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广西岑溪市区东侧,有一条古老的长街,街道狭窄而弯曲,用火砖铺就的街面,已被人踏得凹凸不平,形成数不尽的坑坑洼洼。一切都显得那样平静、那样陈旧。许多街民已随着市区的搬迁而搬迁,只有街两边房子门额上残留的店铺名,仿佛还在叙说着它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wap/video-work/view/index.html#/?id=baae5tg&type=10&share_to=copy_link&user_id=17596502&uuid=5cc63039d7dc96668b995d2e377168c4&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7596502&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66ff2f52d8489094a169acea4d4ca50c" target="_blank">名人故事——高明坤</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8wjn3a" target="_blank">高明坤有多少个头衔?</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8uku3k" target="_blank">《石都踏歌》高明坤——搏击商海,勇立潮头(代序)</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wap/video-work/view/index.html#/?id=baoayds&type=10&share_to=copy_link&user_id=17596502&uuid=5cc63039d7dc96668b995d2e377168c4&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7596502&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66ff2f52d8489094a169acea4d4ca50c" target="_blank">名人故事——高明坤02</a></p><p class="ql-block">五星公社梅花鹿养生宴</p> <p class="ql-block">的确,在50年代以前,这里曾经是岑溪的第一大集市,有互相连接的上百家店铺,那依山而建的三里长街,再加上街头街尾的柴炭、牲畜交易行,使这个集市有着相当的规模。猪鸡狗鸭牛羊马,柴米油盐酱醋茶,它都应有尽有,使得方圆数十里的人都到这里赶集。在这条街上,长着一株古老而巨大的樟树,所以被人们称之为樟木街。在街的繁华地段,住着一户高姓人家,这户人家的主人叫高崇光。</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3cnxne" target="_blank">粤桂高姓宗亲聚首岑溪,共话36房历史文化!</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1n4cec" target="_blank">女人街里的周老五</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xhrurr" target="_blank">聚微成炬,共筑商途——岑溪市微型企业商会发展纪实</a></p> <p class="ql-block">高崇光在少年时曾漂洋过海,闯荡南洋。将届中年,他又因思乡心切,毅然变卖了浸满汗水的橡胶园,携家带口,再次漂洋过海,回归故乡,并在樟木街建家立业,做起食杂和日用品生意,创建了“东成”商号的铺头。</p><p class="ql-block">高崇光这个生意人真有胆色,山里人连想也不敢想的事,他居然敢做。他大量收购本地饲养的有骨细肉嫩特色的三黄鸡,先通过陆路,再通过水路,千里迢迢地运到香港出售,又将本夹利地从香港购回火水之类的工业品以及许多副食品在本地出售。</p><p class="ql-block">如此周而复始地干,生意越做越大,甚至还买回了一辆本地人从来没见过的自行车。他骑自行车从街头骑到街尾,从街尾骑入农贸市场,无数人跟着他的自行车跑,连一些老太婆也颠着小脚在后面追,大家都争着瞧新奇,看热闹。