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书养心,厚重载福:《聪训斋语》里的生命智慧</b></p><p class="ql-block"> 来源:网络AI</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被海量信息冲击,被各种欲望填满内心时,一段三百年前的家训,反而成了治愈现代焦虑病的良药。清代名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写下的那些质朴箴言,穿越时空的尘埃,依然闪烁着令人心安的智慧光芒。“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只不过那时的“劳”是案牍劳形,“逸”是无所事事,而现在的“劳”是内卷下的身心俱疲,“逸”是空虚中的精神荒芜。好在张英早已给出解药:“惟读书可以养之。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p><p class="ql-block"><b>一、读书,是安顿浮躁心灵的良方</b></p><p class="ql-block">张英开篇便道破天机:“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精准地描绘了人们的精神困境。我们的心永远在奔波——清晨被闹钟惊醒,匆忙挤上地铁,工作中消息不断,晚上疲惫地刷着手机。心灵永远无处安放,永远在寻找寄托。</p><p class="ql-block">张英进一步描绘了不读书之人的状态:“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这不正是我们的写照吗?即使有了片刻闲暇,我们也习惯用手机填满。结果却是“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张英一针见血地指出:“每见人栖栖皇皇,觉举动无不碍者,此必不读书之人也。”</p><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读书能养心?</p><p class="ql-block">因为在书页翻动间,外面的喧嚣暂时退去,内心的焦躁慢慢平复。书籍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个锚点,让漂泊的精神有所归依。这个过程,不是功利性的知识获取,而是一种心灵的修行——学会与孤独相处,与自我对话。</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带来的内心秩序。每天抽出片刻,关掉电子设备,静静地读几页书,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充实。</p><p class="ql-block">这份跨越时空的提醒,今天更显珍贵。我们总以为“养心”需要昂贵的瑜伽课、遥远的旅行,却忘了最朴素的方式,藏在一本本翻开的书里。这便是读书的力量:它不会改变你的身份,却会提升你的格局;不会给你带来财富,却会让你在任何境遇里都活得有尊严。它不与你对抗焦虑,却为你搭建一个“身心栖泊”的角落,让你在“起居出入”间,有处安放自己的耳目与心意。 </p><p class="ql-block"><b>二、知足,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b></p><p class="ql-block">张英的知足智慧,在这个鼓励无限欲望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更是戳中了现代人的内卷症结。我们总在追逐“更好”:工资要比同事高,房子要比朋友大,孩子要比邻居优秀,好像达不到这些,人生就不算“称意”。可现实是,“更好”永远没有尽头,就像追着影子跑,越用力越累。</p><p class="ql-block">邻居家的阿姨,以前总羡慕别人住大别墅、开豪车,每天愁眉苦脸。后来她在阳台种了几盆月季,每天清晨浇水、修剪,傍晚坐在花旁读诗,反而笑得更自在了。她说:“以前觉得住别墅才叫幸福,现在看着花开,听着鸟叫,就觉得够了。”这便是“知足即为称意”的真谛:不是放弃追求,而是分清“想要”和“需要”——想要的是欲望,需要的是本心。至于“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更不是说要辞职去游山玩水,而是要有“闲心”发现身边的美:春天楼下的樱花落满小径,夏天傍晚的晚霞染红河面,秋天路边的银杏叶铺成地毯,冬天窗台上的积雪映着阳光。这些“山水”,不需要门票,只需要你停下脚步的“闲”——心闲了,处处都是风景;心忙了,纵是身处仙境也看不见美好。</p><p class="ql-block">现代人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无休止的比较。社交媒体上的光鲜生活,朋友圈里的成功展示,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还不够好”。我们为得不到而痛苦,为已失去而懊悔,却很少为已拥有的而感恩。</p><p class="ql-block">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美景从不专属于谁,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是它的主人。同样,幸福也不取决于你拥有多少,而取决于你能感受到多少。</p><p class="ql-block"> “大约富贵人役于名利,贫贱人役于饥寒,总无闲情及此。”富贵的被名利驱使,贫贱的被生存所困,大家都失去了感受美好的能力。这何尝不是我们的困境?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幸福增长,因为我们总是在追逐“更多”和“更好”。