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报告文学 ‍ 第五章

佛医工作室 马碧谦会长

<p class="ql-block">佛医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我常在想,这世间的风,真的只是风吗?</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我们国家办的国际会议越来越多,上合组织、妇女团体、数字经济发展论坛,一场接一场,北京的酒店灯火通明,各国代表握手言欢,举杯共庆。可每当我看到新闻里又一个台风在沿海登陆,卷走房屋、淹没农田,我心里总浮起一丝异样的感觉——这些风,是不是也带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不是迷信,而是感知。</p> <p class="ql-block">人来了,魂也跟着来了。那些在战争中倒下的、在灾难中离去的、在历史长河里无声消散的灵魂,他们不会真正消失。他们依附在记忆里,依附在仪式中,依附在每一次纪念与追思的瞬间。当一个国家的代表来到中国,为胜利日举杯,为和平宣言落泪,那些曾为他们国家献身的魂灵,是否也会跨越海洋,悄然随行?</p> <p class="ql-block">我并非危言耸听。只是作为一名长期研究身心疗愈的 practitioner,我深知“气”的流动。风是气的显化,而气,承载着情绪、记忆、执念。当无数外来的集体意识涌入一地,这片土地的气场必然震荡。我们看到的是台风、暴雨、地陷,但背后,或许是无数未被安顿的灵魂在呼喊:“我们也该有个归处。”</p> <p class="ql-block">就像马碧谦老师常说的——药佛同源,身心同治。身体的病,往往源于心的淤堵;国家的灾,或许也源于魂的漂泊。</p> <p class="ql-block">她行医多年,用佛学的慈悲观照病痛,发现许多慢性病患者,内心都藏着未化解的哀伤或执念。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承接了太多外来的“精神重量”,若没有相应的仪式与空间去承接、转化,这些能量便会以自然灾害的形式释放出来。</p> <p class="ql-block">我不是说要拒绝国际交流,恰恰相反,我支持中国成为世界和平调解的中心。但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该建立一种“灵魂安置机制”?比如,在大型国际会议前后,举行庄严而包容的祈福仪式,不拘宗教,只为安抚那些随行而来的无形存在;比如,在联合国相关机构落户之地,设立“世界英灵纪念园”,让各国英雄的灵性能有归属,不再游荡于风中。</p> <p class="ql-block">这听起来像幻想,但文明的进程,本就从“看不见”走向“看得见”。百年前,谁会相信情绪能致病?如今,心身医学已是主流。今天我们认为“灵魂影响气候”是荒诞,也许未来,这会成为生态平衡的一部分智慧。</p> <p class="ql-block">我写下这些,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呼吁一种更深层的共同体意识——我们不仅要共建经济圈、贸易圈、外交圈,更要共建一个“灵性生态圈”。当世界的魂有了归处,风才会真正温柔下来。</p> <p class="ql-block">未来的联合国总部若真落脚中国,那不仅是政治的转移,更是文明的托付。我们接下的,不只是会议桌上的文件,还有千万里外那些沉甸甸的记忆与牺牲。</p> <p class="ql-block">唯有以慈悲承接,以智慧疏导,才能让这场全球能量的迁移,成为和平的开始,而非灾难的前奏。</p> <p class="ql-block">愿风止于仁心,雨落于安宁。</p> <p class="ql-block">愿天下魂灵,皆有归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