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京城孔庙、国子监。(太学府)

幼明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孔庙的绿瓦红墙上,我站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前,看着那行写着“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的小字,忽然觉得时间在这里走得特别慢。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庙宇,历经风雨,依旧庄重如初。北京的秋意正浓,而孔庙的每一片瓦、每一堵墙,都像是沉默的讲述者,等着有人轻轻走近,听它说一段关于礼乐与文脉的旧事。</p> <p class="ql-block">穿过那道挂着匾额的红色大门,屋檐下的琉璃瓦在阳光里泛着温润的光。几位游客站在门前,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轻声交谈,仿佛怕惊扰了这份沉静。我放慢脚步,忽然明白,这里不是被观赏的风景,而是一种延续——千百年来,读书人走进这里,不是为了打卡,而是为了心安。</p> <p class="ql-block">沿着红墙缓步前行,地砖黄灰相间,踩上去有种踏实的质感。六七个行人散落在墙边,有的裹着风衣快步走过,有的停下拍照。墙皮斑驳,像是被岁月轻轻咬过,留下一道道痕迹。我伸手轻触墙面,粗糙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仿佛摸到了历史的皮肤。</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着豹纹外套的女子背对着我,站在墙前双手合十。她马尾高扎,身形挺直,像一株独自生长的树。我不知道她在祈求什么,但那一刻,她的静默比任何诵读都更接近孔子所说的“仁”。红墙在她身后延展,像一道古老的屏风,隔开了喧嚣,也托起了内心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前,一尊圣贤雕像静静伫立,双手合十,目光低垂。他不言不语,却让所有经过的人都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彩绘的屋檐在他头顶展开,蓝底金字的“大成门”牌匾高悬,像一句无声的教诲。我站在门外,忽然想起小时候背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来有些话,要走很远的路,才能真正听懂。</p> <p class="ql-block">门洞深处透出绿树与阳光,像是从历史的缝隙里漏进来的光。红柱支撑着雕梁画栋,门楣上的彩绘虽经岁月,依旧能看出飞龙舞凤的痕迹。我穿过门洞,仿佛也穿过了某种界限——从现代走入一种更沉静的秩序,那里不靠喧哗证明存在,而是以沉默立身。</p> <p class="ql-block">院中一口青铜钟悬在红架上,钟身纹饰繁复,像是凝固的乐章。一根黄布条从钟顶垂下,在风里微微晃动。我想象着当年晨钟响起时,整个太学府如何在一声声悠远的钟鸣中醒来。那不是闹钟,是提醒:今日当修身,当勤学,当以君子自期。</p> <p class="ql-block">一根红柱立在鼓旁,漆面剥落,露出木纹的肌理。鼓身深红,金饰依旧闪亮,像一位老将,虽衣甲残旧,但气势未减。黄墙上的木雕窗格层层叠叠,雕的是云纹、是龙凤、是“诗书礼乐”四个字。我站在这里,仿佛听见了当年太学生们晨读的声浪,从窗格间穿出,落在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鼓静静立着,两侧金属支架泛着冷光。墙下红栏金饰,窗格精巧,像是把整个春秋的智慧都雕在了木头上。我忽然想,这些装饰从来不只是为了好看,它们是提醒——提醒人何为庄严,何为敬畏,何为在平凡中保持不凡。</p> <p class="ql-block">阳光穿过古树的枝叶,洒在黄琉璃瓦上,整座建筑像是被镀了一层金。红墙金顶,绿树蓝天,美得不像是人间,倒像是书里走出来的景象。一位穿粉色上衣的行人正沿石阶缓缓而上,她的背影很小,却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历史不是死物,它需要有人走动,有人凝望,有人记得。</p> <p class="ql-block">石阶中央的龙纹浮雕栩栩如生,龙身盘绕,爪牙分明。两侧红栏雕花,每一步都像是踏在时间的脊梁上。这台阶通往的不只是大殿,更是某种精神的高处——在那里,学问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安身立命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一棵老树横斜而出,枝叶浓密,几乎遮住了半边建筑。红墙金顶在树影间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墨。远处一个行人缓步走过,身影渺小,却让画面有了温度。树与殿相依,自然与人文共生,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不争不抢,却自有其不可撼动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古树盘根错节,枝干苍劲,几位游客在树下驻足,仰头看叶间漏下的光。他们不说话,只是站着,像是在接受某种无声的洗礼。孔庙的宁静,不在于无人,而在于人心的沉静。当一个人愿意在树下停三分钟,他其实已经离孔子不远了。</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与“万世师表”两块蓝底金匾悬于檐下,字字千钧。黄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墙如血,古树如屏。我站在殿前,忽然觉得,我们今天来此,并非只为看一座古建筑,而是为了确认:那个讲“有教无类”的人,他的声音,是否还在风里。</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石阶上,游客往来不绝。有人拍照,有人默立,有人牵着孩子的手一级级往上走。那孩子仰头问我:“爸爸,孔子是谁?”我一时语塞,最后只说:“一个教人好好做人的老师。”这话简单,却让我眼眶一热——千年之后,我们仍需要这样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古树下人来人往,笑声轻语不断。石狮子蹲在角落,威严依旧,却也不再吓人。它看着一代代人来,一代代人走,而树还在长,钟还在响,书还在读。孔庙不是终点,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是否还记得,如何做一个有温度、有底线的人。</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光影斑驳,长椅上坐着歇脚的游客,石墩上趴着写生的孩子。阳光穿过树叶,落在红墙白栏上,暖得让人想眯眼。我坐在长椅上,什么也不做,只是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所谓文明,不过就是允许人安静地坐着,想点心事,或者,什么都不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