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文庙

君君(朱君明)

<p class="ql-block">  仰止高山参之九天</p><p class="ql-block"> 叹锦绣文章万卷</p><p class="ql-block"> 去者何往 来者追赶</p><p class="ql-block"> 千古圣贤未眠 圣贤未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p><p class="ql-block"> 坦荡荡君子风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仰止高山,参之九天”,心怀对先圣孔子的崇敬,踏入南充文庙,仿若步入一座承载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神圣殿堂。四周似有悠悠古韵萦绕,似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又似在启迪着后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叹锦绣文章万卷”,南充,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凭借其深厚的底蕴与灿烂的文化,留存下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而文庙,恰似一位沉稳坚毅的守望者,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坚守着古老的精神家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p><p class="ql-block"> 一日得闲,我满怀着崇敬之心,随熙熙攘攘的游人拜访文庙,让心灵穿越时空,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南充文庙坐落于顺庆城区桑园路与红光路的交汇处。它始建于北宋年间,最初为全木结构建筑,承载着先辈们的心血与智慧。在明清时期,文庙几遭损毁又数次重建,每一次的兴衰都见证着历史的变迁。1995年,它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南充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然而,因岁月侵蚀导致年久失修,加之城市建设的需要,文庙曾无奈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好在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珍视这一历史瑰宝,精心挑选十余亩黄金之地,斥资1500多万元对其进行整体修复重建。历时一年的精心雕琢,于2013年9月28日,恰逢孔子2568岁诞辰之际,南充文庙得以焕然一新,重新向世人开放。如今,每天上午9:00至下午5:30,游客们只需凭借有效证件,即可免费领票入内参观,感受这座“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文庙占地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呈现出红墙黛瓦、翘角飞檐的古朴风貌,雕龙画凤的精美装饰遍布其间,尽显恢宏大气。其建筑布局呈规整的长方形,坐北朝南,自南端起始,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燎台、大成殿、启圣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左右两侧则以贤关、圣域、礼门、义路、乡贤祠、名宦祠、东庑、西庑、圣迹馆和弘道馆等建筑对称分布,层次分明,彰显出严谨的建筑规制。</p><p class="ql-block"> 依照功能的差异,文庙可划分为五大功能景区,“广场景区”位于万仞宫墙和棂星门之间,此处有巍峨耸立的万仞宫墙、寓意深刻的棂星门,以及造型别致的泮池、泮桥;“戟门、杏坛、乡贤祠、名宦祠景区”分布于戟门东西两侧;“祭孔景区”处于戟门与大成殿之间,主要建筑包含东西庑廊、庄重的舞台、宽阔的丹墀和宏伟的大成殿;“崇圣景区”坐落于大成殿之后,主要由崇圣祠、崇圣殿、启圣殿构成;“廊道花园景区”则是文庙两侧的花园,与开放式广场相互连接,为整个文庙增添一抹宁静与雅致。</p><p class="ql-block"> 初入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高大雄伟的万仞宫墙。它宛如一道巨大的红色屏风,将文庙的神圣与庄严悄然守护。万仞宫墙由条石和水磨方砖精心砌筑而成,底部勒脚为精美的须弥座造型,壁面上镶嵌着莲瓣花纹状的通透式窗棂,显得典雅而精致。檐部采用五脊歇山灰筒瓦顶,脊部装饰着精美的古典图案,整体给人以庄严凝重之感,让人不禁对墙内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绕过万仞宫墙,便来到棂星门。棂星,寓意着孔子乃文曲星下凡,祭孔如同祭天般神圣。穿过棂星门,一座造型独特的泮池便出现在眼前。泮池为三拱九洞的水池,池面上架设有三座单栱石桥,桥上设有精美的石雕栏杆,栏杆柱头饰以莲花造型,增添几分灵动与优雅。桥身呈优美的弧形,桥两侧均有两块石头伸出,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螭首。其中,中间的石桥上雕刻着五条龙,故而被人们称为“状元桥”,承载着人们对学子们学业有成、功成名就的美好期许。</p><p class="ql-block"> 泮池东西两侧各矗立着一道牌坊,分别上书“贤关”“圣域”,与棂星门、大成门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以泮池为中心的庙前广场。每至夜晚,这里便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热闹非凡的坝坝舞为古老的文庙增添一份现代生活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走过“状元桥”,便来到大成门。大成门作为文庙的正门,在古代,朝廷规定王公大臣需在正门外列枪戟以彰显威严。由于孔子多次被封王,因此其正门外亦列戟,故而又名“戟门”。门前立有下马碑,碑上刻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彰显出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尊崇。