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川沙古城

海宁妙松

<p class="ql-block"> 川沙公园</p><p class="ql-block"> 川沙公园位于川沙县城厢镇城南路四三七号,东接居民住宅,南靠南桥路,西邻川环西路,北临城南路,通城河纵贯园中部。截至一九九五年,川沙公园全园总面积五点二二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二点八万平方米,水面面积四千九百平方米,道路地坪面积七千八百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川沙公园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三日动工兴建,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一日对外开放。公园绿化以香樟为基调,广玉兰、雪松、龙柏、黑松、桂花、桃花、垂柳、榉树等为骨干,截至一九八八年底,川沙公园全园共有树木四千一百株,计七十科一百五十种。</p><p class="ql-block"> 川沙公园由通城河分成东、西两部分。河西部分以江南传统的造园手法,通过绿化造景和叠山理水,利用廊、榭、墙和树木划分空间,组成景区、布置景点。西部在北、西、南三面设园门,以北门为主要入口。北门建门楼、曲墙,置石狮一对。围墙仿无锡“蠡园”,为半透花格有檐墙,墙头上复小青瓦,白粉墙上漏窗以小青瓦片组成梅花、兰花、双钱、鱼鳞等多种图案,古朴淡雅。园路为自然式,干道多以石板铺砌,小径则用青砖。河东部分为现代化游乐场地,但建筑均为混凝土结构的仿古样式。</p><p class="ql-block"> 二O一八年十月,经上海市公园行业协会组织专家评分,川沙公园获得花坛展示二等奖。二O二O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川沙公园被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评为四星级公园。</p><p class="ql-block"> 图为川沙公园清波湖,位于川沙公园通城河西,为全园的主景区,湖面积约四千平方米,四周以黄石作自然式驳岸。东南湖汊以石拱桥分隔成小湖,水体向西南隅延伸入大草坪而成荷花池。湖中有小岛,湖南堆黑松山、龙柏山、雪松山,从而使湖区形成层次丰富,水源深远的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鹤鸣楼</p><p class="ql-block"> 鹤鸣楼位于川沙公园北通城河西侧,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建筑的形制与武昌重建的黄鹤楼相仿而略小,细部则有所改变。</p><p class="ql-block"> 楼层为明五暗七仿古建筑,高五十四米,建筑面积四千二百平方米。楼顶上复金色琉璃瓦,飞檐翘角,上系六十个铜铃。各层回廊均有围栏,楼内外画栋雕梁,顶壁彩绘。楼厅竖八十立柱,每根高十余米,寓纪念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一九九一年建县八十周年之意。楼名取自《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象征川沙近代先后诞生过黄炎培、宋庆龄、张闻天等名人,和今天川沙作为浦东新区的一部分进行开发开放,有如鹤唳云间。</p><p class="ql-block"> 鹤鸣楼由县政府集资兴建,耗资八百余万元。现楼底层作商场,楼上设茶室、展览室。一九九四年楼上建成腊像馆,展出中外历史文化名人像。</p><p class="ql-block"> 楼内五匾由名家题字:楼名正匾由赵朴初题写;“声闻于天”由朱屺瞻题写;“海天旭日”由陈从周题写;“钟灵毓秀”由周慧珺题写,“江东妙境”由谢稚柳题写。楼前有花坛、大草坪,楼南有桃梅山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白漾榭</p><p class="ql-block"> 白漾榭位于川沙公园清波湖西岸,建筑面积三十七点七平方米。建筑为混合结构,卷棚歇山顶,翘角。榭三面临水,东面为平台,台边设护栏。西南两面各有一桥与湖岸相连;南面的环碧桥为三曲石板平水桥,西面的牡丹桥为石板平水桥。榭东水面有一对跳跃状彩色的陶瓷喷水鲤鱼。牡丹桥西岸置椭圆形牡丹花坛,植牡丹、芍药。岸边植合欢、柽柳,有湖石小景相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艺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艺苑是川沙公园观澜园景区的东入口,是一座硬山顶哺鸡脊的小厅,进门是个小院,厅内是象棋棋手的乐园。</span></p><p class="ql-block"> 观澜园景区位于川沙公园西北处,以墙垣分隔而独自成园。墙垣内是一座古式院落,东西建有“观澜”“苞桑”两厅,建筑面积共二百五十二平方米。两厅均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双龙吻脊。厅内雕刻历史人物故事,形态逼真,并陈设仿明清红木家具。两厅间有墙分隔而成东西两园,东园厅前孤植广玉兰,西园厅前丛植白玉兰、桂花,配以芭蕉、石笋,所有植床均以湖石作侧石。两园各沿外墙主入口建藤架,西入口处有攒尖顶方亭,亭名“留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犬牙交错的绿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荷花池残荷</p><p class="ql-block"> 荷花池位于川沙公园清波湖西南,湖水经环碧桥下蜿蜒入大草坪而成池。池边自然曲折,中筑黄石汀步,夏日满池荷花高出草坪,形如堆置的花坛,如今残荷一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曲波长廊</p><p class="ql-block"> 曲波长廊为沿河西而建的组合式长廊,廊南北两端连方亭,廊中部有大厅。廊、亭、厅均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二百三十二平方米。两亭临河,亭、厅墙上均有花格漏窗。