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张超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评剧小戏《说·不说》是西城区文化馆精心打造的一出原创剧目,该剧由导演:于俊海,编剧:刘文颖,唱腔设计:黄兆龙,艺术顾问:戴月琴,文化馆戏曲曲艺部主任司春燕、杨乃庆和我组成了创作团队。后经不同阶段打磨提高与其他编剧、导演,一同参与提升剧本主题思想、强化矛盾冲突、增强故事情节等一些工作,经过一年之久几审几改,在领导和专家老师们的关怀指导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创作完成。</p> <p class="ql-block">这出小戏讲述了退伍老兵孟大爷下河救人不留名,孙子小强网上爆料后,掀起了网络热潮,面对采访,孟大爷从坚决不承认到说出心结——当年抗震救灾时,老班长为救他而牺牲。全剧以孟大爷“说与不说”的内心博弈为切入点,通过一段尘封的记忆揭开谜底——阵地战中,老班长为保护自己壮烈牺牲,而老孟自己救了小孩却视作“寻常事”,这样的大爱精神在岁月沉淀中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烙印。您别看这出小戏只有十五分钟,可它却承载着无穷的精神力量,这出小戏不仅仅只表现了见义勇为、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好人好事,还生动的体现了这出小戏背后的深思、哲思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揭示了英雄背后的大爱传承,传递革命英雄传承背后的精神内核,以“小载体承载大内涵”的叙事智慧,通过描写“平凡的人做了平凡的事”这种叙事选择巧妙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空泛,将“北京大爱”的城市精神,转化为老孟藏于心底的责任担当,让观众在个体命运中读懂家国情怀的重量。现在的时代需要精神力量,需要像老孟这样的人,也应该呼吁更多的人奉献一点爱。</p> <p class="ql-block">中秋节后,我们小戏为了备战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十届群星奖比赛而愈发忙碌,服装、化妆、道具、灯光、音响、舞美、音乐、字幕,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演员更是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调整、磨合、排练,以确保比赛万无一失。10月12日清晨,我们小戏全体人员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在万米高空中俯瞰朵朵白云,霞光照射穿透云朵,像是点亮了我们比赛舞台上的光。临近中午我们顺利到达成都,负责接机的司春燕主任和几名主办方的工作人员早已守候多时,我们合影后随即上了大巴车,这是我第三次来成都,也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次。车窗外的成都,马路宽敞,绿树成荫,高楼林立,望着处处的美景却有“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之感。大街小巷热闹非凡,但“火锅”二字最为醒目。我们住在青羊区距离骡马市地铁站很近的一个酒店,酒店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步行宽窄巷子、春熙路、文殊院、天府广场大约两公里左右。</p> <p class="ql-block">13日上午10点我们集体到达成都城市音乐厅(歌剧厅)进行走台,这个音乐厅建在四川音乐学院对面,建筑恢弘,大气磅礴,据说一个歌剧厅可容纳1600人观看演出,我也是第一次在这个歌剧厅登台亮相,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剧场里的设施俱全,后台、侧台空间很大,墙壁空处堆放着各个参赛作品的布景和道具,此次群星奖(戏剧类)的作品共有27台小戏小品进行参评,其中有小品、坠子戏、拉场戏、沪剧、客家小戏、河北梆子小戏、黄梅戏、评剧小戏等等,可以说来自全国各省市群众文化单位的作品都将齐聚成都进行最终评选,竞争味道,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大家在后台紧张而有序的准备着各自的工作,不知为何,我发现现场只有给演员佩戴话筒的工作人员,却不见舞台监督和场务(搬布景),以至于各个小戏小品的负责人找不到对接人,现场搬布景的人员没有规定,只好委托前来当志愿者的在校大学生帮忙。你说前,他说后,你说左,他说右,你说正一点,他说侧一点,“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真是哭笑不得。幸好我们小戏只有一个花墙和一个石凳,要不然就成了鸡毛炒韭菜——乱成一锅粥。</p> <p class="ql-block">14日早上8点30分比赛正式开始,我们5点起来开始化妆,虽说上午比赛是对戏曲演员的最大考验(因上午演出演员嗓子普遍不开)但我们调整好了最佳状态,歌剧厅灯火通明,庄严肃穆,准备就绪,伴随着音乐锣鼓经响起的那一刻,我们以最饱满的热情奔向了舞台中央。我们说着,唱着,在熟悉的旋律下尽情地散发着光芒,回荡在整个剧场之间。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三人的自行车舞蹈欢快的跳跃着也即将宣告结束倒计时,我们顺利完成了比赛任务,大家兴奋之余还在讨论着台上的一举一动,回味着那些精彩的瞬间,殊不知台上的风采已经定格成为最美好的回忆。中午庆功我们吃了“蜀大侠”火锅,几天来疲惫的身心被这个热气腾腾的火锅彻底解锁,我注视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热烈的欢声笑语中分享着比赛的点点滴滴。