</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0kpq35" target="_blank">岑溪好吃点:20年坚守,从本土快餐第一品牌到网红美食名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xg8zkn" target="_blank">红棉树下庆华诞,豪礼相送谢知音——岑溪皇朝家具城三十周年店庆抽奖活动十分热闹</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98io84" target="_blank">岑溪市家政、养老服务经营单位</a></p> <p class="ql-block">高家不但生意兴隆,人丁也惊人地兴旺,高崇光先后生养了七子八女。在七子中,老三叫高柏桂,他在这个做生意的家庭中成长,他不仅学会了做生意,还培养了广泛的爱好,吹拉弹唱、诗书字画、缝补修理、交朋接友,无所不好。</p><p class="ql-block">1950年,高柏桂的父亲高崇光牵头组建了一个家族企业——美成单车行,专门经营自行车及其配件,还兼修理自行车。高柏桂就在这个家族企业中工作。他也先后生养了四子三女,当他要独立养育这七个子女时,都显得比他父亲养育七子八女还要艰辛十倍。那时国家已改组了私营工商业,美成单车行已成了集体企业,高崇光因年纪大,而且是富农成分,被排除在这个企业外,高柏桂则在这个企业内当修自行车师傅。那时讲的是集体主义,是自食其力,是按劳取酬,一切“私捞”都属大逆不道。而在高柏桂这样的大家庭里,单每天的用水,就要十多担,而水还要到三百多米外的大井里挑;单每天的用柴、用草,就要一大担,而柴草还要到七八里甚至十几里外的大山里砍;每年的鞋子,也要八九双,而那时的鞋子,只能靠妇女捻苎麻、收集破布、纳鞋底、缝鞋面,千针万线地做出来。何况还有那吃的、穿的、用的等更多的开支和劳作。</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wndqgv" target="_blank">千禧龙异业联盟商报01</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8kjs7n" target="_blank">《上海家政报》20250916~01</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2ba8da" target="_blank">在岑溪找19个帅呆的、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a></p> <p class="ql-block">可幸的是,高柏桂有个得力的妻子,她有强健的身体,犁耙铲插她会做,扛抬背担她敢上;高山斩柴草,田野作耕耘,坡上种瓜菜,屋内搞裁缝,圈里养猪鸡,庭院饲鹅鸭,工间拾猪草,饭后碎饲料,半夜煮猪潲……。她有顽强的意志和敢于吃苦精神,常常是早上闻鸡而起,晚上三更才眠,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为着那七张要吃的嘴,她都乐意苦干,拼命干。她有灵巧的双手,各种手工,各种小制作,乃至裁缝,一学就上手;她有灵活的头脑,她用替人裁缝来与人换工,因为裁缝可以晚上做,这样,她就能一天干出两天活,一人顶得两人工;她还有一颗善良而乐于助人的心,邻里间有人求她帮缝缝补补,不管工作多忙,她都从不推辞;哪家孩子有病,略懂草药的她就外出挖药帮助医治;哪家遇到困难,她会前去好言安慰、热情帮助;哪家发生家庭纠纷,她也会前去劝说、调解。她的善行善举,当然也会得到回报。当她工作繁忙,或者外出无暇顾及孩子时,邻舍会有人把她的孩子领去照看。</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uGUqPD4v_ySLAQaUbJDfA" target="_blank">人大代表高明坤:心系民生 为民发声</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2TUm_jVcks4YMGQYJppnA" target="_blank">致敬英雄 高姓总会情意浓 数九寒冬送温暖</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rlS6rhNZVSD9jpCuyAXNQ" target="_blank">高明坤助力推动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餐饮 等行业复工复产</a></p> <p class="ql-block">本文的主人公高明坤,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当他呱呱坠地时,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大型庆典活动刚过去一月有余。他是一个在新社会出生,在新社会成长的人。出生时,父亲为他取名为高房。房,即房子也。房子,当然也包括房子的门面,他父亲的用意是,希望这个儿子,今后能撑起高家的门面。