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亲情

沉鱼落雁

<p class="ql-block">近日在纪念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75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前夕。我同老伴前去海城辽镁大院,探望他多年未见的95岁高龄的大姨父——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屡获战功的老革命。他挺直的脊梁仿佛仍带着当年战场上的风骨,眼神里却满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慈祥。握着他那布满皱纹却依旧有力的手,我心头一热,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这位曾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老人,腰身依然那么挺拔,一米八几的个头军首长的警卫员,如今安静地坐在我们中间,像一座沉默的山,守护着一个家族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表兄表妹们从各地赶来,齐聚一堂。有人白发苍苍,有人步履蹒跚,可一见面,笑声就先到了。我们围坐在一起,从儿时爬树掏鸟窝说到各自子女成家立业,从母亲年轻时的倔强讲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时光在话语间流转,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血脉里流淌的那份亲昵与牵挂。几十年的疏离,在这一顿饭里,被热气腾腾地焐暖了。</p> <p class="ql-block">让人欣慰的是,95岁的姨夫精神矍铄,还能亲自到酒店参加这顿小聚。他穿着整洁的服装,大家小心翼翼地扶他入座,他却摆摆手:“我还能走,还能喝!”一句话惹得满桌笑声。窗外阳光洒进来,照在饭菜上,也照在他布满沟壑却神采奕奕的脸上,那一刻,仿佛岁月也放轻了脚步,不忍打扰这份难得的团聚。</p> <p class="ql-block">酒过三巡,表连襟举起杯,声音有些哽咽:“姨父,您是我们家的英雄,也是我们心里的灯。”话不多,却字字入心。我们跟着举杯,敬这位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今日安宁的老人。歌声不知是谁先起的,低低地哼起那首老军歌,调子不准,却唱得认真。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杯盏交错间的凝望与微笑,亲情在酒里,也在沉默里。</p> <p class="ql-block">女眷们坐在一起,谈起过去的寒来暑往,说的全是家常话,谁家孙子考上大学,谁家冬天该添棉被,谁又该定期去医院复查。可说着说着,就绕回了小时候——大姨如何偷偷塞糖给我们,姨夫如何严肃地训人却又在背后默默帮忙。她们笑着,眼里泛着光,像是在翻一本泛黄的相册,每一页都写满了温情。桌上热汤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像极了这顿饭里不断升腾的亲情。</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杯酒,我们全体起立。敬姨父健康长寿,敬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让我们懂得和平的分量;也敬我们自己,还能在年华老去时,聚得如此圆满。因战争耳聋的他没有更多的言语,只是频频的十指相扣祝福我们,简单的举动却让所有人红了眼眶。我们享受着他和战友们打下的天下,而他们,只求一碗热饭、一次团圆,便已心满意足。</p> <p class="ql-block">餐厅里人声渐歇,桌上的菜已凉了大半,可没人急着走。有人轻声回忆起两年前,姨夫去抗美援朝纪念馆时,被记者围住采访的情景。他站在展板前,指着一张模糊的老照片,声音低沉:“那年我才二十来岁,战友们大多数都长眠地下我还活着,是多么的幸福”。我看见他在床上骄傲大把大把的数着钱,不断的说着我有钱有钱的幸福感,望如今的他安康健在,真是儿女们一大家子的福气,更是那段活着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两年前大姨父去抗美援朝纪念馆受到现场记者的采访,缅怀先烈,继往开来,晚辈们以无限崇敬的心情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临别时,大家互相叮嘱:往后要常联系,多走动,保重身体。我们这一代已步入晚年,真正明白“亲”字的重量。不是电话里的寒暄,不是节日的群发祝福,而是坐在一起,看同一盏灯,吃同一锅饭的踏实。愿我们都能健康地老去,像姨父一样,挺直腰板,笑着迎接每一个团圆的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