下午我们一起走街串巷,真是“身上无事一身轻”,在街头巷尾处,停停走走,品尝着老妈蹄花美味的同时感受着成都的历史文化与市容市貌。</p> <p class="ql-block">15日我们又去了一个景区打卡地——东郊记忆,这是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修旧如旧,旧房新用”是东郊记忆建筑的主要特色,里面有工业文化广场、东郊记忆馆、星光墙、成都舞台、火车头广场、熊猫与世界主题广场等特色景点。那里还可以观影体验、戏剧演出、展览演艺、音乐酒吧、创意咖啡、休闲茶馆、游戏体验、主题餐饮等。成都是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满满的历史韵味与现代风情交织,这里的美不仅风景如画,更在于那份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一出戏道尽悲欢离合,一壶茶聊尽生活百态,临近傍晚,天光渐暗,像是我们在舞台上灯光熄灭的场景,随着飞机发动机轰鸣声的增强,我仿佛又听到比赛开幕曲的音乐声,回味着与大家奔波忙碌的样子,此时成都已是灯火阑珊,双目微合,回味几桩趣事,天府之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无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我很自豪地说我们的评剧小戏《说·不说》以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深刻的精神内核,在全国27部优秀群众戏剧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占据了独特的一席之地。这部扎根生活的原创作品,用传统评剧的艺术形式演绎当代普通人的精神抉择,完美诠释了群星奖“贴近生活、服务人民”的创作导向。这部作品的登台,证明了评剧在现实题材创作中的无限可能,它没有追求专业院团式的“精致表达”,而是以群众视角、民间笔法,让评剧这一传统剧种成为传递真情实感的载体,让观众在熟悉的艺术语境中感受精神的震撼。我们这出小戏在艺术表达上实现了传统剧种与现实题材的创新融合。评剧这个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剧种有它的特殊性、地域性,其流畅自然的唱腔、浅显易懂的唱词本就自带生活气息,而小戏作品更进一步融入北京地域元素与诙谐风格,用评剧新韵消解了沉重主题可能带来的压抑感。当孟大爷唱:“青松默无语长河悲鸣咽”的悲情唱段与市井化的对话交织,传统戏曲的韵味与当代生活的烟火气形成奇妙共鸣,既保留了评剧的艺术精髓,又赋予其符合时代审美的表达活力。我们从创排开始到基层演出再到全国舞台,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稳扎稳打,无论是一段唱腔,一句台词,从来不会草率行事,恰恰小戏的突围印证了群众文艺的生命力所在——扎根生活土壤,坚守人民立场。当孟大爷最终说出最后要照顾“老太太”时,已升华为无私的大爱,这部评剧小戏也完成了从艺术呈现到精神传递的跨越,在群星奖的舞台上,为评剧现实题材的当代引领写下了生动一笔。</p> <p class="ql-block">这部小戏凝聚了众多领导、老师的心血,在创排与打磨过程中,这部聚焦现实生活、充满烟火气息的作品,自始至终得到了各级领导与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与倾力扶持。创作初期,我们业内外多位资深戏剧专家、评剧表演艺术家对我们小戏倾注了很多心血,老师们特别关注这出戏的创排情况,而且不定时的到排练场地为我们把关,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艺术经验,为这出小戏“把脉问诊”。从剧本的一字一句到唱腔的一板一眼,从演员的举手投足到舞台的调度呈现,他们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与指导。有时排练演出结束后马不停蹄地召开研讨会,与主创团队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让剧情逻辑更严谨、人物形象更丰满、戏剧冲突更集中、评剧韵味更醇厚。这种“春风化雨”般的专业点拨,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水准与思想深度,并且我们演员也受益很多,吸收了很多的养分,能够更好地、清晰地再一次认识角色。中后期,相关文化部门的各级领导便给予了方向性的指引与关键支持。他们多次亲临演出现场,不仅从宏观上强调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重要性,更在具体环节上提出了宝贵建议。领导们关切地询问创作进展,积极协调解决排练场地、经费等实际困难,并勉励全体演职人员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为剧组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动力。</p> <p class="ql-block">正是在领导的高度关怀与专家老师的悉心帮助下,《说·不说》这部小戏才得以不断精雕细琢,克服了创作中的一个又一个瓶颈,最终以更加成熟、动人的姿态呈现在了第二十届群星奖的舞台,这份温暖的关怀与无私的帮助,已成为该剧成长历程中最为珍贵的记忆与财富。2025年评剧小戏《说·不说》拍摄成了小戏短片,并且入围了第四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p><p class="ql-block">我们心怀感恩,感谢每一位为此戏付出辛勤汗水的可亲可敬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0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