大成门门上的对联写道:“先知先觉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高度概括孔子的思想精髓与伟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大成门正中的门通常处于关闭状态,唯有在祭祀等重大活动时才会开启,平日里人们皆从两边的便门进出。大成门东侧为名宦祠,西侧为乡贤祠,分别供奉着汉代以来对南充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有着重大贡献的50位好官和50位贤士,他们的功绩与品德,成为后世敬仰与学习的楷模。紧邻大成门的是杏坛,其为重檐建筑,采用素筒瓦屋面,翘角设计独具特色,双重半拱结构尽显古朴典雅。</p><p class="ql-block"> 沿着中轴线继续前行,一座金瓦红墙、气势磅礴的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文庙的中心——大成殿。大成殿门上的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生动地描绘出孔子在儒家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步入殿内,只见孔子的彩色塑像端坐于正中,他头戴皇帝专用的冕旒,身穿黄袍紫衣,双手执笏,目光炯炯有神,浓密的黑须更显其神态庄严。塑像上方高悬着“万世师表”的牌匾,两侧的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和其德;教垂万世,绝舜尧禹汤文武人之师”,高度赞扬孔子的品德与教育功绩。</p> <p class="ql-block">  孔子像东侧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西侧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他们被统称为“四配”。其后依次排列着十二哲人,分别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岩、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祭案之上,摆放着各类精美的祭器,两侧还陈列着编钟、编磬、琴、瑟、箫、笛、笙、埙、鼓等祭祀乐器,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祭孔仪式的庄重与神圣。</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建筑面积达544.82平方米,整座殿宇稳稳地坐落在高出地面1米多的石质须弥座殿基之上,是文庙建筑群中最为高大的建筑,彰显出其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大成殿两侧为东、西两庑殿,采用歇山式小筒瓦屋盖,檐前的亮柱一字排开,柱下为莲瓣覆盆式柱础,造型古朴敦实。殿内供奉着配享孔子的72位先贤先儒的彩色画像,他们的智慧与思想,共同构成儒家文化的璀璨星河。</p><p class="ql-block"> 穿过大成殿,后面便是崇圣祠、崇圣殿和启圣殿。这里主要祭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同时还配祀孔鲤等10位先贤先儒。东庑为圣迹馆,通过丰富的展品与详实的史料,生动展示孔子坎坷曲折却又波澜壮阔的一生;西庑则为弘道馆,陈列着孔子文化的历史资料、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历代硕儒的生平事迹与卓越成就,让人们得以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 置身于文庙之中,耳边回荡着韩磊那雄浑激昂的歌曲《孔子》,心中不禁涌起对孔子诸多至理名言的回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导我们要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达出学习的乐趣、交友的喜悦以及为人的豁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会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点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鼓励我们要保持积极求知的态度。“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些言简意赅的名言警句,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至今仍熠熠生辉,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奉为修身治学平天下的圭臬。</p><p class="ql-block"> 从圣迹馆走出,恰好听到在此礼拜的小学生们齐声诵读:“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那一刻,内心不禁感慨万千:古来帝王今何在,弘道馆里思圣贤。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皆已化作历史的尘埃,而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却如明灯般,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庙,虔诚地朝圣,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将中国的儒家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这一切都让我坚信,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美好理想,终有一天能够实现!</p><p class="ql-block"> 每次参观南充文庙,都让我历经一场心灵的洗礼。我心潮澎湃,深受感动,决心以孔子为榜样,努力践行儒家的道德准则,做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p><p class="ql-block"> 让南充文庙重放光彩,善莫大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朱君明,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委政法委干部,爱好文学,在各类媒体发表诗歌、散文和随笔等300余篇(首),数次获征文奖。联系电话:15328899523(微信同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