</p><p class="ql-block">幼时的高房,是个非常逗人喜爱的孩子。他身体健康,极少生病,平时总是笑呵呵的,他饿的时候会哭闹一下,但只要有食物入口,他就会安静。他有一双黑亮亮的眼睛,总会好奇地四处张望;他反应灵敏,喜欢热闹,只要有人去逗他,他会手舞足蹈,咯咯大笑。你逗他的动作幅度越大,他的手脚就舞得越快;你逗他的表情越幽默,他的笑声就越响。他成了人见人爱的孩子,谁都喜欢抱一抱他,逗一逗他,看一看他手舞足蹈的可爱动作,分享一下他咯咯大笑的欢乐。</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penj13" target="_blank">35-45岁人群,此刻入局家政行业,将成为就业狂风</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jn8g8j" target="_blank">《“猛男家政”杀到!传统阿姨惊惊哋:呢班后生仔想抢晒我哋饭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hkusyk" target="_blank">新场古镇:藏在沪上的康养旅居秘境</a></p> <p class="ql-block">在他快四岁时,他在广州军区文工团服役的四叔回家探亲,这个叔父一见到这个侄子就喜欢上了他。这个侄子黑亮的眼睛,透着聪颖的眼神,他有与同龄人不同的谈吐,有静就静得下来、活跃就活跃得开去的独特个性。这一切,都很对这个军人的胃口。从此,两人形影不离,不管是逛街,还是探亲访友,叔父都带着侄儿。若是叔父与亲友侃上半日,甚至一天,高房都自始至终相陪,或者偶尔插上一两句话,或者与同屋的小孩玩耍,或者独自默默地坐着。总之,他不会感觉寂寞、厌烦,更不会哭闹。</p><p class="ql-block">四叔的探亲假满了,眼看就要踏上归队的路程,但他怎么也舍不得离开高房这个侄子,他很想同这个侄儿多相处些日子,他想把侄儿带往军营。不过,他也清楚部队的严明纪律,自己工作忙,且尚未结婚,住的依然是军营的集体宿舍,不可能把一个孩子带在身边。但他部队设有探亲家属房,到军营探亲的家属可以免费入住。于是,他硬是动员母亲,同他一起到广州住一段时间,临行,还带上侄儿高房。就这样,祖孙三人终于住进了广州军区文工团军营。</p><p class="ql-block">在军营,高房除了同祖母一起在房间里玩耍,更喜欢远远地观看叔叔们出操和排练。看到精彩处,他会情不自禁地鼓掌,看到有趣的动作,他会咧嘴而笑。但他绝不会干扰叔叔们的出操和排练。在路上,他见到叔叔会问好,叔叔课间休息时,他就会走上前去问这问那,问他们使的乐器叫什么名字,问那些巨大的乐器重不重,问他们什么时候演出,演给什么人看等等。</p><p class="ql-block">军营生活本来就有点单调和寂寞,能同一个孩子逗逗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快乐。何况,高房是那样乖巧,他会不时地向叔叔、阿姨们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会在叔叔、阿姨们的面前学一学他们出操排练时的动作,让叔叔们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高房很快成了军营叔叔们集体的朋友。</p><p class="ql-block">本来,军人家属到部队探亲,是有时间限制的,因为探亲家属在部队不但可以免费住宿,还可以免费吃饭。但对高房祖孙在军营超期食住的事,军营叔叔们似乎都忘记了,似乎是这祖孙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就这样,高房祖孙在广州的军营住了长达半年多时间。</p><p class="ql-block">在军营,高房还结交了一个同龄朋友。这个朋友叫何明坤,她是军人的女儿,家就在这个军营里。何明坤会带高房到军营的各处游荡,她会带高房到部队训练场,讲这是双杠,那是单杠,告诉他那些叔叔如何在铁丝网下爬行,如何在高墙上攀登。她会把高房带到她的家,拿出糖果给他吃,拿出小人书给他看,会讲她的爸爸、她的妈妈,会拿出妈妈买回的水果、饼干招待他。当然高房也会对她讲一些家乡的故事,讲家乡的大山、河流,讲家乡的集市,讲家乡的鸡如何多、鸭如何多、牛如何大,讲家乡的名井,讲水如何清洁,生饮也不会生病,讲家乡种出的莲藕、花生如何好吃,讲妈妈养的猪、养的鸡,讲自己如何跟着大人到河中游泳,讲自己到野外放牧火鸡、放牧肥鹅的趣事,讲自己如何学会了“跳飞机”、“跳大海”等游戏。两人都想把自己知道的事都告诉对方,都想天天能在一起。</p><p class="ql-block">但是,军营终究不是高房的家,他总有一日要回家乡。</p> <p class="ql-block">离开军营那天,不知什么原因,高房总找不到好朋友何明坤,他想再等一等,但四叔说:“不能再等了,车就要开了!”