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文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岳麓书院,大部分建筑均为明清时期遗存,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心修缮,书院建筑采用层层递进、纵深多进的院落设计,围绕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功能区域展开,亭台楼阁、庙祠轩斋等古建筑重现历史风采,真为中华盛世欣喜万分!</span></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行在岳麓书院建筑群中,犹如迷宫,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两大中轴线建筑体系,形成“左庙右学”的建筑风格。左侧中轴线以文庙为中心,贯穿万仞宫墙、孔子像、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右侧书院中轴线与文庙中轴线平行,从头门开始,贯穿二门、赫曦台、讲堂、御书楼,折射出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主体功能的浑然一体。</span></p> <p class="ql-block">两条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品鉴建筑等级的不同颜色。</b><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建筑色彩,表达着不同的建筑等级。红墙、黄琉璃瓦为最高等级,如故宫、曲阜孔庙、皇家寺观等;绿琉璃瓦仅次于黄琉璃瓦,是亲王、郡王等皇家成员的府邸专用,如北京恭王府等;一般的建筑为青砖灰瓦。漫步在岳麓书院建筑群中,文庙是黄琉璃瓦与红墙的搭配,琉璃瓦当、空花屋脊,细节彰显昔日尊荣,建筑规格达到皇家等级,殿内悬“万世师表”匾额,供孔子及颜渊、子思、曾参、孟轲像,感受到古人对至圣先师的极致尊崇;而讲堂则是粉墙黛瓦,是书院讲学、宣教等重要礼仪活动的中心场所,建筑物不同颜色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社会伦理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文庙的红墙黄瓦</p> <p class="ql-block">讲堂的青砖黛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仰望屋顶形制的法天象地。</b><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屋顶形制中,庑殿顶为最高等级,歇山顶为次一级,硬山顶为最低等级。在房屋台阶规制看,也受到等级制度和实际需求的影响,皇家建筑台队为九级,突出威严气势,代表九五之尊,官员府邸一般为五个台阶,一般人家为一至三个台队。岳麓书院因地制宜地隐没于岳麓山谷之中,顺应自然地势,效法天地之道。书院的御书楼、赫曦台属于歇山顶建筑,文庙大成殿采用重檐歇山顶,屋顶高度、开间规制、藻井天花远高于其他建筑。受地势影响,书院建在岳麓山坡,前低后高,基本采用五至九个台阶,气势壮严,充分表达了建筑与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故宫庑殿顶</p> <p class="ql-block">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硬山顶</p> <p class="ql-block">各类屋顶图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彰显尊贵身份的居中建筑。</b><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国建筑布局中,居中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秩序观念,中轴线建筑为高等级,周围为低等级;内藏深隐为高等级,外围为低等级,体现中正威严。岳麓书院左侧中轴线以文庙为中心,遵循皇家祭祀礼制,通过月度朝拜、春秋两季大典,推崇儒家文化,树立精神灯塔,彰显尊贵地位,而纪念周敦颐的“濂溪祠”、程颢、程颐的“四箴亭”、朱张的“崇道祠”、王夫之的“船山祠”、屈原的“屈子祠”等子祠分列两侧。右侧中轴线以讲堂、藏书楼为中心,讲堂、藏书楼是讲学、宣教等重要礼仪的中心场所,而“讲于堂、习于斋”的半学斋等其他建筑则巧妙地穿插在中轴线两列,营造了一种庄重深远的空间感。</span></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两条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欣赏秩序之外的园林建筑。</b><span style="font-size:22px;">岳麓书院主体建筑是追求社会秩序的书院、文庙,但少不了崇尚自然秩序的园林。而中国的园林建筑追求“虽为人造,宛若天成”的理念,这与规制严苛的礼制建筑,形成截然相反的建造理念。但两种秩序看似矛盾,却在不同的建筑分类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即使是最严肃的礼制建筑文庙,也有着翘角飞檐的曲线形态,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庄严之中,不失华美。书院园林因地制宜,就势成景,洼处储水栽荷,高地堆阜种竹,岸旁插柳植桃,取其“桃李满天下”之意,成就花墩坐月、碧沼观鱼等八景,散落于二条中轴线两侧的麓山寺碑亭、百泉轩等园林古迹的边角地带,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矛盾中寻求均衡的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连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回望岳麓书院建筑群落,二条中轴线一主一从,一静一动,一疏一密,组织安排各景观颜色序列、屋顶形制,以别于尊卑有序、主次有分,弘扬敬天法祖的传统思想;根据前低后高的地势,有若干建筑围合成庭院,再由若干个庭院组成中轴线建筑群,二条中轴线建筑群并非物理隔离,而是通过室外的轩廊过渡,形成了既分区明确又统一协调的整体,空间层次变化有序,体现了儒家“礼乐相成”的思想;书院、文庙、园林同时完美存在于同一片建筑群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教习、崇圣、怡情三位一体的文人情怀与教学格局,为后世留下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文化密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