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游夕佳山民宿

谱牒爱好者刘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5日下午,参加正高寺刘氏家族纪念先祖入川310周年活动午餐后,我们一行,漫步走进夕佳山民居的那一刻,我仿佛被拉进了一段静默流淌的家族史。门厅正中悬挂的那块黄氏世系牌匾,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用工整的字迹讲述着几百年来的迁徙与繁衍。夕佳山不只是一个地名,更是血脉扎根的地方。我站在匾下,竟有些恍惚——那些名字一个个排列下来,像屋檐滴落的雨,连成了时间的线。</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小径往里走,一面展板静静立在白墙边,像一本摊开的书。左边讲这宅子如何从清初建起,一梁一柱皆依礼制;右边则写着它为何成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我读着读着,忽然明白,这不止是一处老宅,更是一本活着的建筑史课本。阳光斜照在展板的老照片上,墙影斑驳,仿佛连光影都在讲述过往。</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道雕花门洞,几级石阶引我步入内院。门楣上两盏红灯笼随风轻晃,两侧墙上挂着古画,木框上的纹路像是藤蔓缠绕着岁月。我踏上门前的石阶,脚底传来微微的凉意。院中有人低声交谈,笑声轻得像风吹过屋檐。抬眼望去,青瓦层层叠叠,像一片静止的浪,托起整个天空。</p> <p class="ql-block">正厅前的屋檐下挂着“基宏代”的匾额,灰瓦之间透出几分肃穆。门前几盆绿植生机盎然,与古旧的木门形成奇妙的对照。几个游客举着手机拍照,有人踮起脚想把灯笼也框进去。我站在一旁没动,只静静看着那块匾——三个字,像是一代代人压在肩上的承诺,沉甸甸的,却也稳稳当当。</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个回廊,门楣上“龍永光榭”四字金光微闪。木雕门框上的龙纹盘绕升腾,虽经风雨,依旧神采飞扬。我伸手轻抚门柱,指尖触到的是凹凸的岁月。这名字像一句祝祷,藏在角落,却不容忽视。谁曾在此起居?谁曾在此低语?答案藏在木纹深处,我不追问,只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屋内光线柔和,一块“云飞画栋”的大匾高悬墙上,金漆未褪,笔力遒劲。匾下几扇木门对称排列,门柱上刻着对仗工整的句子,像是古人留下的悄悄话。前头小桌上摆着一只瓷瓶,插着几枝干花,安静得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我忽然觉得,这样的屋子,不是用来参观的,是用来生活的。</p> <p class="ql-block">一扇深色木门半掩着,门楣上“准承晖寿”四个字沉稳厚重。黑匾金字,像是从旧梦里走出来的句子。门缝里漏出一点光,照在石阶上,像一条通往过去的窄路。我未推门,只是驻足片刻——有些空间,适合凝望,不适合打扰。</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间厅堂,抬头便见“鸣凤和宫”与“矩中音徽”并列的匾额,金文在深木上熠熠生辉。窗框是简洁的红边格子,透进来的光温柔地洒在地面。右边一盏黄灯笼静静垂着,编织的纹理在光下清晰可见。我坐在角落的凳子上歇了会儿,听风穿过回廊,像有古琴声隐约传来。</p> <p class="ql-block">又一处门楣上挂着“喜寿联辉”的匾,金光喜庆,像是为某个家族盛典而设。深色木门上雕着吉祥图案,右侧拱门通向另一进院子,门柱上的对联字迹工整。我穿过那道拱门,仿佛从一个时代步入另一个季节。这里没有喧嚣,只有细碎的脚步声,和屋檐下风铃轻响。</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那棵大树被绿架撑着,像一位年迈却仍挺立的长者。