奶奶说:“走吧,叫你四叔帮告诉一声得了。”高房被奶奶拉着、拖着,无奈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p><p class="ql-block">回到家,高房的神情变得呆滞了,他满脑子都是军营叔叔和何明坤的影子,尤其是何明坤的影子,他如何也挥不去。他茶不思饭不吃,口内喃喃地叫着:“明坤!明坤!”父母喊他“高房!”他不知道回答。父母问他这是为什么,他也不答复,就像中了邪。叔叔姑姑来劝解,没有任何效果;奶奶来疏导,他也没有反应;摸他额头,没有烫手现象,探他的脉,又很正常。大家都认为他是过惯了广州的那种生活,如今硬逼他回家,他一定是在发脾气,觉得只要再过几天,他习惯了,自然就会好的。谁知,到了半夜,高房在梦中突然高喊:“明坤!明坤!”害得一屋子人睡不好。连续三天,都是如此。轻易不发火的父亲也发大火了,他面对高房,高声呵斥道:“明坤……”哪知,“明坤”二字刚出口,高房就清清脆脆地应了一声“嗳!”这一声“嗳”后,高房的眼睛也亮了,眼神也有了,就像是一声惊雷,把他从梦中惊醒。父亲惊呆了,本来,他想这样斥责儿子:“明坤、明坤,你怎么口中总喊明坤,如果你是装痴卖傻,故意让我们发气,你就要立即改正。如果你真的老想着明坤,离不开明坤,那我就把你送到明坤家问他的父母要不要你,如果不要你,你就得老老实实地跟我回这个家,跟我生活,决不能再想着那个什么明坤!”而如今,自己只说出“明坤”二字,就把儿子从迷蒙中惊醒,恢复了原来的神态,岂不令人奇怪!他慢慢地蹲下身子,轻轻地抓着儿子的双臂,问:“我说了声明坤,你为什么答应?”</p><p class="ql-block">高房变得神采飞扬:“我就是明坤,你叫我明坤好了!”双手一挣,跑出去玩了。</p> <p class="ql-block">从此,谁要是喊他高房,他绝不会理睬,谁要是叫他“明坤”,他就会爽快地答应“嗳!”</p><p class="ql-block">就这样,高房自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高明坤!</p><p class="ql-block">1958年,是所有中国人非常难忘的一年。</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国家在搞大跃进,全面推行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所有的山林田地、耕牛农具要入社,由社统一安排使用。所有的粮食、猪鸡鹅鸭要收归集体大食堂,供大家享受。零星分散居住的农民,要并入大村居住,统一开饭,统一派工。分散经营的小作坊、服务业,要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眨眼间,所有的东西都姓了“公”。在新的生产模式、新的分配制度里,人们感到新鲜、感到兴奋。举国上下,人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祖国河山,处处摆开了“超英赶美”战场。工厂,机声隆隆;作坊,人声、操作声交织;山上,伐木声声;田野,人吆牛叫。到处建高炉,到处冒浓烟:山上、山下,人声鼎沸,城市、农村口号震天,村头、村尾擂台高搭,街头、田野彩旗飞扬。人人大炼钢铁,人人大闹生产,人人争当先进!人人都想超英赶美。</p><p class="ql-block">空前的大集体!空前的大协作!空前的大跃进!</p><p class="ql-block">就在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这一年,高明坤到了入学年龄,他成为樟木小学的一名学生。</p><p class="ql-block">对于能入学读书,明坤并不觉得有什么新鲜和兴奋。这个从小就被人宠惯、与人逗惯、四处游荡惯的孩子,对在教室里一坐就是40分钟听枯燥话语的学生生活,感到很不习惯。他还不懂知识的重要性,他没有心思学习。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眼睛不是望向黑板,而是到处窥探同学们的表情,看看有没有像自己一样无心学习的同学,他要结交这样的同学,同这样的同学在一起,才能毫无顾虑地游荡,毫无顾虑地玩。很快找到一个,他叫“山佬八”,他向“山佬八”眨了眨眼,“山佬八”也眨了眨眼。两人会心地笑了,一下课,两人就粘在一起,诉说着学习的乏味,诉说着在学校的不自由。两人很快有了共同语言,也很快有了共同行动——溜出校门,逃学到街上玩耍!从此,高明坤在教室的时间少了,在社会游荡的时候多了。山坡上、田野间、街道边,常常会看到高明坤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当时,举国上下都在搞大跃进,全力“超英赶美”。所有人员,包括工农商学兵,也包括老人和孩子,都要投身生产第一线。