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华武汉方言书法展 唤醒了我们50后的青春岁月

王春华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5日“灵醒--张少华武汉方言书法首发式(展)”在武汉文联举行,签到也与时俱进用毛笔写书法,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灵醒”二字如江水奔涌般扑入眼帘。墨色浓淡交错,仿佛看见了邻居家的阿姨勤俭持家,美丽亲切的样子。又像江风掠过黄鹤楼檐角的铃铛。那笔力不是纸上走龙蛇,而是从武汉的烟火气里长出来的筋骨。左下角一枚朱红印章轻轻落下,像一声叹息,又像一句叮嘱:莫忘本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醒”不只是某个瞬间的顿悟,更是一场持续的唤醒——对母语的尊重,对方言的珍视,对城市记忆的打捞。</p> <p class="ql-block">邀请函</p> 湖北省级摄影家余杰萍亲临会场 <p class="ql-block">“灵醒”分外醒目亲切,这是我们青春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不只是一场艺术展,更像是一场民间的节日。人们不是来“参观”的,是来“认亲”的——认那被普通话稀释多年的乡音,认那藏在笔画里的老武汉脾气。</p> 艺术达人魏莉娜 余杰萍实况纪实摄影作品<div>签到也与时俱进的用毛笔,班门弄斧灵醒一盘。</div> 开幕式 <p class="ql-block">张少华先生闪亮登场</p><p class="ql-block">张少华</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武汉市文史馆馆员</p><p class="ql-block">武汉市文联名誉委员</p><p class="ql-block">武汉书法家协会顾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场许多人记住他的,不是这些头衔,而是他把“岔巴子”“苕货”“灵醒”这些市井词汇,一笔一划写成艺术的勇气。他讲起方言书法的创作历程,声音不高,却字字落地有声:“写字,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话还能‘活’着。”</p> <p class="ql-block">台下坐着的,站着的,有白发苍苍的老街坊,也有拿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盯着屏幕上的“灵醒”二字,像在辨认一封久违的家书。灯光柔和,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我忽然明白,所谓“灵醒”,不仅是作品的主题,也是此刻在场每个人的神情——那是被文化血脉轻轻叩击后,灵魂的微微震颤。</p> 三人谈 三位嘉宾坐在台上深情演绎三人谈 <p class="ql-block">“广域融合:武汉方言与城市文化的路径探索”。</p><p class="ql-block"><br></p> 群情激昂 书法沙龙报告厅,密密麻麻的听众,一双双手举起的手,满是闪闪发亮的手机,大门边里三层外三层的书法摄影嘉宾聚精会神、兴高采烈。 展厅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灵醒”书法前,余杰萍摄影师找回了曾经的“灵醒“高兴的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手里提着印有“行时”字样的袋子,收获是一本红色封面的《张少华武汉发言书法作品集》。</p><p class="ql-block"><br></p> 流连忘返 这字,像极了我们这代人。 <p class="ql-block">张少华</p><p class="ql-block">写的那句话:“写方言,是给灵魂留一条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张少华武汉方言书法,记录的是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青春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