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医仁爱济苍生(报告文学连载五)</p><p class="ql-block">赵俊杰 张万强/文</p><p class="ql-block">赵鸿亚 马占伟/图</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情深意合 携手并进</p><p class="ql-block">“红花终须绿叶扶持。”无数事实印证,每一位逐光而行的成功者身后,总有一份默然的坚守化作后盾,以岁月为针、付出为线,织就前行路上最温暖的铠甲。</p><p class="ql-block"> 聪颖善行的贤内助李素莲</p><p class="ql-block">金庚医院从一纸构想走向蓬勃发展的每一步,都浸透着团队的汗水,而李素莲——宋兆普的妻子,既是这支队伍里冲锋在前的同行者,更是丈夫身后那束温润而坚定的光,以贤淑与担当,诠释着“贤内助”的深层重量。</p><p class="ql-block">1982年,18岁的李素莲怀揣对医者的崇敬,背井离乡奔赴汝州,慕名追随“国医外科大师”宋金庚习医。她身上那份肯吃苦的韧劲、守本分的踏实与求上进的执着,被宋金庚看在眼里,便委以护士与收款员双重职责。白日里,她穿梭病房为患者换药打针,指尖沾满药渍;夜幕下,一盏孤灯伴她埋首《医宗金鉴》《伤寒论》等医籍,笔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注解,财务管理知识也在灯下渐次入心。遇有不解之处,她一一记于册页,次日捧着笔记虚心求教,非得嚼透每一个知识点才肯罢休。</p><p class="ql-block">1986年,李素莲以优异成绩通过汝州市卫生职业中专进修考试,也与宋兆普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从此将“家”与“医”两份责任牢牢扛在肩头。工作中,她与同事并肩忙碌,身兼数职却从无半句怨言,脚步始终匆匆;生活里,她默默操持家务,是丈夫眼中知冷知热的贤妻,是孩子身旁温柔细心的良母,是公婆膝下孝顺体贴的儿媳,亦是父母心中懂事省心的女儿。寒来暑往,她的日历里从无“节假日”三字,就连诞下孩子仅歇一周,便强忍疲惫重返岗位——在她心中,患者的期盼、医院的发展、家庭的安稳,皆是刻入心底的牵挂,半点不敢辜负。</p> <p class="ql-block">2009年,宋兆普决意挑战脑瘫患儿治疗这一难题,彼时医院班子意见纷纭,资金缺口如巨壑横亘,临床经验更是一片空白。就在所有人犹豫观望时,李素莲以最坚定的姿态站在了丈夫身边。身为分管财务的院长,她不仅将医院后勤与家中琐事打理得井井有条,更成了脑瘫救治工程最坚实的“摆渡人”:面对上级无补助、医院资金告急的困局,她毅然变卖父亲遗留的名贵药材与城区房产,凑得70万元救命钱;短短半个月内,她奔波于器械市场与病房之间,硬是完成100张病床的配置与治疗仪器的购置,让亟待救治的患儿得以顺利入院。这些脑瘫患儿多为福利院弃婴,病情远比想象中复杂——脑瘫之外,常并发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肠道感染等病症,既给治疗添了重重阻碍,也让诊疗成本节节攀升。可李素莲从不在意账本上的数字,反而主动提议设立专属病区,专门收治患儿的并发疾病;一旦遇有重症,她便第一时间协调转诊,只求孩子能得到最及时的救治。</p><p class="ql-block">她深谙“七分治疗三分养”的道理,脑瘫患儿的康复,离不开科学细致的养护。起初经验匮乏,她多次组织护工远赴郑州、洛阳学习专业护理知识,每次外出便是十天半月,归来时行囊里装满的,是记满要点的笔记与满心的焦灼;她还常常扎在脑瘫病区,握着患儿枯瘦的小手观察恢复情况,蹲在病床边记录饮食起居,而后与丈夫、脑瘫科医师围坐一起,反复推敲调整方案,将单一治疗升级为“强化营养+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综合疗法。为给患儿最妥帖的照料,她力主“一对一护养”,即便每月要多支出数万元护工工资,也始终把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从未有过半分动摇。</p><p class="ql-block">“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素莲常说:“无论下班多晚、身子多累,我和兆普总要去病区看看孩子们,摸一摸他们的小脸,问一问治疗情况,心里才踏实。”每当看到曾“瘦得只剩皮包骨、软得像一滩泥”的患儿,渐渐变得胖乎乎、能坐能站,从牙关紧闭到咿呀学语喊出“爸妈”,她和全院职工的心里便漾起满满的暖意;尤其是十几个孩子围在身边撒娇,脆生生的“爸妈”响彻病房时,所有的奔波与疲惫,都在那一刻化作了值得。</p> <p class="ql-block">这份跨越血缘的爱心工程,也牵动着省市领导的心。