长廊将河畔围成带状庭园,临河设护栏,庭园内植芭蕉、红枫、樱花、罗汉松、红叶李,散点湖石、石笋,并设置一些石台、石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芙蓉拾趣”——曲波长廊北端方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回纹砖雕门框瓮形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瓮形门上方的砖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曲波长廊内的花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透过曲波长廊的花窗</p><p class="ql-block"> 眺望通城河对面的公园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川沙古城墙公园</p><p class="ql-block"> 川沙古城墙公园位于川沙新镇新川路一七一号,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墙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九月,由川沙太学士乔镗等提议建造,为抵御倭寇入侵,</span>修筑川沙古城墙;同年十一月,川沙古城墙竣工。川沙古城墙周长约二千米,高九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墙基阔十米,开设东(镇海门)、南(迎瑞门)、西(太平门)、北(拱极门)四个城门、四座吊桥、三百七十二垛雉堞、十二座炮台,并开挖了一条三十六米宽、五米深的护城河。</span>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川沙古城墙经四次修缮。</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年间,川沙古城墙坍塌约二百三十三点三三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川沙古城墙坍塌约三<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三十三点三三米,</span>因无从筹款修葺,呈颓垣残壁状态。民国初年(1912年),川沙警察所将川沙古城墙坍圮城砖,用于修砌街道,当地居民也取城砖造屋;民国七年(1918年),地方公益会呈报县署,要求禁止取川沙古城墙坍圮城砖;民国十一年(1922年),因政府财政支绌,江苏督军齐夑元下令各县,清理城垣地基,充作教育经费,但川沙的官府和民间十分慎重;民国十四年(1925年),经各方协商,一致赞成拆城,仅保留东南城角一段约六十米城墙,并保存魁星阁等古迹。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川沙古城墙再次遭到拆毁。</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七年,川沙古城墙已破败不堪,移居香港的川沙籍人士陶伯育出资二十万港元,将古城墙修缮一新,并将魁星阁、岳碑亭这两座被毁坏的建筑重新修建 。但时隔多年,墙体还是多处倾斜,为防止城墙进一步倾斜,利用观澜小学内的假山顶住城墙,避免城墙加剧倾斜。</p><p class="ql-block"> 二O一O年,以青瓦白墙为界,将川沙古城墙与观澜小学进行分隔,并开辟了通道进入古城墙公园 。二O二四年五月二十二日,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川沙古城墙保养维护及环境整治工程”立项和方案审批的请示 ;同年七月三日,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人民政府同意川沙古城墙口袋公园建设项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span>川沙古城墙被川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O一O年修缮后形成公园。‌‌二OO二年一月十四日</span>,川沙古城墙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川沙古城墙承载川沙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见证了川沙人民抵御倭寇的勇敢和团结,也为研究古川沙军事防御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城墙长出的树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魁星阁‌</p><p class="ql-block"> 魁星阁位于公园东南角,是一座高三层六角塔楼,六面飞檐翘角,是当年川沙最高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魁星阁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时任川沙厅同知何士祁(字竹芗)用自己的薪俸建造的。他期望魁宿能光顾川沙,接受人间香火,保佑观澜书院世代学子人人学有所成。历经时代变迁,现今的魁星阁由陶伯育先生于一九八七年出资修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点将台”石刻</p><p class="ql-block"> ‌“点将台”石刻位于魁星阁东南侧十米处,紧邻古城墙遗址,与岳碑亭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点将台”石刻石面约二米见方,厚一点五米,呈灰白色花岗岩质地,表面因风化呈现自然裂纹。中央刻有“点将台”三字,字体为阴刻楷书,字径约四十厘米,深约五厘米,周围隐约可见明代工匠凿刻痕迹。</p><p class="ql-block"> 这块石头是明代川沙抗倭遗迹的组成部分。据地方志记载,明代川沙筑城抗倭时,曾在城墙附近设练兵场,此石为点将台基座,象征着守卫家园的决心。