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个上午,在三个同样吸引我的活动中,我选择了推开那扇通往旧时光的门——聆听杨良志老师的讲座《我们的老街坊张次溪》。</p> <p class="ql-block">如邻话旧,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没有高台讲台,杨老师像熟络的老街坊,捧着泛黄的书信、旧照与手稿,与我们围坐闲谈。那些老物件是时光的钥匙,一页页翻开被岁月尘封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情到深处,满堂寂静</p><p class="ql-block">谈及张次溪先生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时,杨老师声音哽咽、眼中带泪。全场瞬间静默,只剩窗外鸟鸣,与我们共承这份跨越时空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张次溪:被时光掩埋的明珠</p><p class="ql-block">张次溪(1909-1968),史学家、方志学家、北京史地民俗专家,广东东莞人,四岁随父入京,以北京为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他一生著述240余种,代表作尤为亮眼:</p> <p class="ql-block">《清代燕都梨园史料》:辑录51种清代戏曲著述,详录演出、班社、名优,史料价值极高。</p><p class="ql-block">《天桥丛谈》:积30年心血,梳理天桥戏曲、曲艺、杂技及民俗,是鲜活的市井档案。</p> <p class="ql-block">他亦是齐白石忘年交,协助完成《白石老人自述》;晚年半身不遂,仍捐献“张园”,病榻上坚持笔耕。1968年,他病逝于北京东莞会馆——四岁来京的初居地,完成生命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意外惊喜与传承</p><p class="ql-block">互动环节,我举手朗诵诗词,竟赢得了掌声,更获杨老师亲笔签名的毛边书《竹枝词》。书页未裁的粗粝触感,恰似历史本身的质朴厚重。</p> <p class="ql-block"> 这场讲座是一场文化接力:杨老师以深情传递张次溪的学术精神,而那本毛边书,将是我书架上的特殊珍藏,时刻提醒:有些故事,值得永远讲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