2009年4月,省民政厅主管副厅长、省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等一行莅临视察,亲眼目睹患儿们的康复奇迹与医院的用心付出后,对金庚医院的脑瘫康复工作给予高度认可,当即确定医院为河南省脑瘫救治试点,从全省福利院筛选百名脑瘫孤儿入院接受治疗。这份沉甸甸的肯定,如一束光,照亮了宋兆普、李素莲与整个团队前行的路,更坚定了他们守护患儿的决心。</p><p class="ql-block">而宋兆普的医者仁心,早在此前便已熠熠生辉。2003年非典肆虐,疫情如乌云笼罩大地,他看着新闻里日夜奋战的医护人员,心中焦灼难安。当晚,他便埋首古籍,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连夜熬制出预防中药,次日天未亮便奔波于汝州市各防疫站点,将一袋袋药汤送到值守人员手中。有人不解地问他“图啥”,他只淡然一句:“国难当头,医生不上谁上?”话语朴实,却字字千钧,道出了医者的初心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脑瘫患儿的“再生父母”</p><p class="ql-block">小儿脑瘫,这一儿科常见的高致残疾病,如同一道无情的枷锁,将无数家庭拖入深渊。其发病率约2‰~5‰,我国脑瘫患儿已达600万之众。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患儿便可能终身与残疾相伴,丧失生活与劳动能力——一个孩子的不幸,往往牵动1至3个家庭,甚至导致家庭因病返贫,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难题。</p><p class="ql-block">宋兆普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既忧患儿的命运,更忧社会的负担,遂下定决心潜心钻研,誓要为孩子们寻一条生路。他以祖传中药配方为根基,反复揣摩改良,最终形成一套以补益肝肾、祛淤活络为主的中医诊疗方案——不同于传统仅针对四肢的康复训练,这套疗法直指脑中枢,能有效改善患儿脑部血液循环,激活坏死细胞,唤醒受损的“休眠”脑细胞,更能恢复脑部病灶的供血供氧,助力脑细胞正常发育,临床效果显著,为脑瘫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窗。</p> <p class="ql-block">为让更多家长知晓中医药治疗脑瘫的独特优势,宋兆普主动对接汝州市残联、平顶山市残联,牵头成立平顶山市小儿脑瘫治疗基地。2009年3月,他率先在汝州启动“关爱脑瘫儿童爱心工程”,计划救治100名患儿,其中20名全免费、80名减免费用。这份实打实的善举,如春雨般滋润了无数困境家庭的心田,赢得了家长们的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再困难,这些孩子也一定要治”</p><p class="ql-block">宋兆普首次成功救治脑瘫患儿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社会关注。2009年,他受邀前往郑州福利院考察,当推开那扇门,看到一群无法坐立、不会说话,甚至连吞咽都困难的脑瘫弃婴时,心像被狠狠揪住,疼得喘不过气。福利院院长叹息着告诉他,这些孩子多是被父母遗弃,只能在福利院长此一生,静待时光流逝。</p><p class="ql-block">那一夜,回到汝州的宋兆普彻夜无眠。父亲“医者要有恻隐之心”的叮嘱,在耳边一遍遍回响;孩子们瘦弱的身影、无神的眼睛,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次日清晨,他召集全院院务会,掷地有声地宣布:免费收治贫困脑瘫患儿。话音刚落,便有人提出反对:“院长,脑瘫是世界难题啊!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咱们医院哪有这么多精力和财力耗着!”宋兆普猛地扣住桌子,目光坚定如炬:“难就不治了?这些孩子也是活生生的生命!我们不救,谁来救?再难,也要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这些孩子,必须治!”</p><p class="ql-block">从此,金庚医院成了脑瘫患儿的“家”。宋兆普不仅免掉所有治疗费用,更包揽了孩子们的吃穿住行:见患儿满身褥疮溃烂,他亲手打来温水清洗换药,指尖轻柔得像对待易碎的珍宝;遇患儿便秘痛苦难耐,他不顾脏臭,用手指一点点帮孩子排出粪便;若患儿感染发烧,他便守在病房三天三夜不合眼,时刻监测体温与病情变化。</p><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宋兆普,因心脏病突发晕倒在诊室。当他从昏迷中醒来,第一句话不是关心自己的身体,而是急切地嘱咐:“别管我,快去看看孩子们怎么样了!”谁曾想,不到一个月,他再次因劳累过度昏倒。