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张敬愉(实名)</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003426</p><p class="ql-block">文字:张敬愉</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自拍</p><p class="ql-block"> 今天,十月二十五日,是台湾光复八十周年的纪念日。傍晚,我从宁波大学地铁站踏上地铁二号线,9分钟后,“枫园”站的标识在灯光下泛着暖意。从A出口拾级而上,迎面便是朱枫公园——这座以烈士之名命名的“枫园”。秋日的风掠过树梢,红枫簌簌作响,仿佛在低语一段沉甸甸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公园中央,朱枫的雕像静立着,下面摆放着各色秋菊。朱枫身姿挺拔,目光坚定望向前方,胸前刻着一枚枫叶,基座上的金色叶片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我凝视着雕像旁镌刻的生平:1905年生于镇海,出身优渥却毅然投身革命,变卖家产支持抗日,潜伏台湾传递关键情报,直至1950年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临刑时朱枫高呼:“新中国万岁!”敌人连打七枪。她的故事,与吴石、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英雄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吴石将军在狱中失明仍坚不吐实,临刑前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的绝笔;陈宝仓的骨灰由友人冒死渡海送归;聂曦作为联络员从容赴死……他们以生命铸就了台湾光复的基石,却长眠于两岸隔阂的岁月。我的母校镇海中学里有朱枫的故居,有烈士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此刻,公园里散步的老人、嬉戏的孩童,或许并不知晓脚下土地与海峡对岸的深刻联结。但八十年前的今天,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正是无数如朱枫般的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荣光。广播剧《台北姑娘》中台胞返乡的喜悦,两岸音乐会上《黄河回响》的激昂,乃至福州吴石故居前悄然摆放的现代化战机照片,无不在诉说:历史从未被遗忘,光复的意义在每一代人的纪念中延续。</p><p class="ql-block"> 思绪被一阵歌声打断——远处广场上,人们正合唱《中华儿女情》:“我们都是一家人,骄傲的中国人。”这旋律与昨日新闻中四中全会公报的宣示遥相呼应:“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啊,从朱枫捐资支持台湾义勇队,到今日台胞热议“十五五”规划中的发展机遇,两岸的血脉从未切断。先烈期盼的“家国团圆”,正以融合发展的方式悄然生长。</p><p class="ql-block"> 离园时,我回望朱枫雕像,她身后的枫林红如烈火。想起近日热播的《沉默的荣耀》中,朱枫赴台前写给丈夫的诀别信:“此去须有几月逗留,话好像很多,却写不多少,留待见面倾谈。”这未尽的对话,终将由时代完成。正如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的铭文:“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光复的意义,不在过去的荣光,而在未来的期许。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因为丹心已铸就来路,星河正指向归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