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意渐浓催奋进,教研逐光正当时。为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研之力助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抚州市第二实验学校近期开展了小学数学教研听课活动。我校小学数学组以黄纯老师五年级《可能性》展示课为核心,开展了“磨课—授课—评课”全流程教研活动,全体五年级数学教师深度参与,在反复打磨与思维碰撞中,共同打造兼具趣味性、逻辑性与教育性的优质数学课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堂精彩的展示课,离不开背后反复的打磨。从确定课题到最终呈现,黄老师与年级组老师经历了2次试教磨课调整,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推敲打磨,也为最终的课堂亮点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多轮打磨,黄纯老师的《可能性》课堂最终精彩呈现,四大亮点贯穿始终,充分展现了优质课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亮点1:情境导入生动,激发学习兴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开篇,黄纯老师通过生活中的抽奖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邀请学生“摸球抽奖”:“谁能摸到红球?一定会摸到吗?”学生们争相举手,在“有人中奖、有人未中”的真实体验中,自然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核心概念。贴近生活的游戏设计瞬间点燃课堂氛围,也让抽象概念有了具象依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亮点2:教学设计层层递进,逻辑严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课堂以“基础感知—对比探究—生活迁移”为脉络,环节衔接紧密,符合五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基础感知:通过“摸固定数量的球”,让学生初步判断“哪种球被摸到的可能性大”;对比探究:同样袋子的球,摸的次数也一样,为什么摸到的结果不一样呢?;生活迁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从“明天是否下雨”到“买彩票是否中奖”,实现知识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扎实落实课标中“理解随机现象”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亮点3:信息技术融合自然,提升课堂效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对比探究”环节,黄纯老师巧妙融入豆包AI工具:各小组将“摸球次数、颜色”记录上传后,工具实时生成柱状图和折线图,原本零散的数据瞬间清晰,直观的可视化呈现,不仅帮学生快速总结“可能性大小与数量有关”的规律,还自然衔接了统计知识,强化数据意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亮点4:注重德育与学科融合,实现情感升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结尾,黄纯老师通过播放短视频总结,将“可能性”的数学知识与“努力成就梦想”的爱国教育、励志教育相结合,让课堂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有情感的升华,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示课结束后,评课交流环节围绕“磨课成果落地”与“课堂亮点延伸”展开,老师们各抒己见,氛围热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磨课—授课—评课”一体化教研活动,不仅展示了一节“亮点纷呈”的公开课,更让参与教师深刻体会到“集体智慧”对课堂优化的重要性。从磨课中解决教学难点,到课堂上实践创新方法,再到评课中碰撞新的思路,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来,我校数学组将继续以“课例打磨”为抓手,聚焦核心素养,深耕“趣味化、技术化、德育化”的课堂建设,让每一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探索知识、涵养品格的成长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