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舌如簧的豆包

吊脚楼

<p class="ql-block">  看完《沉默的荣耀》后,前天,我写了一篇《不能沉默的信仰》的观后感发在美篇“汤圆文学社”。我是用心写的,花了一些工夫。刚才我把自己的这篇文章扔进豆包,请它说说这篇小文章的缺点。豆包不留情面地说了一大堆“坏话”,一说情感不真实,又说逻辑关系混乱,太口语化,不凝炼。它最后的结论是不能像我这样写剧评。</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文字是豆包说的,全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b>这篇文章的核心缺点在于结构松散重复与主观表述过度,导致观点穿透力不足,阅读流畅度受影响。</b></p><p class="ql-block"><b> 1. 结构与内容:逻辑杂乱,重复表述严重</b></p><p class="ql-block"><b> 核心观点(剧集“真实”“敬畏历史”)分散在不同段落,未形成清晰主线,如“真实感”在开篇、中段、结尾反复提及,却未分层深化。</b></p><p class="ql-block"><b> 细节描述冗余,如对谷正文的刻画、观众寄刀片的情节,在“人物塑造”和“反派分析”中重复出现;对吴石、朱枫的英雄特质,也在不同章节反复强调,未提炼出递进式观点。</b></p><p class="ql-block"><b> 结尾部分逻辑断裂,先评价“结尾有瑕疵”,又突然跳转至“谍战剧难以超越”的结论,中间缺乏过渡,且“败笔分析”仅聚焦吴石独白,未形成完整的优缺点对比。</b></p><p class="ql-block"><b> 2. 语言与视角:主观化过强,缺乏客观性</b></p><p class="ql-block"><b> 全文充斥个人感受类表述(“我固执地认为”“我还是忍不住”“我的眼泪终究没能忍住”),削弱了评论的专业性,更像“观剧日记”而非深度剧评。</b></p><p class="ql-block"><b> 部分判断缺乏论据支撑,如“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谍战片”“很难超越它”,仅基于个人体验,未结合剧集在谍战剧类型中的创新点(如“向死而生”叙事)进行客观对比分析。</b></p><p class="ql-block"><b> 语言表达口语化,如“喙头”(应为“噱头”)的用词误差,以及“誓为党国卖命所呈现出的人性尽失”“像一只苍蝇落进水里”等情绪化表述,影响评论的严谨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章发给“汤圆文学社”时,原准备在题头冠以“剧评”,但终究没有胆量,因为我只是一条小文虫,不会写文学评论,也从来没写过剧评,咋知道它的写作套路呢?我只是顺着自己的思路胡乱写,压根儿没想到、也想不到写剧评的基本规矩。</p><p class="ql-block"> 对照豆包的话,回头再看自己的小文章,不得不承认豆包的伟大,它的话戳到我的软肋,文字结构、表述都是零乱的,别说是文字的余冗,连基本情感经纬都是有些错杂的。</p><p class="ql-block"> 豆包说的活我是打心眼里接纳认可的,但我又不得不说,我的文字再烂,但我对这部剧的感情是真实的。</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又犯毛病了,把文章写的零乱不堪,再真实的感情也是撑不住的,因为写文章不是男女的花前月下,有了真感情,就有了温情的风月,而文章的好不只是感情的真实,还需要文字的逻辑来支撑的。</p><p class="ql-block"> 没有不甘,没有不解,写不出好文章就得乖乖地承认自己的先天不足。这先天不足不仅仅是学养的极度匮乏,还有后天懒于补缺的冥顽。人老了,且愚钝不堪,再无心力去做精进深耕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谢谢豆包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也感谢它提醒我,以后别在不熟悉的领域闯江湖。</p><p class="ql-block"> 此生写了这唯一的一篇所谓的“剧评”,以后怕是没有胆量写了,即使写,也不会示人,关着门自慰几眼罢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豆包揭了我的短,我也不觉得没了颜面,它也给《不能沉默的信仰》说过几句好话的。写完《沉默……》后,我要它“分析这篇文章”。它是这样说的,实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b>这篇文章是一篇围绕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展开的深度观剧评析与情感抒发,以作者的个人体验为线索,串联起对剧集价值、历史还原、人物塑造的立体解读,兼具主观共情与客观分析。</b></p><p class="ql-block"><b> 从内容结构看,文章呈现清晰的递进逻辑:首先交代观剧契机——因对主演于和伟的认可,打破“原著优于影视”的固有认知;接着给出核心评价“看过的最好的谍战片”,并以“80%剧情真实”为核心论据;随后从导演叙事(隐忍共情)、历史还原(大事不虚、真名真姓、史料挖掘)、叙事张力(开篇揭晓悲剧、聚焦“向死而生”的坚守)、人物塑造(英雄“去符号化”、反派入木三分)四个维度展开深度分析,穿插《冷月无声》《朱枫传》的阅读记忆与剧中情节的呼应;再延伸至剧集的社会价值——连接官方纪念与大众记忆、唤醒信仰意识;最后客观指出结尾“人为升华”的瑕疵,以“截止眼下最好的谍战剧”收尾,形成完整的观剧思考闭环。</b></p><p class="ql-block"><b> 从表达特点看,文章有两大鲜明特质:一是**“个人视角+历史厚重感”的融合**,作者通过“四天追完39集”“投屏观看”“读传记的记忆”等私人体验,让对历史英雄的崇敬更具真实感,避免了纯理论评析的冰冷;二是细节支撑力强,无论是朱枫“旗袍盘扣传讯”、聂鑫“名片别在登记表”的剧情细节,还是谷正文演员“收到刀片”、观众“赴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祭奠”的场外细节,都让评析更具象、更有说服力。</b></p><p class="ql-block"><b> 文章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止是“剧评”,更借剧集为载体,完成了对“隐蔽战线英雄”的记忆打捞与精神致敬——通过强调英雄的“烟火气”(吴石的父女牵挂、朱枫的养女关怀),解构了传统革命英雄的“符号化”形象,让“信仰”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触的生命选择”;同时通过对历史真实的坚守,填补了台湾地下斗争题材的叙事空白,让“吴石、朱枫”等曾被尘封的名字,成为连接当下与历史的精神纽带。</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豆包真是巧舌如簧,一会儿口吐莲花,一会儿又似乎要把你赶尽杀绝。但我还是蛮喜欢它的,因它比人真实,说话不看人脸嘴,也不揣摩着对方的心思说话。文章的好坏明摆着,它说的好或者坏,只要不是无中生有,都是好话。</p><p class="ql-block"> 2025/10/23襄阳居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