高明坤所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要到山里去挑炭,把炭送给高炉炼钢铁;要到田里去深耕、积肥,提高粮食产量;要到坡上收花生、收玉米,以弥补因农民参加大炼钢铁而产生的农业劳力不足。尤其是老师,还要参加夜战,有时要战斗到三更半夜,有时要战斗到次日天明。老师太忙、太累了,学校学习秩序太乱了,高明坤逃学、学习成绩差的情况没有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也没有被告知家长,致使他们不愿学习的思想没有被扭转,逃学行为没有被制止。</p><p class="ql-block">高明坤每天都能见到父母,但父母也显得特别忙。当时,每个工厂、每个工地、每个村头,都竖有一个巨大的牌牌,上面画有火箭、飞机、轮船、乌龟。这是体现各个劳动者工作成绩优劣的标志牌。经过群众评议,领导认可,最先进的一批的名字就被贴在火箭下面,次之,被贴在飞机下面,依此类推,最落后的,被叫做“背乌龟壳”。背乌龟壳的人就会被罚,会被增加工作任务,不完成任务,公共饭堂就会停你的膳,你就得饿着肚子干,直到你脱掉乌龟壳。因此,父母们都拼着命去争坐火箭、抢坐飞机,哪有心思去照看监督孩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明坤以为能永远这样无忧无虑地混下去了,谁知,每个学期都有期终考试,还有家庭报告表,报告表上还要有家长的签字。这次期终考试,高明坤语文、算术双科不及格。他怯怯地把家庭报告表递给父亲。父亲微笑着接过报告表,但目光刚接触到成绩栏,脸就沉了下来,他慢慢地把目光转到明坤的脸上,阴沉中充满严峻:“你怎么了?你就只学得这样的成绩?按你的灵性,你完全可以学得满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前人留下的话,绝不会错。你要好好想一想,想当衰仔,你就懒下去,想当好仔,你就要努力!”母亲也走来劝慰:“好了,好了,人有失足,马有失蹄,第二学期再拿个好成绩回来!明坤,你不能让妈失望,知道吗?”</p><p class="ql-block">高明坤低着头,默默地站着,默默地听着,默默地想着,父母离开了,他也不知道。他见父母如此生气,如此痛心,他也有点悔恨,悔自己老逃学,恨自己总安不下心来读书。他在暗下决心,从第二学期起,决不逃学,要拿出好的成绩来见爸妈,不让爸妈再生气。</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学期开学,高明坤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座位上,强迫自己不再想玩耍的事,强迫自己把目光盯在书本上,盯在黑板上。他要加倍努力,把书读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他这个想法并不能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另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运动又在全国掀起,那就是除“四害”运动。运动要求全民动手,全体参战,把所有的麻雀、老鼠、苍蝇、蚊子全部消灭光。于是,工厂停工,农民停耕,学校停课,全民奔赴除“四害”战场。一时间,各村各寨的锣鼓声、吆喝声互相呼应,震耳欲聋。为了扩大声势,政府号召大家将家中的铜面盆、钢铁锅、钢锅盖、旧犁壁等所有能打出较大响声的东西都拿出来作除“四害”武器。人们用强大的声浪把麻雀从瓦隙,从树洞,从竹林中惊飞,再东围西猎,不让它有片刻停息,直到把它累垮、累跌,再把它捉住。到了傍晚,人们又在林边、田野、山坡、屋角,燃放无数的烟火,大家用臭草、辣蓼、樟木叶等辛辣植物,制造出铺天盖地的浓烟去消灭蚊子。墙旮旯、阴沟、洞窟,凡是老鼠有可能藏匿的地方,都被翻了个遍,人们把老鼠打死,把尾巴割下,再把老鼠尾送到单位,作为除“四害”的功绩。苍蝇也不能幸免,人们用竹篾编织了无数的苍蝇拍,人手一个,或拿在手中,或别在腰后,不管是在餐桌、在厕所、在街头、在路边,只要见到苍蝇就随手一拍,把苍蝇打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场举世无双的运动中,高明坤表现得十分积极,他手敲铜盆,口中吆喝,追逐着一只又一只东飞西逃的麻雀,好像有使不完的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到运动接近尾声,学校又重新正常上课,很多同学的学习兴趣都被跑丢了。高明坤也是如此。他定下的决心已被忘得无影无踪,第二学期的高明坤,又变回第一学期的高明坤。为了应付父亲,他用送糖果,请吃米粉的手段收买了一个成绩较好的同学,考试时,请同学代笔或叫同学让他“偷光”。