苏醒后,他拉着家人的手,声音虚弱却坚定:“如果我真的不行了,你们一定要把这些孩子的治疗继续下去,千万别放弃他们……”短短一年时间,才四十多岁的他,一头青丝竟熬成了霜白,那是岁月与责任刻下的痕迹,更是医者仁心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姐姐宋聪慧——原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大夫,见他这般拼命,忍不住含泪劝说:“兆普,你不能这么折腾自己,得好好照顾身体啊!”妻子李素莲更是默默承担起所有家务,想尽办法让他中午能多歇片刻。可宋兆普总是笑着摆手:“我再累,也不能失信于病人。”偶尔还会打趣道:“你看这一头白发,倒更像个老中医的样子了。”话语间满是释然,仿佛那满头风霜,是最光荣的勋章。</p><p class="ql-block">汝州地处伏牛山脉,前来求医的患者多来自乡村、山区,还有不少跨省而来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拮据。行医44载,宋兆普始终坚守初心:不收挂号费,免费为患者针灸正骨;遇到实在困难的患者,他还常常自掏腰包垫付医药费,从不计较得失。</p><p class="ql-block">96岁的郭娇老人,便是这份善意的见证者。她的儿子儿媳久病缠身,孙子不幸病逝,唯一的重孙又患上脑瘫,千斤重担全压在了这位耄耋老人肩上。第一次带着重孙找到宋兆普时,老人穿着打满补丁的蓝布衫,怀里裹着用旧棉被层层包裹的孩子,枯瘦的手紧紧攥着皱巴巴的几十块钱,声音发颤:“宋院长,您行行好,这孩子要是没了,我家就真断根了……”宋兆普见状,连忙上前扶住老人,轻轻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柔声安抚:“大娘您放心,孩子放这儿,我一定尽力治,钱的事您别操心。”此后半年,他不仅免费为郭娇老人的儿子、儿媳和重孙治疗,还时常叮嘱食堂给老人留一份热乎饭,怕她年纪大经不起折腾;每次查房,他总会先问一句“大娘最近睡得好不好”,再俯身为孩子做细致检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精心医治下,儿子、儿媳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脑瘫的重孙也能扶着墙慢慢行走。从此,郭娇老人逢人便说:“没有宋院长,我这家就真没了,他是救我们全家的圣医啊!”</p><p class="ql-block">濮阳市梨园乡张水坑村的张兆全,同样被这份温暖包裹。他的一双胞胎孙子均患脑瘫,儿子不堪重负离家失踪,儿媳无奈改嫁,他只能靠在建筑工地打零工维持生计,攒下的钱连孩子的检查费都不够。第一次带着两个孩子来医院时,张兆全的解放鞋上还沾着泥点,怀里的孩子瘦得只剩皮包骨,眼神呆滞无光。宋兆普听闻情况,二话不说便为一家人办理了公益救治,这一帮,就是五年。寒冬里,见张兆全的棉袄破了个洞,寒风直往怀里钻,宋兆普悄悄让妻子找出自己的厚棉衣送过去;孩子到了长牙期,总哭闹着咬东西,他又贴心地买来磨牙棒和软糯的辅食。五年来,他看着两个孩子从不会翻身到能稳稳坐起,从沉默无言到清晰喊出“爷爷”,满心欣慰。张兆全每次来医院,总会提着自家种的红薯、玉米,宋兆普推辞不过,便悄悄折算成钱塞回老人兜里。2021年,张兆全又查出肺癌,宋兆普再次伸出援手,用中医药为他调理治疗,每周亲自调整药方,还叮嘱护士多留意老人的情绪。在医院的悉心照料下,张兆全的病情逐渐稳定好转,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p><p class="ql-block">大爱无边,真情无限。对宋兆普而言,这些孤残儿童早已是他心中的牵挂,他要做的,便是让孩子们在金庚医院感受到家的温暖,寻回失落的亲情,在爱与呵护中快乐康复。</p><p class="ql-block">可这条救治之路,远比想象中更崎岖。常人难以想象,一个家庭摊上一个脑瘫患儿便已雪上加霜,而几百个脑瘫弃婴的吃喝拉撒、治疗康复,其背后的工作量与资金压力,堪称一座沉重的大山。</p><p class="ql-block">不少好心人替他担忧:万一孩子在医院有个三长两短,万一治疗效果不及预期,无论哪种情况,都会让宋兆普和金庚医院背上沉重的包袱。可宋兆普的态度始终坚定:“医者父母心。作为医生,治病救人就是天职。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孩子因得不到治疗而毁掉一生,尽己所能,能多救一个是一个。”</p> <p class="ql-block">为了这份承诺,他顶着巨大风险,拿出毕生积蓄;为了给孩子们腾地方,他将医院所有能利用的房屋改建成脑瘫病房;在上级拨付的治疗经费尚未到位时,他毫不犹豫垫资3000多万元,购置医疗设备,招聘专业人员,修建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全力推进患儿的抢救性康复治疗。直到几百个脑瘫弃婴陆续入院,宋兆普才真正体会到,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与凶险。