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深秋的北京,枫叶正红得热烈,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缀在湛蓝的天幕下。晨风带着清冽的寒意,我站在街边等候体检的班车,呵出的白气在朝阳里倏忽消散。这是我来到这座梦中之城的第二个月——六十岁的年纪,因着北京四中一次柔性的领军人才引进,我从承德平泉的黄土高坡,从扎根三十年的县城课堂,从承德市又十年的教育耕耘,最终站到了这条梧桐叶飘落的京城街道上。</p> <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一个骑着单车的身影如风般掠过。是个穿着蓝白校服的少年,头发被风吹得蓬乱,脸颊红扑扑的。他猛地刹住车,单脚点地,转过头来眼睛亮晶晶地望着我,用清亮的嗓音喊道:“于老师好!”话音未落,他已蹬车远去,像只灵巧的燕子消失在晨光里。</p><p class="ql-block">我怔在原地。</p><p class="ql-block">那个孩子,是班里并不起眼的学生。坐在教室后排,成绩中等,安静得让人容易忽略。我甚至需要片刻才能想起他的名字。可就在刚才,他认出我的瞬间,那双眼睛里绽放的光芒——纯粹的、毫无保留的欢喜,像朝阳穿透晨雾。</p> <p class="ql-block">一股热流蓦地涌上心头。我慌忙扶了扶眼镜,手指不经意触到微湿的眼角。这个我倾注了四十年心血的教育事业,总在不经意间给予我最珍贵的回馈。想起年少时,多少个夜晚我趴在平泉老家的土炕上,借着煤油灯读着关于北京的书——长安街的华灯,未名湖的塔影,什刹海的柔柳,那是一个农村少年全部的精神向往。而今站在这里,六十岁的年纪,却仿佛还是那个做着梦的少年。</p><p class="ql-block">班车缓缓驶来。我最后望了一眼男孩消失的街角,那里梧桐叶正金灿灿地落着。这个平常的秋晨,因一声清脆的问候而变得不同。我忽然明白,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关注那些本就耀眼的孩子,而在于发现每双眼睛里闪烁的星光——哪怕它暂时被云翳遮挡。</p> <p class="ql-block">从明天起,我要更细心地观察那个男孩。他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他的笑容背后有着怎样的世界?我要让他知道,他的那声问候,怎样温暖了一个老师在北京的秋天。而这座城市,这个岗位,这些孩子,都将是我教育生涯最珍贵的终章。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梦想开始的地方,继续做一个点灯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