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外面的世界很大,飞远飞高总得飞回;外面的世界很美,离得久了总想回家。<<回家>>的路,走得那么艰难,但还是那么义无反顾的要回家!我想有个家,那里是我的家,其实什么都不用说……。黑土地上恋情,青春活力的释放,山里人的苦恋,感情确是纯真的,所以才有那么些一路相随行,共修一生缘的兵团伴侣。他们是幸运的,回到了城市的家,恋情也瓜熟蒂落,修炼终成正果...,如果...,但是没有什么如果....。</p> <p class="ql-block"> 回家 文 / 苗志华 </p><p class="ql-block"> 79年1月份,我收到了北京的接收涵,即将离开连队回家 。没人接手食堂的帐,(当时我是连队司务长)怎么办?无奈之下,我把食堂账簿的钥匙放在给指导员写的信的信封里,零晨3点顺着他家门的地缝塞进去了。回家的心切又恰逢中苏边界紧张,朱德双和朱锦平2部马车一路小跑赶在黑河至嫩江的大客到来之前到达公路边,我们一行5.6个人大包小包的10好几件,从早上3点多起程到上午8点多了好不容易把大客盼来了,谁知车上人已经挤的满满的连插脚的地都没有,怎么办?这时,只见朱德双把马车往路上一横,我们一个劲的跟司机师父说好话,最后是一个车上一个人,先把行李放到车顶的网子里然后人在往车里挤,人挤得连喘气都紧张,零下2、30度的天,一点不觉得冷只是脚木木的没有一点活动余地。这样僵持了有半个多小时,共有5辆大客车依次排在黄金子公路上,看着我们都安全的上了车,朱德双和小牛才把马车赶开,车上车下战友们不停的喊着《再见吧~啦啦啦,再见吧~啦啦啦》...那时,回家的人太多。</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了嫩江一路上没有座,站着到了齐齐哈尔,心里盼着齐齐哈尔至北京是始发站座位票应该不成问题,到了车站一看,黑压压的都是人,硬着头皮也得上,火车上和大客车上一样,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挤死了,车到了通辽本想下去看兄长,见此状我只得从窗子跳下和哥哥说了几句话又从窗口爬上车。火车继续前进,我们一直是站着,眼睛困的睁不开,两条腿涨的像两根木棒,一直站到天津有下车的不少我们可以坐一会儿了,两天两夜的煎熬终于快到家了,广播里传来播音员的声音:“各位旅客请注意,本次列车晚点35分钟"我们一听都傻了,北京晚上11点就没车了,人走着没问题可还有行李呢,听天由命吧。</p> <p class="ql-block"> 火车终于到了,接站的人群黑压压的一片,我肩上一前一后抗着两个行李,两手一边拎着一个行李低着头随着人流慢慢的向前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喊:苗志华,我以为听错了,停下来抬头张望,只见李宝华迎面走来,说我来接你,我听了非常高兴,连连道谢。李宝华和张克琴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听到火车晚点张克琴就先回去了,这样我骑着自行车终于回家了。现在好了从黑河就有火车了,国家强大了,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了,回家的感觉真好。</p> <p class="ql-block">王广斌 : 《回家》题目贴切,真实细致地再现了历史的那一刻。为了回家,调动了身体所有的潜能,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艰难,甚至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只为一个目的-回家!有多少人回家后又为工作奔波、拼搏,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返城知青生活、生存写照剧。还好,经过几年得打拼,生活和工作渐渐走上正轨,还有不少战友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为我们这个特殊群体做出了榜样。兵团的经历与磨练,使我们足以应付所有的艰难与困苦,近十年的兵团生活,苦没白吃,罪没白受。我们忘不了那段让我么即痛苦又怀念的历史。《回家》让我们又回忆了最后的兵团岁月。谢谢 !</p> <p class="ql-block">胥慕华 : 苗志华,你的回家写的非常真实,生动。我也是同样的经历。78年下半年开始知青已经开始陆续的大批返城了。到了年末,中苏关系更紧张了,时刻准备着打仗。上级要求老职工必须把家属送回内地,这样本来就很紧张的交通运输在那时候的重要性就无法形容了。本来黑河到北安方向的就是一条公路,就那么两辆公共汽车,现在是知青急着返城,家属们急着回内地避难,车上那个挤呀,真是无法形容。那时候,凡是要回家的人都有一种拼死一搏的心情,只要拼死挤上汽车,就算是胜利。</p> <p class="ql-block">潘德和 : 知青回家好像大撤退一样,那种情景,只有北方几个团能体会到。79年恰逢中越关系紧张、要开战,中苏边境军情更紧张,严防突袭,赶在这种时候回家,心情紧张可想而知,只要能上车离开那个地方什么也顾不上了,写的很精彩。知青回家也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