到了学期结束,他得到的居然是双科四分(五分制)的家庭报告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高明坤的自制能力也逐渐增强。到了二年级下学期,他已基本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了。他的作业本,每天都能增加新的内容。十位数、百位数、千位数的加减,他能慢慢地独立完成,那些比山石田土更多笔划的汉字,他也能写得端端正正。</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他正在专心地计算着一道千位数的加减题,肚子却不断地发出“咕嘟、咕嘟”的鸣叫声,过了一会,他冒汗了,再过一会,他全身都软了,他觉得肚子好饿好饿。近几个月来,他虽然每天都感到肚子饿,但却没有今天饿得这么厉害。</p><p class="ql-block">他再也无心做作业了,一下课,他就跑回家找吃的。揭开锅盖,里面是半锅照得见人影的稀粥汤。他用粥勺朝锅底捞,但怎么也捞不出几粒米,他只得猛往肚里灌粥汤。</p><p class="ql-block">往日,母亲总会为他们作好安排,稠的,每人一碗,稀的,任他们自己喝。今天,母亲不在家,饿极了的兄弟姐妹们哪有什么规矩,先吃的吃稠的,后吃的喝稀的。高明坤出去玩耍回家迟,他只能喝稀的。所以,就显得特别的饿。</p><p class="ql-block">其实,并不单单是高明坤饿,全中国的人都饿。各家各户的余粮和饲养的猪鸡鹅鸭,早已在人民公社的大食堂里被大家吃光,后来,又推行高产竞赛,地方官员为了夺取粮食高产,发动农民密植,搞什么“双龙出海”、“三鸟齐飞”。禾苗密得鼠不能进,鸡不能残。到了禾苗扬花时节,还要把多块田的禾苗往一块田里移植,说是提高单田产量。其实,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造假行为,使得稻田风不能进,禾苗气不能换。而病虫害则像发了疯般爆发。那些禾虫,吃叶的、咬根的,密密麻麻;那些病禾,枯叶的、烂茎的,满田满垌。加上罕见的天大旱,汶泉枯竭、溪水断流、山塘见底、大地冒烟,使得那些水稻,扬花刚过,就变成白茫茫的一片,全是没有受浆的秕粒。</p><p class="ql-block">余粮已尽,新粮失收,人哪能不饿。</p><p class="ql-block">人们上山砍蕨根、剥树皮,下垌挖野菜、锄芭蕉根,凡是能吃的,都往家里拿,凡是能咽下肚的,都往嘴里送。</p><p class="ql-block">许多人因为吃多了树皮、野菜,天天闹肚痛。</p><p class="ql-block">许多人因为吃粗糙的老糠,屙不出屎,靠别人用木棍挑,用手指掏。</p><p class="ql-block">还有许多人得了水肿病,面浮脚肿,用手指一按,就是一些食物又如何比得上一担担红薯、一担担芋头、一篮篮蔬菜、一筐筐南瓜那样耐吃。高明坤和他的一家人,不但要忍受同往时一样的饥饿,还要忍受看别人吃杂粮时的嘴馋。总算母亲有办法,她利用晚上搞裁缝,以帮别人缝衣来换人家的杂粮,帮别人缝一套衣服,可以换回一筐红薯或芋头。她专揽那些家里没钱,但有杂粮的人家的活。从此,高明坤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偶尔也能吃一顿两顿喷香的芋头或红薯。为了使孩子们的肚子饱一些,母亲又用一些定量粮去同别人换木薯。四两米能换一斤木薯,一斤木薯碾出来的粉,可以捞稠一大锅的粥。这种粥叫木薯粥,它能使所有的米粒均匀地分布在粥水中,决不聚堆。你要装粥,就得把粘在糊糊中的米粒和糊糊一起装,装到最后,糊糊里还会有米粒。不用再担心先吃的吃稠,后吃的要喝稀。而且,这种木薯粥比那种照得见人影的稀白粥抵饿得多。</p><p class="ql-block">有句这样的俗话:饿雀自有飞来蜢。有一天,高家终于迎来了一次好运。这天,一个居住在古塘村的妇女来请高明坤的母亲帮裁缝衣服,知道高家的困境后,她就邀请高明坤的母亲到古塘村开荒种杂粮。她说:“我们那里很多山,开也开不完。你姓梁,我们村的人也姓梁,你到我们那里开荒,大家一定不会反对。”</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能让全家人少受些饿的大好机会,这种机会求都求不来,哪会不答应。高明坤的母亲高兴得立即为这个妇女倒茶送凳,并也拉上了亲戚:“我的小妗子,你真是大好人,你算得上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了,你回去问一问大家,如果同意我们去那里开荒,我们立马就去。”</p><p class="ql-block">这个妇女果然是个热心人,她不但游说得全村人同意,还帮选好了开荒地点。</p> <p class="ql-block">对这样的大好机会,高明坤的母亲紧紧抓住。樟木街到古塘村,有十多里路,从村到开荒的山头,也有十多里路,这是不短的路程。