作为明代海防设施的遗存,见证了川沙人民抵御外侮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因岳碑亭的岳飞诗碑闻名,民间渐将“点将台”石其与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相联系,共同构成“文武双璧”,成为当地崇武尚义的象征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丝棉木</p><p class="ql-block"> 这棵丝棉木树龄一百年,为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确认的二级保护古树名木,编号:一六二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城墙古炮</p><p class="ql-block"> 城墙古炮是当年抗击倭寇的十二座炮台中仅存的一座古炮,古炮的引信孔、炮尾依旧清晰可辨。现虽早已失去原有功能,但具有警示教育、科学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敬业堂</p><p class="ql-block"> 敬业堂位于川沙古城墙公园西侧,是一幢颇具江南建筑风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敬业堂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时任川沙厅同知何士祁捐奉银千两建造。何士祁期望通过建造书院,培养当地学子,造福一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敬业堂具有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是一座三间歇山顶建筑,雕梁斗拱,粉墙黛瓦,四周有围廊结构精美。</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敬业堂原为观澜书院的讲堂,是川沙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它一直作为学校的讲堂和礼堂,它不仅是学子们求学的地方,更是他们成长和成才的摇篮。敬业堂作为观澜书院的讲堂,见证了川沙地区教育的发展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七<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由于学校改造的需要,敬业堂被迁建于古城墙下侧。时年一百零七岁的著名书法家苏局仙特为敬业堂题写了匾额,使其更具文化价值。敬业堂外门柱上挂着一副楹联曰:“先哲建堂觀瀾累代培桃李;後生敬業學子連年出英才”,这是辛卯春日鐵沙邱仲英撰、顧玉龍書。在前面廊柱上也挂着一副楹联,联云:“</span>何士祁建書院造福一方子弟,黄炎培辦學培養四海人才”,该联是农历辛卯年季春立,南沙朱鴻伯敬书。这两幅对联不仅体现了观澜书院的历史地位,也彰显了敬业堂在育人方面的卓越成就。</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敬业堂内设有“川沙古城墙历史陈列室”,详尽介绍了古城墙、岳碑亭、魁星阁、敬业堂等名胜古迹的史料。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川沙古城墙的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岳碑亭</p><p class="ql-block"> 岳碑亭<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古城墙遗公园的入门处城墙上,亭为四柱攒顶翘角方亭,亭内立有青石碑一通,高一百六十五厘米,</span>宽八十二厘,碑上刻着民族英雄岳飞应商丘狂学士李梦龙之邀,而书于河南开封舞剑阁的七言绝句诗一首:“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 碑面具有“岳飞草”,并盖有“岳飞”、“鹏举”两印章。</p><p class="ql-block"> 岳飞被秦桧所害后,其好友大学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梦龙虽能文能武,但见南宋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国将灭亡,于是在浙江天台山出家当了和尚。</span>明朝嘉靖年间,传说有位叫王潭的医生,出身于九代世医家庭,医术高明,被皇帝聘为御医,发迹后,在家乡川沙北门城外建造了一座家庙,取名“种德寺”,为了表示身份,请来了当时有名的天台山了心和尚做主持僧。而了心和尚是李梦龙再传弟子,他随身带来了李梦龙传下来的岳飞诗帧墨迹。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川沙厅同知郑其忠在种德寺发现了岳飞的手迹,为防止文物湮没失传,就把岳飞的诗文摹勒于石,立于种德寺内。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种德寺毁于大火,石碑倒于荒烟蔓草之中。后来石碑被川沙厅知事陈方瀛发现,移到城内观澜书院荷花池畔草地上,并为石碑建了座小亭。一九一三年,小亭因年久失修而倒毁,石碑便移到书院东侧的文昌宫,砌与墙壁之中。一九二九年七月,学校第二十三届毕业生又把石碑移到城墙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双层黛瓦结构碑亭保护</span>,并取名岳碑亭。“文革”期间,经学校师生尽力保护,碑亭才得以保存,但碑刻还是搞得刀痕累累,有些字迹已难以辨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碑亭又重新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对碑亭进行过几次修缮。一九八二年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为碑亭书写了横匾;一九八七年邑人陶伯育出资重建碑亭,为现状。