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将军楼,心向昆仑魂

旭曰

<p class="ql-block"> 拜谒将军楼,心向昆仑魂</p><p class="ql-block"> 邹东升(大连)</p><p class="ql-block"> 站在格尔木火车站旁的将军楼公园,秋风掠过繁茂的林木,拂过静谧的湖畔,却吹不散那股沉淀了六十余载的创业豪情。 </p><p class="ql-block"> 我的目光落在那座始建于1956年的将军楼遗址上,耳畔仿佛响起了1954年春节的风雪声——慕生忠将军带着运输总队,跋涉五天来到荒芜的格尔木河畔。这里没有街道,没有树木,更没有房屋,只有漫天风沙与刺骨严寒,可将军一声令下,战士们便徒手建起土窝子,让荒原上第一次有了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公园内的雕塑静静矗立,却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天路纪念塔”的两条钢臂直插云霄,四只铁臂交织出一个个“人”字,那是1200名工程兵与将军并肩作战的身影,是“众志成城”最鲜活的注脚。当年不少人想离开这艰苦之地,将军却掷地有声:“来去自由,但我希望你们不开小差、当逃兵,我要在这里扎根!”就是这份坚守,让他们在绝境中开垦荒地、建设家园,将“半城绿树半层楼”的愿景,从荒凉戈壁变成了青海第二大城市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铸剑为犁”的雕塑前,我驻足良久。利剑入泥,化为春犁,这不仅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功绩见证,更是将军“以战止战、以建安民”的初心写照。</p><p class="ql-block"> 走进青藏公路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的旧军装、打补丁的被褥、磨得发亮的皮箱,还有泛黄的日记,每一件遗物都在诉说着将军的清贫与赤诚。他育有十名子女,还收养了藏族流浪孤儿,却从未给孩子们留下半分物质财富,更未为他们的工作、晋升说过一句话——他把所有的“财富,”都给了格尔木,给了青藏公路,给了这片他深爱的高原。</p><p class="ql-block"> “我的帐篷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将军的话犹在耳畔;“我死后,你们把我的骨灰撒在昆仑山上,让青藏铁路隆隆的车声伴随着我长眠。”1993年,83岁的他最后一次踏上青藏线,留下这句深情嘱托;1994年,将军与世长辞,后人遵其遗愿,让他的忠魂永远守护着这条“天路”。</p><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前,11万筑路大军用血肉之躯劈开昆仑、跨越唐古拉,3000多名英烈长眠高原,终于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六十多年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在青藏线上代代相传。如今再看格尔木的高楼林立、青藏公路上的车流不息,才懂得将军当年的坚守有多么珍贵——他没有留下金山银山,却留下了比昆仑更巍峨的精神丰碑,留下了让后人永远仰望的“创业奋进”之魂。</p><p class="ql-block"> 对比当下个别忘却初心、贪腐堕落的官员,将军的无私与赤诚更显耀眼。</p><p class="ql-block"> 离开公园时,夕阳为将军楼镀上一层金光,我忽然明白:所谓“将军不死,”不是肉身不朽,而是他的精神早已融入青藏线的每一寸土地,融入每一个为梦想拼搏的人心中。 </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我们,尤其是共产党员与领导干部,当以将军为镜,守住初心、担当使命,让这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征程上继续闪耀万丈光芒。</p> 慕忠生将军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