四周灰瓦屋檐低垂,灯笼静静挂着,几盆盆景错落有致。我坐在石凳上,看阳光在石板上慢慢移动。这一刻,时间不再是数字,而是光影的挪移,是风吹树叶的轻响,是这座宅子呼吸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绿树成荫的庭院里,几株盆景修剪得恰到好处,像凝固的诗意。灰瓦屋顶下,黄灯笼随风轻晃,木窗上的雕花在光下投出斑驳影子。我沿着回廊走,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像是被时光亲手打磨过,不张扬,却自有分量。</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厅堂深处,我见到了“天地君亲师”的牌匾,金文庄重,悬于祭坛之上。深色木雕的祭台两侧立着石狮,香炉里残香未熄,供品整齐摆放。我站在几步之外,心下肃然。这不只是仪式的空间,更是精神的锚点——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总有些东西值得跪拜,值得铭记。</p> <p class="ql-block">两块牌匾并挂墙上,“富贵长寿”与“凤齐鸣”在金色汉字中绽放着朴素的愿望。红边墙线勾勒出传统的轮廓,灯光从上方洒下,温柔地笼罩着这一切。这些字不是炫耀,而是祈愿,是祖辈对后人最直白的祝福。我看得久了,竟觉得那金粉里藏着笑声,是团圆饭桌上的热闹,是年节时的鞭炮声。</p> <p class="ql-block">“茂松竹斋”四字刻在门楣的匾上,字体古朴,像从竹简上拓下来的。阳光穿过几何窗格,在地上洒下斑驳光点,像跳动的音符。我站在光影里,仿佛听见了书页翻动的声音。这曾是读书的地方吧?一灯如豆,一人执卷,窗外松竹摇曳,心却静如止水。</p> <p class="ql-block">“花宏甲开”的黑匾金字悬于门上,屋檐层层叠叠,雕饰繁复。几位游客轻声交谈着走过,脚步踏在石板上,回音清脆。我站在门口,看他们背影融入长廊。这宅子虽老,却不死寂,它活着,在每一声笑语里,在每一次驻足中。</p> <p class="ql-block">一面平面图挂在墙上,清晰标着餐厅、客厅、卧室……每一间房都有名字,有归属。我看着这规整的布局,忽然明白,传统民居不只是住人的地方,更是秩序与伦理的体现。一家老小,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像一首工整的五言诗,平仄有序,温暖绵长。</p> <p class="ql-block">“三鳳飛聯”四字悬于门上,笔力雄健。门内一扇木雕屏风精致得令人屏息,凤凰展翅,栩栩如生。两侧黄灯笼映出暖光,像是为这古老空间注入了一丝人间烟火。我绕过屏风,仿佛穿越了百年的家宴,听见杯盏交错,笑语盈梁。</p> <p class="ql-block">一间屋内,雕花大床上垂着白帷幔,随风轻拂。两侧小桌摆着茶具,像刚有人起身离去。白墙黑框,简洁中透出雅致。我坐在床边的凳子上,想象某个孙儿在此听祖母讲故事的夜晚——烛光摇曳,语声轻柔,梦也香甜。</p> <p class="ql-block">“孙辈房”三字标牌静静立在床前,英文翻译在一旁。雕花大床铺着红被,两侧灯笼散发暖光。墙上挂着书法,红木地板映着微光。我站在门口,仿佛看见孩子们在此嬉戏,老人含笑看着,岁月静好,不过如此。</p> <p class="ql-block">书桌上的文房四宝整齐摆放,柜中瓷器温润,书卷有序。一位男子站在房中微笑,像这空间的主人,又像一位访客。红地板映着他的影子,整个房间庄重而不失温度。我忽然想,这样的屋子,不只是住人,更是养心的。</p> <p class="ql-block">床前那块介绍牌写着房间用途,红床红被,金纹窗帘低垂。两侧灯笼照亮了雕花床头,暖光如酒。我轻轻碰了碰床柱,木头温润。这里没有奢华,却有家的温度——一床一灯,皆是深情。</p> <p class="ql-block">屋内长桌摆着茶具与书卷,墙挂书法,书架整齐。木色温暖,空气安静。我为自己倒了一杯茶,坐在桌旁,听风过檐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