</p><p class="ql-block">这些弃婴大多先天体质孱弱,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还常伴有各类脑瘫并发症,急性肺炎、高烧、心衰等突发疾病如影随形,有时一发病就是几十个孩子同时中招。每遇这种情况,宋兆普从不在意花费多少,只一心指挥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哪怕倾尽全力,也要守住孩子们的生命防线。</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日常开销,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天光尿不湿就要用掉一千多片,奶粉得消耗四五箱,每月仅这些基础开支就高达数十万,再加上患儿突发急症的抢救费用,可想而知,压力山大。</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群体性腹泻突袭脑瘫病区,60余名患儿相继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小脸蜡黄、哭闹不止。彼时金庚医院尚未设立儿科,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宋兆普没有丝毫迟疑,当机立断:“立刻联系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有病重孩子全部转诊,抢救费用医院全额承担!”他亲自登上救护车护送患儿,全程守在抢救室外,紧盯每一项诊疗数据,直到深夜所有孩子的体温趋于正常、腹泻得到控制,才拖着灌了铅般的双腿返回医院。在宋兆普心中,这数百名素不相识的脑瘫弃婴,早已是血脉相连的牵挂。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康复训练中的点滴进步、突发急症时的生死时速,都牵动着他的神经。多少个万籁俱寂的深夜,多少个晨曦微露的凌晨,医院走廊里总能看到他佝偻的身影——他俯身查看患儿的睡姿,掖好被角;他轻声询问护工孩子的进食情况,细致叮嘱;遇到急症抢救,他更是彻夜不眠,亲自指挥调配资源。长期超负荷工作让他的健康严重透支,可即便出差在外,他也总是连夜赶回,只为节省差旅费,更只为亲眼确认孩子们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20日,寒潮席卷汝州,患儿王赛格突发重度肺炎,呼吸急促、高烧至40℃,生命垂危。宋兆普接到消息后,当即指示:“立即转送市一院重症监护室,派4名骨干医护24小时陪护!”处理完医院紧急事务,他冒着刺骨寒风赶往市一院,一守就是四天四夜。他紧紧拉住主治医生的手,语气恳切却坚定:“大夫,千万别心疼钱,最好的药、最先进的设备都用上,一定要保住这孩子的命!”医生见状疑惑追问:“这孩子是您的至亲?”宋兆普摇摇头,眼底泛起泪光,轻声却有力地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一句话,让在场的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瞬间红了眼眶,暖流在寒冬里涌动。“既然把孩子接进这扇门,我们就扛起了一份生命之责,每个孩子都不能有半点闪失。”这是宋兆普对医护团队的硬性要求,更是他对自己的庄严承诺。为了给孩子们最周全的照料,他高薪聘请100余名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工与康复师,推行“一对一护养”模式,让每个患儿都能拥有专属的“爱心妈妈”,享受24小时贴心照料;他还毅然腾出整整一层病房楼,斥资打造设施齐全的康复训练室,配备专业康复器械,为孩子们的康复之路铺就坚实基础。饮食调理上,宋兆普更是细致到极致。许多孩子因脑瘫导致吞咽功能障碍,无法自主进食,他便和护工一起,将饭菜捣成细腻的糊状,小心翼翼地一勺一勺喂食;对于病情较重、吞咽极度困难的患儿,他们则用注射器抽取流食,一滴一滴缓缓送入孩子口中,全程目不转睛,生怕发生呛咳。在宋兆普眼里,这些脑瘫弃婴都是上天遗落的珍宝,而孩子们也早已把他当成了最亲的人——每当他走进病区,孩子们总会挣扎着伸出小手,围着他一声声喊“爸爸”“爷爷”,眼神里满是依赖与欢喜。此刻的宋兆普,脸上会绽放出最纯粹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温柔,可那笑容深处,却藏着对孩子们遭遇的心疼与怜惜。他的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铃声始终调至最大音量。无论深夜几点,只要接到孩子病情突发的消息,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病房,凭借精湛医术迅速诊查、精准处置。