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鸟类,又名红尾斑鸫、斑鸫。体长23-25厘米,体重63-81克,上体以棕褐色为主,眉纹淡棕色,尾羽展开呈红棕色,胸、腰部具红棕色斑块。雌鸟体色较暗淡,喉部及上胸黑斑更显著。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蝗虫、金针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农林害虫。<div> 红尾鸫的巢置于不太高的树杈上,主要以嫩枝编成碗状巢,混有草茎及苔藓等物,在巢壁中常用大量泥土来加固。每窝产4-5枚卵,卵淡蓝色、杂以红褐色细斑,平均大小为27.8×20.6毫米。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10月1日——无危(LC)。<br></div> 红嘴蓝鹊,别名山鹊、长尾鹊,是鸦科蓝鹊属的一种观赏性较强的大型鸣禽。该物种为体长54~65cm,头、颈、喉和胸黑色,头顶至后颈有一块白色至淡蓝白色或紫灰色块斑,其余上体紫蓝灰色或淡蓝灰褐色。尾长呈凸状,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下体白色 。虹膜为橘红色,喙和跗跖呈鲜艳的猩红色。 <div> 红嘴蓝鹊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且在树木种子传播、虫害防治以及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鉴于其重要生态作用,红嘴蓝鹊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由于其分布范围广泛且种群趋势相对稳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16年将红嘴蓝鹊评估为无危(LC)物种。</div> 红胁蓝尾鸲是雀形目鹟科鸲属鸟类,又称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 体型较小,脚较歌鸲类短,但尾较歌鸲类长。雄鸟上体蓝色,头部蓝灰色,具短粗白色眉纹,翼上小覆羽及尾上覆羽亮蓝色:颏、喉及胸部棕白色,两胁棕红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雌鸟整体呈黄褐色,具白色眼圈;喉白,胸沾褐色,两胁橙红色,其余下体白色;尾羽蓝色。嘴黑色,脚黑褐色。<div> 红胁蓝尾鸽是小型食虫鸟,迁徙期间在林间自由跳跃,取食大量农林害虫,是保护森林健康的小帮手。但由于农业杀虫剂广泛、长期地使用,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 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r></div> 红胁蓝尾鸲公鸟 红胁蓝尾鸲母鸟 北红尾鸲是雀形目鸫亚科红尾鸲属的一种鸟类。北红尾鸲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胸沾棕色,腹中部近白色。<div>以昆虫及植物种子为食。每年3月中旬开始繁殖,营巢于墙洞及石缝内,每窝产卵2—4枚,卵呈浅红白色,杂以紫斑及赭色细点斑。<br> 北红尾鸲虽然是非世界受胁物种,种群数量较多,但其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内。中国画中画北红尾鸲的历史很早,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中就有此鸟。 北红尾鸲所食昆虫多数危害农作物、果树或林木,所以此鸟有益于农、林业,应加以保护。是北方比较常见的笼养鸟。<br></div> 柳莺是柳莺科、柳莺属鸟类的统称,鸣禽类,俗称柳串儿或槐串儿,是中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体长10厘米左右,其体型比麻雀小,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条淡绿色的眉纹以及翼上有两道白斑:下体淡白,嘴细尖。 <br> 柳莺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在中国分布于全国各地。柳莺栖息于自海拔几十米的田园、果园、耕地至海拔5000米近雪线的针叶林带。主要以昆虫为食,兼食小型动物,如蜘蛛等,偶尔亦吃少许植物。常在枝尖不停地穿飞捕虫。 [9]<br>柳莺吃的几乎都是昆虫,是农林益鸟。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2种为易危(VU),5种为近危(NT),其余73种均为无危(LC)。 燕雀是雀形目燕雀科燕雀属鸟类,又称虎皮雀、麻蜡、虎皮燕鸟。嘴粗壮而尖,呈圆锥状,基部黄色先端黑色;虹膜褐色,喙黄色,喙端黑色。雄鸟繁殖羽从头至背灰黑色,背具黄褐色羽缘;肩、翅上中覆羽、大覆羽尖端、腰和尾上覆羽白色;颏、喉、胸橙黄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胁淡棕色而具黑色斑点;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飞羽具皮黄色外侧羽缘。雌鸟体色较浅淡,上体褐色具有黑色斑点,头顶和枕具窄的黑色羽缘,头侧和颈侧灰色,腰白色。常栖息于山区和平原的林地,也会在林缘、灌丛和城市园林中出现。喜成群活动。 以草籽、果实和农作物为食,繁殖期则主要吃昆虫。繁殖期在5—7月。窝卵数通常为4枚,卵绿色且有紫红斑,雏鸟晚成。 <br>燕雀为旅鸟或冬候鸟。 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