她把所有儿女叫到跟前,一个个询问,一个个衡量,只要能举得起锄,能挥得动刀,能走完那二十里路的,她都要带上。最后,大哥高峰、二哥高明坤、大姐高艳芬、二姐高艳玲被选进了开荒队伍。三哥高宝坤则被安排在家照看弟弟。这天早上,母亲煮的不再是木薯粥,而是木薯饭,还煮了一碗能刺激胃口的酱油紫苏辣椒。她要让孩子们吃得饱饱的,有力作战。</p><p class="ql-block">到了古塘村,那个热心妇女早已等候在村口。她领着这支开荒队伍,走进一道山沟,翻上一座山梁,再走向另一个山头。到了开荒山坡,孩子们面对高高的杂草,错落的灌木丛,感到手足无措。母亲挥刀就上,说:“别怕,砍断一棵少一棵,不种杂粮,哪得肚饱。”很快,一棵棵灌木就倒在她的脚下。孩子们在母亲的激励下,砍的砍,锄的锄,干得很起劲。不一会,跑来了两个手拿大锄的妇女,说是要与母亲换工,说她们有衣服要裁缝,说她们愿意帮高明坤的母亲开荒,让高明坤的母亲帮她们缝衣服。高明坤的母亲一看是二比一的力量,必定能加快开荒进度,于是满口应承。</p><p class="ql-block">次日,高明坤的母亲本想先把孩子们领到开荒地,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再回去给那些妇女缝制衣服。谁知刚到那个山头,就看见已有好几个妇女在那里砍的砍、绑的绑、烧的烧,而且已开出了两畦平整的地。原来,她们都是来与高明坤的母亲换工的,有的人换的还是记账工,说自己目前虽然没有衣服要缝制,但到了有衣服需要缝制的那天,再让高明坤的母亲补上也不迟。看着这些善耕惯种的妇女,看着那两畦昨天还是长着杂草,今朝就变成能种植的平整地,高明坤的母亲高兴得不得了。这样,不但能加快开荒进度,还能让孩子们少吃不少苦。她不但答应了大家的需要,还表示,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她们有需要缝缝补补的工,她都可以无偿帮忙。</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他们的开荒工作很快就完成,开出的地里,很快就种上了杂粮。第一年,他们就收获了八担木薯。八担木薯把他们的堂屋堆得满满的。兄弟姐妹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杂粮。</p><p class="ql-block">吃着这些渗有自己劳动汗水的杂粮,高明坤感到自己饥饿也消失不少。他非常感激自己的母亲,也非常佩服自己的母亲。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母亲总能不慌不忙,总能拿出好办法。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兄弟姐妹们互帮互让,十分团结,对于家务,也抢着干,大的煮饭,小的喂鸡牧鹅,从不用催促。母亲不但能给他们食物,还能给他们力量。母亲的为人,母亲的办事能力,深深地影响着高明坤。</p> <p class="ql-block">然而高明坤的学业并没有长进,几年来,他一直是在左右摇摆、进进退退的学习道路上行走。他曾因贪玩而逃学;他也曾下过决心要好好学习,但他始终受不住各种干扰、经受不住饥饿的煎熬,一次次地反悔,一次次地抛弃决心,一次次地逃学。如今,他就是想用功,也已经跟不上趟,没有了三年基础,想在第四年考得好成绩,就等于建空中楼阁,注定没有成功希望。当时,如果有人给他补补课,而且能让他每晚都把精力都用在补习功课上,也许他还能迎头赶上。但这些都与他失之交臂。他得过且过,捱了今日捱明日,继续收买那个成绩较好的同学,便于应付父亲。</p><p class="ql-block">捱到初小毕业,高明坤面临另一难题——初小升高小的升学考试。当时,办学条件还较差,只有中心小学才有条件开办高小班。樟木中心小学高小班,还要负责招收龙井、探花两间小学的学生,这三间小学,共有六班初小毕业班,而高小班,只开办两个班。也就是说,要想进入高小读书,你的升学考试成绩就要超过其他三分之二同学的考试成绩,否则,就与高小无缘。</p><p class="ql-block">高明坤心知自己的本事,本想不参加升学考试,但又担心父亲不许。只得硬着头皮报名,硬着头皮走进试场。</p><p class="ql-block">面对试卷,很多题高明坤都不会做。考试时间未过半,高明坤就开始咬笔、数瓦角了。其结果可想而知,高明坤落榜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发榜那天,父亲站在大红榜前,左瞧右看,但如何看都看不见儿子的名字。他担心抄榜者漏登儿子的名字,于是又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地数,数出来的结果是,100个正取,3个备取,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抄榜者没有漏登任何人。