“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决不允许出任何差错!”这是他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坚守。在他和医护团队的精心呵护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下,奇迹不断发生:脑瘫弃婴的运动功能、语言能力、智力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有效率高达98.3%,大部分患儿已趋于正常化,更有不少孩子被国外爱心家庭收养,远渡重洋开启了崭新的人生。离别总是充满不舍与牵挂。每当康复的孩子要远赴他乡,一声声稚嫩的“爷爷再见”“奶奶再见”便萦绕耳畔,让宋兆普与妻子李素莲既伤感又欣慰。他们会和医护人员一起,含泪为每个孩子拍照、录像,仔细整理成长资料与治疗档案,细细叮嘱领养家庭的注意事项,将不舍与祝福融入每一个拥抱。医院还特意为每个孩子定制了一块温润的玉佩,上面刻着孩子的名字与“金庚医院”字样——这枚小小的信物,承载着“家”的记忆,盼着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自己的根,记得这个曾给予他们新生的温暖港湾。一位民政部领导曾动情评价:“金庚医院开创了三个先河——脑瘫孩子走出国门被国外家庭收养,全国首例;县级医院挂牌民政部‘明天计划’定点医院,全国首个;中医药治疗脑瘫疗效显著且费用低廉,更是业界首创。</p> <p class="ql-block">”宋兆普的善举,如一束光,照亮了孤残儿童的生命之路,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鼎力支持。新华通讯社刊发《中医药治疗儿童脑瘫获得突破推广有待支持》的深度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重要批示;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也作出明确批示,要求高度关注金庚医院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特色疗法,系统总结、规范推广,打造河南乃至全国的中医特色专病品牌,彰显中医药在疑难病症治疗中的独特价值。在全力救治福利机构脑瘫弃婴的同时,宋兆普始终牵挂着贫困家庭的脑瘫患儿。他主动对接残联系统,积极推行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创新实行“先住院、后交费”政策,极大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压力,让更多孩子能抓住0-6岁的治疗黄金期,最大限度恢复健康。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患儿,医院还给予医疗费用减免优惠,用实际行动打破“看病难、看病贵”的壁垒,极大调动了家长送医治疗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自2010年以来,宋兆普带领医疗团队累计治疗贫困脑瘫儿童6800余名,有效避免了无数家庭“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悲剧;建院21年间,他牵头爱心救治脑瘫弃婴3200余名,用医术与大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然而,这份沉甸甸的善举背后,是3.6万张无法收回的挂帐单,累计垫付公益救治资金高达7800万元,近千万元的欠款成了家里人心中清楚却从不愿提及的沉重负担。</p><p class="ql-block">宋兆普以医载道、扶残助困的爱心善举,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与充分肯定。时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张小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程凯,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省委原副书记邓凯等各级领导,以及省民政厅、省残联、省卫计委等部门负责人,先后亲临医院视察指导、慰问看望,对医院在残疾人康复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高度评价。2014年5月,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宋兆普“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坚守的最好褒奖。(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