一九九五年,新区文管部门对碑亭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川沙“四方城池”历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公布为浦东新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又被列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基地。</p><p class="ql-block"> 岳碑亭与魁星阁、文笔塔、敬业堂等共同构成川沙古城墙遗址核心景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岳飞诗帧流传至解放后,原由邑人张志鹤保管,经黄炎培商议,一九五三年交南京博物馆保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观澜小学</p><p class="ql-block"> 观澜小学是一所具有一百九十一年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它位于川沙镇东南隅,由黄炎培创建于一八三四年,始名“观澜书院”,一九O三年改为“川沙小学堂”,解放后命名为“川沙县城厢中心小学”,一九六一年改名为川沙县城厢镇小学,同时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小学。一九九三撤县建区改为浦东新区城厢小学,二OO四年十月易名为浦东新区观澜小学。学校占地一万四千五百八十四平方米方米,建筑面积八千八百零九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川沙古镇中市街</p><p class="ql-block"> 川沙古镇中市街位于川沙镇中部,中市街最初名为中行街,民国时期因位于旧城区中部更名为中市街。</p><p class="ql-block"> 作为川沙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形成的商业集聚区 。二O一七年,《川沙新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6-2040)》将中市街列为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八十二公顷,建设控制范围六十九点九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十二点一公顷,规划要求建筑高度不超过十八米,维护河湖水系与古树名木,促进商业服务与旅游观光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期限至2040年。</p><p class="ql-block"> 街道东起东城壕路,西迄西泥弄,長约三百米,周边分布有川沙老街、黄炎培故居、天主教上海教区川沙天主堂等历史建筑,形成历史文化建筑密集区、小商品市场与传统美食聚集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市街牌坊</p><p class="ql-block"> 中市街牌坊位于在中市街与南市街交汇处,是一座青石牌坊,名为“钦奖武功坊”,是明万历末年,朝廷为御倭筑城有功的乔镗而建。</p><p class="ql-block"> 牌坊为双柱三盖石牌坊,沿南市街一侧坊额刻有“彪炳千秋”四个大字,下面门额上镌刻“明嘉靖末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禦倭有功而賜金綺冠帶誥贈奉政大夫喬鏜建”“公元二零一三年重建”字样。牌坊另一侧的坊额刻着“御倭功赐”四个大字,下面门额上镌刻“奉政大夫喬鏜”,两侧坊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大丈夫功在社稷赴緩急;七尺驅利及桑梓不虛生”。</span>这座牌坊是二O一三年重建的,是后人为铭记川沙的抗倭英雄乔镗而立的牌坊。</p><p class="ql-block"> 乔镗是浦东六团人,明嘉靖年间,倭寇内犯,乔镗和盛际时、潘元孝三位太学生,投笔而起,御侮卫乡。在乔镗的倡议下,开挖御倭河,使倭寇登陆后难以逾越;继而训练乡兵,组成团勇,配合官军作战;再又提议在八团镇修筑川沙城垣,使之成为东南海防的要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位于牌坊边上的稻香食品商店,是一家创办于一九五六年的老食品店,这家食品店能让许多的川沙人回忆起儿时的味道。可如今,它翻新后变身成了老祖禅堂,成为人们喝茶聊天的场所,平时这里会有评弹表演,有时也还会有越剧,沪剧等演出。但“稻香食品商店”的店名还历历在目,一侧墙上还有“稻香”的商标、五角星、“1956”的字样。紧挨着稻香食品商店的是位于乔家弄七号的春花水果商店,虽然水果店已改为经营翡翠玉器的商店,但屋檐上的店名仍低调地展现着它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胡万和茶庄</p><p class="ql-block"> 胡万和茶庄位于中市街七十三号,由胡适先生高祖胡德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开设,这可能是上海最古老的茶庄,至今已逾二百余年。“万和”寓意万事和为兴。</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二月,胡适父胡铁花要将胡适母子接来胡万和茶庄居住。当时茶庄有三间门面,里间深广,楼屋宽敞,但均为制茶工场、工人宿舍和仓房所占用,不便安置家属。胡铁花便租借了川沙“内史第”前进厅东侧厢房安置胡适母子。光绪十九年(1893年),胡铁花携妻、子离川沙,茶庄委程姓亲戚经营。胡适在沪求学时,所需费用均取自胡万和茶庄。川沙实为胡氏的第二故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川沙城建至元堂时,胡万和茶庄捐银六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文魁住宅 </p><p class="ql-block"> 王文魁住宅位于中市街六十六弄一至十三号。</p><p class="ql-block"> 王文魁(1916-1994),川沙镇人。民国三十五年经营乾森城南货店。一九四九年后,曾任川沙县工商联主任委员、川沙县商业局第二局长、副局长等职,是川沙县历届人大代表。