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青海虽远离主战场,但作为战略后方,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包括组建骑兵师参战、支援物资、宣传动员及抵御空袭等。</p><p class="ql-block">军事贡献与参战行动</p><p class="ql-block">青海地方武装力量直接参与前线作战:</p><p class="ql-block">青海骑兵师东征:1937年,马步芳组建以回、藏、汉等多民族为主的暂编骑兵第一师(后改骑八师),约8000人开赴河南、安徽等地。该师在黄泛区、宝塔战役等战斗中多次重创日军,如1940年奇袭怀远城活捉日军、炸毁军需库;1942年颍上战役中击落敌机,全师伤亡超半数,旅长马秉忠等数千将士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英烈事迹:抗日名将马登云(青海民和人)在国民党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负伤指挥,血洒战场;余光(西宁籍)15岁加入八路军,参与百团大战,被誉为“英雄小八路”。</p><p class="ql-block">经济支援与后方动员</p><p class="ql-block">青海地广人稀、物资匮乏,仍全力支援前线:</p><p class="ql-block">物资捐献:在国民政府领导下 1938-1942年认购公债超150万元,捐献羊皮10万张;1942-1945年捐献军粮60多万石。1942年蒙藏王公及塔尔寺僧众捐马3000匹,马步芳个人捐马500匹。</p><p class="ql-block">精神动员:1939年西宁召开3万人国民精神总动员大会,藏传佛教大师喜饶嘉措赴蒙藏地区宣传抗日,撰写《白法螺的声音》号召共赴国难。</p><p class="ql-block">文化宣传与空袭事件</p><p class="ql-block">宣传与文艺:在国民政府领导下,1939年成立“青海省抗日救国宣传团”赴东部各县宣传;李朴园戏剧队带来《黄河大合唱》等剧目,王洛宾在金银滩草原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新华日报》多次报道青海抗敌事迹。</p><p class="ql-block">日机轰炸:1941年6月23日,日机27架轰炸西宁市区,投弹250余枚,致43人死亡、28重伤,毁民房520余间。战后增设防空炮台和警报系统。</p><p class="ql-block">青海抗战人物主要包括旦子仁千、马登云、马彪、张运松、朱国魁、马占福等,他们以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为抗日战争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主要人物及事迹</p><p class="ql-block">旦子仁千:青海省籍革命烈士,1932年出生,1960年5月牺牲于抗战相关任务。1</p><p class="ql-block">马登云:青海民和籍抗日英烈,1906年生。1938年率部死守江西马当要塞;1942年长沙会战中身负三伤仍坚持在担架上指挥作战,收复多个据点,战后记大功一次,1944年牺牲于国民党衡阳战场。</p><p class="ql-block">马彪:在国民政府领导下,青海暂编骑兵第一师师长,1938年率八千青海健儿赴豫皖前线。在黄泛区歼灭敌伪军两千余人;淮阳战役中亲率骑兵冲锋,以劣势装备重创日军,被日军称为“恶战马彪”。</p><p class="ql-block">张运松:青海籍抗战老兵,17岁参军,亲历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朱国魁:青海西宁籍军官,以夜袭战术著称。国民革命军台儿庄战役中率部夺回日军重机枪阵地,身负七伤仍坚持战斗;枣宜会战期间在敌后游击破坏日军交通。7</p><p class="ql-block">马占福:青海籍少数民族战士,抗美援朝中肠子外流仍塞回冲锋,最终肉身堵枪眼牺牲,呼唤“娘”26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