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帝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去处,我们似乎只有唯命是从的份儿。</p><p class="ql-block">每一次赤足远行,皆是一个人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踽踽独行。那是一条未知之路,蜿蜒盘旋地连接着目的地。</p><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一眼迷茫,亦是满心彷徨。远处的村庄与树,近处的花香与鸟鸣,瞬间化作一团团思亲思乡的晨雾。陌生的人群,牵动着内心的一丝丝凄凉,那是一种对故地的不舍,以及对血缘关系难以割舍的内心告白。</p><p class="ql-block">离开家的时候,雨声不大。父亲送我上公交车之时,那满是皱纹的脸上,尽显担忧之意,久久让我难以释怀。曾经多么渴望远行的我,一度以为即使再次离开故土,父母家人也不会担心。虽说如此,大家似乎早已习惯了临行前对我千叮万嘱。</p><p class="ql-block">不知事隔一年,望谟的景象是否有了新的变化。于是,在迫于生存与远离故土之间,我终是选择了一个人的长途漫漫。陌生的布依族民族文化,初始时让我难以与之适应。在岗前培训的大半个月日子里,终因饮食不习惯,肚子疼痛不止半月之久。不忍与几百公里以外的父母双亲诉说日常,后来慢慢地习惯了一个人的远行与生活。</p><p class="ql-block">成长成熟之所以不同于青春年少,只因成年人必须要学着担当与宽容。正如生活如苦行僧一样,他们习以为常的斋饭,我们仍要忍着热泪继续下咽。因为,我们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小男孩或是小女孩。</p><p class="ql-block">从来没有人,愿意选择离开熟悉的环境。适应新生活,大多是情势所趋。在生存面前,哪有那么多随心所欲供你我选择,我们只能选择做一个勇敢的自己。当归,是一个游子与生俱来的情怀。无论生在何处,身居何位,念家的情感始终至真至诚。索性,初到望谟,并不是众人眼中的样子。</p><p class="ql-block">这里朴实的人们,给了我此生以来前所未有过的温暖与热情。那便是来自培训时光里老师们的深切关怀,以及同窗好友们的热情。每一次从乡镇进入县城,总有一种不舍离去的情愫萦绕心头。一如既往般,晨跑仍在继续。老师们的精彩演讲,此刻仍是不绝于耳。亦如,大学开学前,教官们的肺腑之言,依然在耳际边不停地回响着。</p><p class="ql-block">不辞远行,不畏艰辛,是年轻人正需要的精神品质。从阡陌之城到鱼米之乡,走南闯北算是一路长路跋涉。相对州内考生而言,我算是穿越了黔地最长的对角线,真正成了望谟这座县城里人们口中的“外地人”。</p><p class="ql-block">身边的人常问我,到底是什么样力量支撑着我们独自一人远行呢?我想心里定然常存着一种比生存更为重要的元素,便是对儿时之梦长久以来的坚持,我们称之为“信念”。此二字,虽听起来很虚无缥缈,确是支撑我们一路向前的源动力。</p><p class="ql-block">一个长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时常用“学而优则仕”的入世哲学鼓励自己。读书的意义,正是在于此,结局便是想要放弃远行都很难再说服自己了。</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无论获得什么样的成功,并无本质区别。诚然是否是自己接下来想要过的生活,也只有我们自己内心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望谟的青山绿水,淹没了我对大城市的格外痴念。对在贵阳生活七年的我而言,选择远行当是对梦想的格外执着,远远比想要追求独立生活的想法更为强烈。</p><p class="ql-block">筑城之路,是我大学的求学之旅。它一度承载着我对未知生活的美好憧憬,曾经在学校图书馆里尚且能“苟且偷安”。那段弥足珍贵的记忆里,有着不一样的自由与兴奋,也曾为了奖学金早出晚归,也曾为了爱情之梦不管不顾,更是为了逛街一贫如洗。最后,皆因毕业离散而物是人非。</p><p class="ql-block">回想,离去的忧伤从未散尽或停歇。最终,大家还是在无奈之下背上了行囊踏上了各自的归途。六七小时的班车颠簸,“长征”路上我开始变得沉默寡言。</p><p class="ql-block">望谟县城,城区与郊区被一洞隧道隔开。没多久,我缓缓地睁开迷糊的双眼,出隧道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道路两旁新安装的路灯,以及望谟西高速收费站一并入眼。曾经世人言语中的描述,此刻完完整整地被这座小县城的新景象一一淹没,取而代之更多的是对这座城市美好未来的无限期许。</p><p class="ql-block">从岗前培训到踏入工作岗位,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们的朴实与热情好客,布依儿女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群格外关怀。一切美好并未因大家语言不通,裹挟着任何歧视或是不满意。冷静观看周围的一切人与事儿,“忙”是常态。但是,仍避免不了被意外之人的惊扰,那些有目的性的“接触”与“靠近”,以及收到的告白短信,似乎比学生时代班级群里的告白、教室里直接发糖等委婉了一些。</p><p class="ql-block">无心任何人的意外打扰,却始终困于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似乎还停留在学生时代的心理状态,对周遭的事物一无所知或是不知所措。这些人生的小插曲,终归会为我们以往的生活注上不一样的标签与印记。如今想来,当时的处理方式似乎直接了当了些。然而,生活对于刚踏进社会的我们而言,一切也仅仅只是开始而已。</p><p class="ql-block">悲喜参半,望谟之行,艰辛不易却也知足快乐。</p><p class="ql-block">或许,我们应该学着坦诚,学着接受一切。毕业了,有一个去处,终归是好的结果。无论前路如何艰难,一年以来的考试终归是画上了圆满句点。我们终将学着成熟,独立且坚强。</p><p class="ql-block">在困难与失败面前、在满途荆棘之中,学着不低头、不言弃。在一次次选择面前从不含糊,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为之付出努力且秉承的正道。</p><p class="ql-block">一曲“布依人家”总让我想起远方的木屋,厨房里的母亲,以及屋外足见枯萎的舂树。舂树似乎生病了,但我总会因它的存在想起那句熟悉的诗句,“病树前头万木春”。</p><p class="ql-block">走走停停,不是归属,当是人生驿站。正如人们常说:每一个站点,有一个站点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我在布依胜境,温暖望谟。同为游子的你或你们,又在哪里驻足或奔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