹奏一曲《渔舟唱晚》。孩子们围坐一圈,大人们站在外围,有人举起手机,有人闭目聆听。笛声悠扬,穿过展馆的喧嚣,像一缕清风,拂过每个人的心湖。</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惊喜的是那个穿传统服饰的机器人,红金相间的装扮,一只手臂高高举起,仿佛在向世界招手。孩子们围在它身边,又笑又跳,有人还大胆地伸手摸了摸它的“袖子”。这哪里是冰冷的机械?分明是文化穿上科技外衣,在新时代跳起的舞步。</p> <p class="ql-block"> “宁波百代工坊非遗体验区”的展台前,一位老师傅正现场演示竹编技艺。他手指灵巧,篾条在他手中如活了一般,渐渐成形为一只小船。几位年轻人蹲在一旁拍照,还有一位小女孩轻声问:“爷爷,我能学吗?”老人笑着点头,递过一根篾条。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传承的火种,在不经意间悄然点燃。</p> <p class="ql-block"> 一张“今秋·趣宁波”的海报静静挂在墙边,山水如画,古建错落,标题写着“宁波转念就是欢喜”。我盯着看了许久,忽然笑了——是啊,何必远行?在这座城,翻开一本书,听一段曲,看一场展,欢喜早已在转念之间。</p> <p class="ql-block"> 走到“只此青绿”展区,竹子与绿植环绕的入口宛如一片小竹林,LED屏上流动着青绿山水的画卷。人们低声交谈,脚步放轻,仿佛怕惊扰了画中的宁静。我站在入口,深吸一口气,仿佛也走进了那幅千年古画,成了其中一抹青绿。</p> <p class="ql-block"> 展馆尽头,一块蓝色显示屏上写着“只此郑州”,旁边是红色的足球门和蓝色装饰物,热闹却不杂乱。人们依旧在展位间穿梭,有人抱着书,有人提着文创袋,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意。这场大展,不只是文化的陈列,更像是一场城市的集体记忆与未来想象的交汇。</p><p class="ql-block"> 三天很短,短到还没读完一本书,还没走遍所有展台;可三天也很长,长到足以让一座城市在书香与风景中,重新认识自己。走出会展中心时,夕阳正洒在玻璃幕墙上,整座建筑像被镀上了一层金。我回头望了一眼,轻声说:明年,还来。</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书展滋养心灵,旅游展则拓展眼界。第十届宁波国际旅游展在4号馆搭建起“一日游四海”的奇妙空间,法国、中东欧国家及南京、成都等国内外城市主题馆齐聚,库车的杏干、杭州的桂花香、西双版纳的特惠线路,让每一份出行渴望都能找到落点。文旅企业“大秀肌肉”的同时,更带来实实在在的惠民福利——比平日便宜300元的旅行产品、精致实用的非遗文创,让市民在“薅羊毛”中敲定说走就走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第十届浙江书展用3万余种精选图书搭建起经典的殿堂,从党政、经济到文学、少儿六大类年度推荐书单,为读者指明了阅读的“风向标”。</p> <p class="ql-block"> 当油墨书香与山海风光在展馆中相遇,这场“三展合一”的文旅盛宴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宁波国际旅游展与第十届浙江书展以“经典共读、文化共享、文旅共融”为纽带,让文化底蕴与旅游活力产生奇妙共鸣,也让每一位参观者读懂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密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