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璟园古民居博物馆

高山朝聖者

<p class="ql-block">走进武义的清晨,阳光刚刚爬上马头墙的檐角,我便踏入了璟园古民居博物馆的大门。红灯笼还悬在门楣上,随风轻轻晃动,像是在向每一位来客低语:欢迎回到旧时光。石狮子静立两旁,斑驳的牌匾上“璟园”二字金光微闪,仿佛承载着百年的凝望。门内人影穿梭,商铺林立,热闹却不喧嚣,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江南市井长卷。</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条幽静的小径,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石桥横跨水面,桥心亭子飞檐翘角,如鸟展翼。四周绿树成荫,水如明镜,倒映着亭台楼阁与流云。我驻足良久,竟分不清是人在画中,还是画入了梦。这方寸之间的园林意境,把喧嚣挡在了墙外,只留下风拂叶响、水波不兴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一座刻着“烟外古渡”的石门悄然立于眼前。红对联随风轻摆,字迹遒劲,诉说着过往行旅的沧桑。门后小路蜿蜒,两旁绿荫如盖,脚下的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回音里。这里没有车马喧,只有树影婆娑,仿佛时光也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一座“义乡”牌坊静静矗立。匾额高悬,飞檐如画,红柱撑起一方古意。身后是白墙黛瓦的屋舍,门前石栏环绕,几株老树斜倚,仿佛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忠义与文脉。站在这座牌坊下,我忽然明白,所谓“乡”,不只是地理的归属,更是文化的根脉。</p> <p class="ql-block">园中有一棵老树,树干粗壮,青苔斑驳,绿牌上写着它的名字与年岁。它静默地站在一座老宅前,像一位见证者,看过雕梁画栋的荣光,也看过风雨飘摇的流年。那屋里的木雕鲤鱼仿佛仍在游动,五奇屋的构造仍让人称奇。这些建筑不只是砖木堆砌,而是匠人心血的凝结,是“修旧如旧”背后对传统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天色微阴,我站在一幢白墙灰瓦的宅前。屋檐下红灯笼轻摇,门上贴着福字与对联,木窗雕花细腻,仿佛能听见昔日主人推窗迎风的轻叹。门前大树参天,枝叶如伞,遮出一片清凉。石阶冷硬,却踏出了温润的情感——这里没有博物馆的冰冷展柜,只有生活过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璟园,不只是古建的归宿,更成了文化的新生地。文创小店悄然开张,非遗手艺人在此驻留,民宿的灯火也渐次亮起。听说《盗墓笔记重启》曾在此取景,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吴邪穿过这巷陌,走入一段尘封的谜题。而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密码?</p> <p class="ql-block">一扇深色木门半开,门框斑驳,屋檐下垂着绿意。透过门洞,几把黄椅静置院中,像是等人来坐,等风来吹。这扇门不设防,却最是幽深——它通向的不是某个房间,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静谧回响。</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一座白墙建筑映入眼帘。红布条系在石阶两侧,门帘低垂,金饰闪亮。阳光洒在绿植上,光影斑驳,仿佛时间在此停驻。这里曾是某户人家的厅堂,如今成了游客驻足的风景。可我仍能想象,百年前,也曾有人在此迎宾送客,笑语盈梁。</p> <p class="ql-block">竹林深处,一座古建静静伫立。飞檐挑向天空,红灯笼挂在门前,石板路通向远方。几位游人停步拍照,笑声轻起,又迅速被竹影吞没。这画面如此和谐:古建不孤,因有人来;文化不老,因有人懂。</p> <p class="ql-block">听工作人员说,这些老屋原是要被拆卖海外的。是几位武义人,起初只是“玩”着收藏,后来越收越多,索性建了这座博物馆。他们想留住的,不只是木头石头,更是中华民族活的印记。如今,这些老屋有了新命——有的成了文化馆,有的将变身为民宿,继续讲述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水边那座屋宇最是隐逸。石桥连通两岸,灯笼映在水面,荷叶田田,莲花静放。飞檐倒映水中,随波轻颤,像一首未写完的诗。