</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感。它不是放弃追求,而是明白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不是安于现状,而是珍惜当下的一切。当你开始数算自己拥有的恩典——健康的身体、亲人的关爱、朋友的陪伴,甚至只是今日的阳光,你会发现,幸福一直都在那里等待你的发现。</p><p class="ql-block"><b>三、四条准则,构建完整的人生支撑</b></p><p class="ql-block">张英的家训核心凝结为四句箴言:“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这四条准则,不是封建时代的教条,而是穿越百年依然适用的人生指南,在今天依然构建着一个完整的人生支撑系统。</p><p class="ql-block">“读书者不贱”——不是说读书能让人高人一等,而是读书能给人“不卑不亢的底气”,指的是精神的高贵与人格的尊严。 “虽至寒苦之人,但能读书为文,必使人钦敬,不敢忽视。其人德性,亦必温和,行事决不颠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迟速也。”在这个看重外在的时代,内在的修养才是你真正的底气。知识不仅改变命运,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气质与格局。</p><p class="ql-block">“守田者不饥”——在今天就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可能是一项技能,一份职业,一种踏实的态度,可能是稳定的核心能力,也可能是应对风险的底气。不贪快、不跟风,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事情做到极致,自然能在变化的世界里站稳脚跟。它可能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守住自己的“田”,就是守住了生活的底线与尊严。</p><p class="ql-block">“积德者不倾”——善良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深远的智慧。你付出的每一分善意,都在为人生大厦夯实基础。积德的人,内心坦荡,行事端正,自然能够行稳致远。这种品格在当今社会依然是最可靠的通行证。这里的“德”,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善举,而是日常里的点滴温暖。你对别人多一份善意,别人就会对你多一份温暖;你为世界播下一粒善的种子,终会收获一片爱的森林。</p><p class="ql-block">“择交者不败”——在社交软件泛滥的今天,这句话更显重要。我们每天会遇到很多人,但真正能影响我们的,不过是身边的几个人。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和优秀的人同行,你不会落后。与积极向上的人同行,你会被激励;与消极抱怨的人为伍,你会被拖累。提醒我们慎重选择交往的对象,因为这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与精神品质。</p><p class="ql-block">这四条准则,如同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一个丰盈而稳健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四、厚重沉静,修成载福之器</b></p><p class="ql-block">张英告诫子孙:“人生必厚重沉静,而后为载福之器。”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能够承载多少福气的秘密。现在的人太喜欢“急”了:急着升职,急着赚钱,急着证明自己,好像慢一点就会被淘汰。可真正的“载福之器”,从来都是慢慢打磨出来的。它不会让你一夜成名,却会让你走得更远;它不会让你立刻发光,却会让你在关键时刻绽放光芒。</p><p class="ql-block">想想看,一个浅薄的盘子装不了多少水,一个深沉的容器却能容纳更多。人也是如此——轻浮躁动的人,再好的机会也会从手中溜走;厚重沉静的人,却能在默默积累中接住命运的馈赠。</p><p class="ql-block">如何修炼厚重沉静的品格?张英指出了具体路径:“敦厚谦谨,慎言守礼。”这八个字,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并在生活中践行。</p><p class="ql-block">敦厚,是待人的真诚;谦谨,是处世的低调;慎言,是说话的分寸;守礼,是行为的尺度。这些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最该珍视的品质。</p><p class="ql-block">张英提醒我们“不可与寒士同一般感慨欷嘘,放言高论,怨天尤人”。</p><p class="ql-block">我们总爱抱怨:工作不顺就骂领导,生活不易就怨命运,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可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潭。抱怨是最无用的情绪,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消耗你的能量和福气。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静心思考如何破局;与其放言高论,不如踏实做好手边的事。