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诗竹碑》里的是是非非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羽诗竹碑》又名《风雨诗竹碑》,相传碑上的诗文及绘画皆为汉代名将关羽所作。其初内容是一幅由字组成的画,画分两帧:左为风竹,右为雨竹。竹叶即为笔划,组字成诗,构成一首美妙的五言绝句。雨竹组成的诗句是“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风竹组成的诗句是“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诗的大意是:“我不感谢曹操上马金、下马银赠美封爵的情意,我不会因环境变化、独处曹营而变节,我身在曹营心在汉,矢志不移”。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将两幅画变成一幅画。据此勒成的碑,不可胜计。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与三国故事有关的地方,几乎都有这通碑。仅解放前刻立的,就不下10多通。那么,这些碑刻产生的故事背景如何?这通碑真的是关羽手绘?其中最著名的又是哪些碑?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尽可能解答读者的疑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画所产生的背景是这样的。《三国演义》中讲,刘备失守徐州,刘关张三兄弟失散,关羽为保护皇嫂甘、糜二夫人,假降于曹操。曹操爱其才,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挑选美女十名相送,可谓是上马金、下马银,想把关羽感化从而收买他。哪知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事主不忘其本,对刘备披肝沥胆、忠不顾死。无奈曹操看守很严,无法与刘备通禀实情,便想出“以画代字”的办法,挥笔画出劲竹两棵:左——竹叶倾斜,如被狂风吹拂,名为“风竹”;右——竹叶下垂,似遭暴雨淋浇之状,名为“雨竹”。初看是幅画,细看是首诗。向刘备表达了“新恩虽厚,旧义难忘”的忠心。画做好后,暗谴南阳陈震偷送至刘备,刘备看后大喜。至于后来刘关张三兄弟相聚,共图大业,就是后话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碑文内容多年来就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定是关羽所绘,而更多的人则认为是后人杜撰的。纵然是前者,关公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画的?又为谁所画?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关公辞别曹营时,给曹操画的;有的说是关公在曹营时借此向刘备表心,给刘备画的;也有的说关公在曹营为抒已怀,又怕曹操看出破绽为已所画的;还有的说关公在曹营,倍受曹操器重,大加封赏,引起甘、糜二妇人的怀疑,关公为释疑所画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眼下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该诗及画是后人托关羽之名作伪。其证据在于,一是三国时期的史料(如《三国志》)及唐宋以前有关关羽的文献中,从未提及此事或诗文。二是该诗首次出现在明代《关帝志》等晚期关羽崇拜文献中,明显为后人附会。三是诗风与时代不符。诗中“东君”(司春之神)的意象常见于唐宋诗词,但汉代诗歌以乐府和四言为主,五言诗虽已兴起,但语言风格与此差异较大。四是关羽作为武将,现存史料未记录其文学创作能力,托名可能性极高。五是以竹叶拼字属于“画谜”或“文字游戏”,这种艺术形式盛行于明清时期,与三国时代的艺术风格不符。六是关羽的形象在宋元之后被神化,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许多文人或宗教团体通过创作诗画、碑刻“神化”关羽,以强化其忠义形象,《风雨竹诗》正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羽风雨竹诗碑》尽管均为后世刻立,但存量是相当可观的。比较著名的有: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是清康熙五十五年 (1716年) 刻立的;山西运城盐湖区博物馆藏, 也为清代所刻,全称为"汉夫子风雨竹石刻";广东潮州西湖景韩亭藏,则是清光绪乙酉年 (1885年)刻立。 原为关帝庙旧物,后移置此处;广东广州五仙观藏, 也是清刻。石碑原本藏于三元宫附近清泉街的关帝庙,后来关帝庙被拆除,便移到此位;河北涿州汉昭烈帝(刘备)庙藏,是明正德七年 (1512年) 刻立的;福建龙岩土楼博物馆藏, 是清光绪元年 (1875年) 刻立。原嵌于峰市关帝庙内,为四季竹诗阴刻石屏板。除此之外,重庆奉节白帝城、河南洛阳关林、河北定州北岳庙、定州汉墓石刻馆、山西浮山博物馆等处,现存的《关羽风雨竹诗碑》也是比较著名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现存的比较著名的《关羽风雨竹诗碑》可知,几乎每通碑都有自己的特色。概括而言,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画面设置不同。按《丰顺县志》云“风吹竹叶诗”“有竹二株,以诗四句,画作竹叶,生态盎然,石黑质坚,刻工精致。拓本流播正盛”。其二,碑文内容有异。按潮州景韩亭内的关公竹组字画石刻,与丰顺“关壮穆诗竹遗墨石刻”相比较,均以五言绝句为竹叶,由十二字组成,差异之处是刻画绿竹和署款。潮州关公竹组字画,右上角有印章二方,曰“汉寿亭侯”和“关羽之印”,左下方署“光绪乙酉(公元1885年)秋月敦木堂敬之”;而丰顺“关壮穆诗竹遗墨”不全,据旁证系御制品,其文曰“汉寿亭侯之印”“御制”崇祯丙子(公元1636年)张文乾;在河北涿县汉昭烈帝(刘备)庙中发现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重修昭烈庙时所刻“风雨竹碑”。碑中左边为风中劲竹,竹叶倾斜,如被狂风吹偃;右边为雨中劲竹,竹叶下垂,似遭暴雨淋浇。两株劲竹的竹叶由字组成“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碑中央上方和右下角有印章二方,右上方署“汉关夫子手笔”,左方署“美髯遗雨竹……”诗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关羽风雨竹碑》并非关羽真迹,但作为关羽崇拜现象的实物载体,反映了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与艺术结合的特色,具有鲜明的民俗学与宗教艺术学意义。比如它将书法、绘画和诗歌三种艺术完美融合。观众需要先赏画,再解诗,最后悟意,从而经历了一个从视觉到心灵的审美过程,构思极为精妙。这种“图文谜”的形式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体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巧思与智慧。同时,它又是宋元以后关羽被不断神化、崇拜日益普及的产物。这件作品的出现和广泛流传,本身就证明了关羽“忠义仁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同推崇的价值标杆。从金石学角度讲,尽管它创作于明清,可这些碑刻也都拥有数百年历史,其刻工、构图和保存状况,对于研究当时的石刻艺术、地域文化传播无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