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零星记忆——十九

画家胡庆国

<p class="ql-block">搬家了</p><p class="ql-block"> 62年初组织落实政策给父亲平反,摘掉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恢复职务,恢复工作。随后到地区农业局任副局长、党组书记。不久家也从学院家属院搬出,搬到东羊市道路南19号。搬家后二妗子和小姨就离开了我们家,搬到离我家不远的正羊市道一起住。小姨和二妗子在一起住了没几天,就和二妗子闹意见,小姨又搬回到我家住。</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搬家用的是排子车,家具拉了父母成家后买的一对小座柜,一只白羊皮箱子,一个周基送给的红木雕花茶几,还有被褥、炊具。我拉车二妗子推车拉了两次。我就累的不拉了,后来剩下的煤记不清是谁拉的了,总之搬家很简单。家具单位都给配好了,无非是几块床板,几张支床的长条凳,一张方桌,两把椅子。公家给配备的这些简单的家具,父亲需要给行署有关部门打借条的。文革抄家时家里除了借单位的家具被炒外,还把周书记给的红木茶几和家里的书给抄走了</p><p class="ql-block"> 东羊市道是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相对较宽,西口交至南北走向的正羊市道,东口交至羊市水坑,串着南北走向的好多小巷,路北的南北小巷多数能通向邢台王府井——西大街。路南的南北小巷也不少,多数可以通到羊市街。这些小胡同有的是直的,也有的拐了好多弯。这片地方的房子基本都是老房子。</p><p class="ql-block"> 我家搬到东羊市道家的院子,好大的大门,好厚的木质大门,开在东羊市道主街。这个院子是解放前的老院子,好像是一家做烟草的,本来是进出南北两进院,公家没收后归了公,截成了南北独立的两个院子。我们是没截开前的北院。我们家住北屋是上房,院里有西屋,东屋屋。西屋住着两家人。东屋住着两家人。</p><p class="ql-block"> 我家院子的东墙外小巷子叫大井巷。大井巷子中间有一口大井,井口直径近两米,大井巷就是因为有这口井,才叫大井巷。搬到这里,开始吃这口井的水。大井巷里,又有几个小巷子,和好多大大小小的院子,住着好多人家。大井巷里的小巷子有的也可以通到羊市街。</p><p class="ql-block"> 大井巷的路东,有2户人家最北头临东羊市道主街的一个大院子,是我们院里西屋刘玉华的父母和小妹住着的自家私宅。挨着向南一个大院是王献景(后来是一中老高三,我们又到了一个单位工作)家的私宅。羊市街小学就在他们的东边。63年发大水后羊市街小学扩建,这两家人都被拆迁到了羊市街。</p><p class="ql-block"> 东羊市道街不宽,我家搬到这里时候,这条宽巷子里却有几个单位。</p><p class="ql-block"> 邢台行署公安处高台大门,与我们家的大门错对门。公安处内,院落不仅占地面积大,它的建筑设计古韵十足,如果有些保护意识,它不比各地的许多作为旅游景点的大院差。它里面不仅仅有回廊相通的一个又一个许多大小不同,格局不同的院落,还有一个好大的和宫殿一样的建筑,63年发大水那年,东羊市道的居民,都住进了这间硕大的房子里避水灾。我们一家人也住进了这里。解放前它肯定不是一般人家的民宅,可悲那时候小,没有问一问那时的老一辈人。这个大院及它的主人应该可以写部小说。</p><p class="ql-block"> 邢台酒厂,邢台酒厂夏天生产一些酸米汤、汽水解暑的饮料。酒厂搬走前,一年四季经常可以闻到酒糟的香味,我好喜欢闻酒糟的香气。</p><p class="ql-block"> 邢台地区供销社下属一个公司,什么公司忘了。</p><p class="ql-block"> 我家院子隔壁,西边是一个南北进出的三层院,可通到大井巷。这三层院里,住着许多户人家。住着58年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全国三八妇女劳模郭海棠一家。</p><p class="ql-block"> 我家大院的大门,正对着东羊市道路西,一家姓路的娘俩。这家是高台小门。与西邻行署公安处大门并膀。东临的院子紧靠一个南北直通西大街的巷子,巷子里路东连着三个门是军分区家属院。路东最北边是邢台市食品厂。</p><p class="ql-block"> 东羊市道内好多院子布局和房屋建筑,很有规模。说明这里解放前住在这里的人家,除了极富的,多数人家基本生活还是不错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4间北屋,东头还有一个拐弯的小东屋,作为家里的里间屋,有7、8平米,小姨和两个孩子睡在这个小里间屋里(姨夫在外地工作)。我们一家五口人,在北屋的西头支了一个通铺头朝东睡。我们家的西墙是院子大门洞的东墙。</p><p class="ql-block"> 我们院的大门洞整整是一大间房子,两扇大街门很有分量,不仅大,而且门板好厚,外面包着铁皮。院子里的五户人家,除了刘玉华和赵家两家,其余三家夏天都在门洞(过道)做饭。顺着东西墙一溜三个风箱炉子。我家结束了用亮火炉子。</p><p class="ql-block"> 那时邢台老百姓还没有电扇,夏天吃午饭,只要不下雨,经常是在大门外街里吃饭。各家把小地桌顺着我家北墙阴凉里摆开,早饭、晚饭在院里吃。夏天太热了,晚上会把席子也铺在这里睡,后半夜凉快了再回屋睡。不太热就在院里睡,后半夜回屋睡。这里的人口太集密了。</p><p class="ql-block"> 在师范学院家属院住时候,夏天从来没在室外睡过。师范学院南院北院空间大,树多,人稀少,没觉的夏天那么热。我好想念在师范学院居住的那几年,那里的环境太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