工作没做好,就复盘改进;生活有困难,就想办法解决。少些“放言高论”,多些“慎言守礼”;少些“感慨欷嘘”,多些“敦厚谦谨”,才能成为“载福之器”。</p><p class="ql-block"><b>五、将古训智慧,融入现代生活</b></p><p class="ql-block">这些穿越三百年的智慧,最终要落脚于当下的生活实践。我们可以从今天开始:</p><p class="ql-block">把“读书者不贱”贴在书桌,提醒自己。阅读是与世界平等对话;重建阅读习惯。不必强求自己一开始就能读很深奥的书,从每天专注阅读15分钟开始。重要的是让阅读成为滋养心灵的日常仪式。</p><p class="ql-block">把“守田者不饥”写进备忘录,提醒自己。每月存点钱、存点本事;培养知足心态。每晚睡前,回想三件值得感恩的事。坚持这个简单的练习,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态逐渐变得平和而丰盈。</p><p class="ql-block">把“择交者不败”当作朋友圈滤镜,提醒自己。多点赞别人的光,也靠近别人的光。审视生活圈子。你经常交往的朋友,是在滋养你还是在消耗你?适当地整理自己的社交圈,把时间留给那些能够互相滋养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把“积德者不倾”设为微信签名,提醒自己。话到嘴边留三分,事到临头让一步;修炼言语品质。在想要抱怨、批评之前,先停顿三秒。多说建设性的话,少说破坏性的话,让你的言语成为传递善意的桥梁。</p><p class="ql-block">培养需要耐心的爱好。书法、茶道、园艺……任何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做的事情,都是在修炼“厚重沉静”的品格。</p><p class="ql-block"><b>六、常忆“古训”,长出“新根”</b></p><p class="ql-block">张英写《聪训斋语》时,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却用最朴素的话留给子孙:“人生必厚重沉静,而后为载福之器。”今天,我们不用科举,却仍在赶考;不用耕读传家,却仍在寻找“此心安处”。</p><p class="ql-block">当夜色降临,城市霓虹像倒扣的银河,你关掉最后一盏灯,心里还有一盏灯——那是书页合上的轻响,是厚重与沉静在胸口缓缓落下,如张英所说:“身心有所栖泊,耳目有所安顿。”</p><p class="ql-block">第二天黎明,你仍能带着不被轻贱的自尊、不被饥饿恐吓的从容、不被反转摧毁的笃定、不被圈子拖垮的清爽,继续赶路。</p><p class="ql-block">三百多年过去了,张英的《聪训斋语》依然能打动我们,不是因为它有多高深,而是因为它讲的都是最朴素的人生道理:读书养心,让我们在浮躁中守住本心;知足常乐,让我们在欲望中找到平衡;守业立身,让我们在变化中站稳脚跟;积德行善,让我们在冷漠中传递温暖;择友同行,让我们在成长中少走弯路;厚重沉静,让我们在急功近利中沉淀自己。</p><p class="ql-block">这些道理,不是用来背诵的,而是用来践行的——可能是每天读半小时书,可能是对陌生人多一份善意,可能是在工作中多一份踏实,可能是在社交中多一份清醒。当我们把这些智慧融入日常,便会发现:人生的“称意”,从来不在远方,而在当下;心灵的“栖泊”,从来不在别处,而在自己手里。</p><p class="ql-block">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守住内心的宁静,保持精神的富足,修炼品格的厚重,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在这个快得让人眩晕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智慧。它不是教我们逃避,而是教我们更好地安顿自己;不是教我们放弃奋斗,而是教我们用更智慧的方式生活。</p><p class="ql-block">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百年家训的智慧,在现代生活里,做一个“读书不贱、守田不饥、积德不倾、择交不败”的人,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自己的从容与力量。</p><p class="ql-block">愿我们都能成为“载福之器”,在时代的快车道上,守住自己的低频,把每一天活成“读书、守田、积德、择交”的循环,把渺小的一生,走成辽阔的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学圃,又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名相张廷玉之父。</p><p class="ql-block">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南书房,奉命入值,并得赐房。深得康熙器重。每逢康熙出行,张英必从。此时制诰多出其手。后历任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待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p><p class="ql-block">轶事典故六尺巷:“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p><p class="ql-block">个人著作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书经衷论》《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