第七、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政协第一至四届委员、政协之友理事。是川沙镇著名商界人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场署街</p><p class="ql-block"> 场署街原是下沙盐场二场盐课大使的办公场所及官吏住所所在地,因场署迁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明初,朝廷对下沙盐场进行了整合调整,下设三场,每场各领三团,川沙时属三场八团地。至清朝后,因长江出海口不断南移冲淡海水,二三场盐业生产日趋式微,故在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裁撤了下沙盐场二三场大使。到了清雍正七年(1729年),下沙盐场又奉朝廷之命复设二场盐课大使(兼事三场),并把场署由南汇四团仓镇迁之川沙城内。</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八年(1803年),二三场各科出资在六安桥(位于现西泥路场署街口偏南)东购置民房并改建为办公场所和官吏住所,该区域逐渐形成了以场署为中心的街区。由于该街区紧邻场署,且为场署官员及工作人员的主要活动区域,因此得名场署街。</p><p class="ql-block"> 与中市街、南市街等得到修缮和整理的街区相比,场署街仍处于“原真状态”,保留了更多的历史痕迹和原始风貌。场署街作为川沙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了解川沙古镇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寶豐隆錢莊旧址</p><p class="ql-block"> 宝丰隆钱庄的前身是‌宝丰隆票号‌,由清政府官员乔世杰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四川成都创立。乔世杰此前因筹集战争赔款有功,被委任为成都商会总办,后兼任浚川源官办银行总理,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宝丰隆票号。票号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三个分庄,川沙是其中一个。</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导致南北金融断裂,票号“北存南放”模式崩溃;一九一三年袁世凯镇压南方国民党人,导致安徽、湖南、江西、广东等省独立,票号资金被冻结;同时宝丰隆过度依赖官府存款,风险集中,同时边塞分号放款回收困难,加剧资金链断裂。于是宝丰隆票号约在‌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七年间倒闭,在洪宪帝制(1915-1916年)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川沙中市街的宝丰隆钱庄关闭后,旧址经过各种经营变化,现被改造为‌禅之泉温泉主题酒店‌,成为游客休憩场所。</p><p class="ql-block">‌ 钱庄旧址二层木结构的江南风格建筑仍得以保留,外墙木板虽部分改为水泥,但店名“宝丰隆”仍作为历史符号保存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禅之泉温泉主题酒店‌门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宝丰隆钱庄旧址门前的石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倪珪贞出生地</p><p class="ql-block"> 中市街三十六号和三十八号是倪珪贞的出生地。倪韫山和徐氏(徐光启后裔)于一八六三年结婚后安家在此宅,一八六九年三女儿倪珪贞宅内出生,一八八七年倪珪贞与宋耀如结婚,一八九O年后住“内史第”,一八九三年二女宋庆龄在“内史第”出生。</p><p class="ql-block">​ 中市街三十六号和三十八号是宋庆龄外祖家,童年时期的宋庆龄就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营工农饭店</p><p class="ql-block"> 川沙国营工农饭店是川沙历史最悠久的饭店,坐落于古镇乔家弄八号,紧邻乔家抗倭御赐牌坊。</p><p class="ql-block"> 饭店创办于一九O五年,最初名为“大得利”,后更名为“万兴馆”,一九五六年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时期,饭店名改为国营工农饭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营工农飯店店堂一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川沙天主堂</p><p class="ql-block"> ​川沙天主堂位于川沙镇中市街,这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当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籍神甫费致和来川沙城厢镇,购得财神庙地基,拟建造天主堂,因故未成。后由法籍神甫康治泰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兴工建成,定名为“耶稣主心堂”。后本堂神甫黄重裳之亲戚、海门郁兰生先生示愿独资改建大堂,遂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五月二十四行奠基礼,改建为单钟塔哥特式建筑。是年冬季竣工,十二年十日行落成礼典,且更名为“耶稣圣心堂”。</span>该堂历经清光绪、宣统年间扩建,后于“文革”期间设施遭毁。一九八二年恢复宗教活动,一九九八年增建玄义玫瑰圣母亭,现存主体为一九二六年改建形态,总占地五千零四十平方米,大堂面积五百七十五点四九平方米。二OO二年被列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二O二一年获评上海市四星级文明和谐寺观教堂。