我坐在桥头,看光影流转,忽然觉得,所谓“世外桃源”,或许不是避世,而是与历史温柔相拥。</p> <p class="ql-block">园中已移建五十六幢老屋,每一栋都百年以上。雕梁画栋间,是昔日主人的审美与讲究;一桌一椅里,藏着生活的仪式感。这里不像博物馆,倒像一个活生生的古村——有风,有光,有故事在墙缝里生长。</p> <p class="ql-block">一面白墙上,柴火堆得整齐,草帽与“丰收”灯笼高挂,窗下静卧几株绿植。这场景如此寻常,却又如此动人。它不刻意展示“古”,却处处是“真”——真生活,真岁月,真人间。</p> <p class="ql-block">“以文会友”四字写在门墙之上,红联垂挂,飞檐如翼。石阶旁绿树成荫,仿佛随时会有书生踱步而出,执卷吟诗。在这里,文化不是陈列品,而是呼吸间的气息,是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深,木构精巧。红灯笼悬于檐下,石板路通向幽处。柱上雕花繁复,却不见炫耀,只显匠心。站在这里,心也静了——原来真正的美,从不喧哗,只在细节处低语。</p> <p class="ql-block">一扇老木门上,“福”字鲜红,门后桌椅静立,绿植环绕。这不只是一扇门,更是一段生活的切片。推开它,仿佛就能走进某个家族的晨昏与悲欢。</p> <p class="ql-block">屋内抬头,木雕天花如锦,金匾高悬,长桌静置。阳光透过窗格洒下,光影如字,写满时光的痕迹。这里没有玻璃柜,没有解说牌,却比任何展馆都更让我感受到“历史活着”。</p> <p class="ql-block">墙上石碑刻满文字,左侧山水画云雾缭绕,右侧题字密密麻麻。树影洒在碑前,金属箱静立阶下。这面墙不说一句话,却道尽千年文脉——字是骨,画是魂,树是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庐舍”牌匾下,一盆翠竹迎风,门内茶壶静置小桌。暖墙映着光影,仿佛有人刚离去,茶尚温。这场景不宏大,却最是动人——家,从来不是大宅深院,而是那一盏等你归来的茶。</p> <p class="ql-block">门楼高耸,红灯高挂,木雕家具隐约可见。这里曾是某户人家的门面,如今成了游人眼中的风景。可我仍能感受到那份庄重——门第有礼,家风有传。</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阳光斑驳,木椅静放,屋顶瓦片整齐排列。厚重的梁柱撑起一方天地,也撑起一段岁月。坐在这里,什么都不做,只是看光移动,听风穿堂,已是莫大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门楼雕刻繁复,灯笼垂挂窗格,庭院光线柔和。每一刀刻痕都是匠人手温的延续,每一缕光影都是时光的低吟。这里不是展览,是一场与过去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元贞进士”四字遒劲,木门雕刻精美,柱上文字犹存。透过门洞,屋内陈设古朴,仿佛主人刚放下笔,转身入内。这不只是宅院,更是一段功名与理想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巷道狭窄,两壁斑驳,石板路被脚步磨得发亮。电线横穿头顶,现代生活的痕迹悄然渗入。可正是这种“不完美”,让古巷更真实——它不是复制品,而是活着的肌理。</p> <p class="ql-block">墙边石碑镶嵌,壁画山水清逸,字迹密布。大树伸展枝叶,为这方寸之地添了生机。</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璟园古民居博物馆,是收购长三角和八婺近百幢古民居再造一个现代版“阿房宫”,让人们到此就如跌入世外桃源,感受古朴风雅古民居的遗世独立气质。虽还在建设阶段,但抬眼望去几十余栋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古民居,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翘首耸立,以及精美的雕梁画栋等等,均已显璟园之大气。</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年轮中,古民居所经历的沧桑和古朴如今看来愈发迷人。而置身于此,也俨然有时光倒置之感,似乎使人从现代文明一下子就回到了遥远时代。“每一栋房子都是一段历史,这里的人们十分淳朴,这里的建筑充满了人情味,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同行一位友人赞叹道。</p> <p class="ql-block">的确,不少来此提前一探究竟的游客们,穿行于来自中国各地不同风格的古民居中间,仿佛穿越到了不同的时空,翻阅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