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事业百年发展历程(馆史)

九里松人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得益于自古以来修档存史的优良传统。档案是家国记忆的基石,民族文脉的依托。一百年前,明清档案事业诞生于故宫博物院,标志着中国现代档案事业开始启帆远航。</p><p class="ql-block">渡尽劫波仍不辍,丹心铁笔著春秋。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几代“明清档案人”满怀神圣感,永葆敬畏心,传承文脉、服务人民、守正创新,明清档案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文献部成立,成为庋藏管理明清档案的专门机构。面对无章可循的秘档、战火硝烟的时局,明清档案人悉心清点、分门别类、守护珍档、南迁西运,事业在动荡危机中艰难起步,蹒跚前行。</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大量文书档案保存在皇史宬、内阁大库以及档房等机构和设施,较为完善的档案庋藏与管理制度使这些珍贵档案得以珍藏传世。</p><p class="ql-block">清朝后期,内忧外患,档案流失损毁严重。“八千麻袋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内阁大库档案的关注,明清档案第一次走进民众视野。</p><p class="ql-block">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下设文献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前身),专司明清档案及史料管理。</p><p class="ql-block">自此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余年间,明清档案事业起步维艰并在动荡局势中艰难图存,点查和集中尚未完成,又走上了颠沛流离的避寇之路。</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档案工作。1951年故宫博物院改组,明清档案工作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事业单独建馆,明清档案事业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1955年,故宫博物院档案馆划归国家档案局。1959年,在“党政档案统一管理,由党管理”方针指引下,又与国家档案局一起划归中央办公厅领导。为改善保管状况,部分明清档案移入新建成的中央档案馆。随着南迁档案回归与离散档案的接收,馆藏数量由建国初的500万件激增到1975年的1000万件。</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奠基人,在他的亲切关怀下,明清档案整理、编研、利用和满文等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取得丰硕成果。</p><p class="ql-block">1958年开始,档案馆“以整理工作为中心任务”,尝试采用全宗立档和分类立卷方法整理档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及部分中学教师1000余人参与其中,共整理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内阁题本等档案240余万件。在此基础上,依据来源原则的明清档案全宗体系也正式确立,到1976年,馆藏明清档案共计75个全宗。</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率先打开大门,接待国外同行访问、查档,推动国际合作,成为档案系统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进入新时代,积极探索档案文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让古老档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3日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