</p><p class="ql-block"> 川沙天主堂建筑呈上下两层,平面呈拉丁十字式,大厅为巴西利卡式,外形是单钟塔,哥特式。钟楼位于主立面入口上部,顶端为尖锥形塔尖,内悬铜钟三只。外墙为青、红两色相间砌成的清水墙,门窗均为尖券。教堂内部采用束柱与尖券拱肋屋顶形式,均为灰板条粉刷。堂内地面铺拼花瓷砖,壁窗玻璃绘有人物、花卉、文字。设有三座祭台,祭台供奉的神像均购自法国。整幢建筑显得简洁、庄重、敦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外园内的“玄义玫瑰圣母”亭,建于一九九八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中间的正坛供奉耶稣圣心像高八尺余,披露赤心,拓开双臂,示慈祥恺悌,胞与为怀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左侧祭台供奉圣母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右侧祭台供奉若瑟怀抱耶稣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的束柱与尖券拱肋屋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的尖券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门口长椅上,坐着一位金色雕塑神像,平易近人,你若坐在他身旁,仿佛和你娓娓相谈——他是耶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财神庙</p><p class="ql-block"> 古财神庙也是川沙财神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川沙古镇城东隅东城壕路五十四号。庙门上方悬挂着张森题写、善信楊涌全家敬助的《古财神庙》金匾,两侧门框上悬挂一副张森于癸卯夏月書于海上的金色楹联,联曰:“來好來好越來越好好再來;舍得舍得越舍越得得再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财神庙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主供道教财神增福聚财普施天尊范蠡。财神庙后作为茶馆使用,又被分配给当地居民居住,以致原有的庭院不复存在,周围为现代居住房屋围合,已无原先庙堂空间特征。结构开始损毁,山墙与屋顶交接部分用斜撑支持以维持屋顶稳固,门窗大都被损毁,保存状况较差。二O一九年重新修缮,重现清池碧波与古建筑风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古财神庙建筑面积一百六十八平方米,坐东朝西,平面为长方形,面阔三间,通面阔约八米,进深四步架,通进深约六米。修缮后的古财神庙恢复了宗教活动。二O一七年六月二十八日,川沙古财神庙被公布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财神庙在川沙历史上存在时间悠久,并几经变迁,是川沙历史的主要见证之一。它</span>不仅是商业历史的见证,也是民俗文化的瑰宝。近日,在川沙路边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建筑川沙县商会并财神庙捐户芳名碑”,记载了川沙城内外各商号及捐款的金额。 其中,“胡万和茶庄”等商户的名字赫然在列,共有一百七十六个商号和商人的名字,合计捐款七千八百三十五点四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财神庙大门前的石狮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供奉道教财神增福聚财普施天尊范蠡,两旁可能是招宝天尊萧升和纳珍天尊曹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殿的穹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穹顶顶上的金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殿内木质烛柱端的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殿前的焚香炉</p><p class="ql-block"> 焚香炉呈矩形,下有四兽首足支撑,上有歇山顶式炉盖,炉盖屋脊两端饰有鸱吻,中间置有一尊長颈宝葫芦。在炉身铸有“古财神庙”四个鎏金大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铸铁烛亭</p><p class="ql-block"> 这是点蜡烛的地方。底层是双层六边形底座,莲花瓣亭柱支撑着一座六角亭,上面是六角飞檐攒顶亭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庙内的放生池</p><p class="ql-block"> 庙内有一长方形的石砌放生池,四周筑有雕花石围栏和能吐水的龙头。池中养着五颜六色的大锦鲤,池水清澈,锦鲤色彩斑斓,寓意吉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财神殿木结构上的精美木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财神庙院内的石雕洗手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榜在财神庙院内的川沙城隍庙太岁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竖立在财神庙外綠化花坛的巨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市街店家饲养的猫,逗牠,牠也不理不睬,<span style="font-size:18px;">好大的架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年前的十月,我曾独自游览过川沙古镇,今年十月,携友重游川沙古镇,有的风光依旧,有的不再重现,故写下了这篇《重游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