他奇怪了,这么聪明的儿子,学习成绩一直不算错的儿子,怎么就考不上高小?他估计不到自己的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是用糖果和米粉向别人换来的,他以为是儿子在考试中粗心,失了手。他不忍心,也不甘心儿子从此就失去入学机会,他要帮助儿子,再找一个机会让儿子考出水平,堂堂正正地考入高小读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心小学校长,是他的好朋友,也是他业余文艺活动时的老搭档;学区辅导员是他的老同学,而且是非常要好的同学。于是,他就去找这些老同学、老朋友,向老同学、老朋友诉说着儿子的聪明,诉说着儿子的学习成绩如何优秀。他求这些老同学、老朋友无论如何也要给他儿子一个补考机会,否则,他会死不瞑目。这些老同学、老朋友拗不过,只得答应他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父亲的劝说和强迫下,高明坤战战兢兢地走进了补考试场,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考场,考生只有高明坤一个,而监考文本识别整理老师却有四个,学区辅导员、学校校长和另外两个老师成了这次考试的监考员,这是一场监考员远远多于考生的考试。</p><p class="ql-block">把试卷发给高明坤后,这些监考员就远远地坐在一边,既不干扰他,也不认真监视他。</p><p class="ql-block">翻开试卷,高明坤自己也觉得这些题目比升学考试的题目要浅些,但是,有些他自己也认为是非常浅的题目,他都仍不会做。比如,1米=?cm=?mm;1公斤=?市斤,什么叫圆周率?10301 读作______;3200÷()=200。对这些题目,他好像学过,又好像没学过,好像认识,又好像不认识。他的脑子乱成了一锅粥。就像往日常吃的那种木薯粥,浮糟糟、黏糊糊。</p><p class="ql-block">他在悔恨,他在悔恨自己,假如自己那时少逃些学,假如那时多用些心,假如那时专心听课,假如那时多做些作业,不懂的问题就问老师,假如……他知道,再多的假如也没有用了,假如终是假如,不会变为现实。</p><p class="ql-block">他不敢看监考员,更不敢像参加升学考试时那样,张口咬笔尖,抬头数瓦角。考场里只有他一个人,他的任何举动,都逃不过监考员的眼睛,自己那样做,只能使自己更加没脸。他把目光投注在考卷上,装作在拼命思考,用心去想。他就这么熬着。直到监考员来收试卷,他还不敢抬起头来。</p><p class="ql-block">校长看了看他的试卷,额头皱成了苦瓜;学区辅导员看了他的试卷,失望地摇了摇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过这次补考的检验,父亲才真正看清了儿子:他聪明,但缺乏勤奋;他有上进心,但经不住诱惑;他喜欢交友,但不懂选择;他能体恤父母,但不够诚实。</p><p class="ql-block">他没过多地责怪儿子,而是更多检讨自己。“生不养,父之惰,养不教,父之过”,自己对儿女的关心实在太少了。自</p><p class="ql-block">己一心只想着工作,想着多干些公益事情。自己当了业余文艺宣传队骨干,经常下乡演出,十天半月不回家,甚至一两个月不回家也不是奇怪的事。回家后,又常常要利用晚上搞创作,搞排练。在自己的印象中,好像从来就没有过问过孩子们的事,从来就没有检查过孩子们的作业,从来就没有认真了解过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孩子们想什么、做什么,他都不清楚,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了解清楚,只是一股脑儿地把这一大群孩子扔给了他们的母亲。而他们的母亲能让这群孩子少受些苦,少挨些饿,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哪还能顾得上孩子们的思想、孩子们的学习?玉不琢不成器。要孩子们成器,就得用时间、用精力去精雕细刻。养出不成器的孩子,就是自己的严重失职。</p><p class="ql-block">高明坤考不上高小,就像爆响了一声惊雷,震醒了迷蒙的父亲,使他感受到惊心裂肺般的震撼。他暗暗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多关心孩子们的事情。他决心把高明坤带在身边,监督他,让他去交值得交的人,让他去做值得做的事。还要引导他大胆地在社会中锻炼,在锻炼中,逐渐帮他纠正缺点,逐渐帮他清除身上杂质,让他树立正确人生,使他变成精的钢铁,纯的金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