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访古之旅——晋祠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跨越时间最悠久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其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来晋祠先进入的是晋祠公园,也是个景色优美的比较大的公园,我们没有在公园逗留,直奔晋祠博物馆,路上先经过唐园</p> <p class="ql-block">唐园前两个铁狮子,解说员讲:玩球的是公狮子,抚育小狮子的是母狮子,公狮子张嘴,母狮子闭嘴。这话怎么听着有点别扭呢</p> <p class="ql-block">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唐园里的李世民等群像</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片银杏大道,就是晋祠博物馆了</p> <p class="ql-block">晋祠大门</p> <p class="ql-block">周柏唐槐,晋祠三绝之一。</p><p class="ql-block">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位于水镜台前,是晋祠古树中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应该就是这一株吧</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走进晋祠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p> <p class="ql-block">政和八年(1118年),铸鱼沼飞梁铁狮子一对。</p><p class="ql-block">金大定八年(1168年),在飞梁东边,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p> <p class="ql-block">献殿的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p><p class="ql-block">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p> <p class="ql-block">此匾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雕梁画栋</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金人台共有四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保存完整。据说,铁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走到汾河边想过河。见一条小船,铁人要求船家带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铁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台。圣母令手下将领,在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作为对不服戒律的惩罚,金人脚上迄今还留着三刀印痕。</p> <p class="ql-block">与金人台的武士们遥遥相望的是圣母殿中侍女群像,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们的阴柔之美与宋铸铁人的阳刚之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晋祠之铭并序碑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笔力奇逸含蓄,是书法艺术的珍品</p><p class="ql-block">《晋祠之铭并序》碑制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是文笔俱佳的行书杰作,开创了中国行书碑文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画像,图像放大后可看到部分细节</p> <p class="ql-block">唐碑原文</p> <p class="ql-block">元代乐伎塑像</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p> <p class="ql-block">祠中盘龙</p> <p class="ql-block">周柏唐槐是晋祠三绝之一。</p><p class="ql-block">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茂盛葱郁,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已倾斜。周柏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仁宗赵祯于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p><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p><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头吕吉等人献圣母殿檐柱木雕盘龙六条和圣母座物。元祐四年(1089年),铸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民国十五年(1926年)补铸。绍圣四年(1097年),铸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绍圣五年(1098年),铸金人台西北隅铁人一尊。东北隅铁人早毁,于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p><p class="ql-block">宋徽宗崇宁中(1102年—1106年),重修圣母殿,赐号“慈庙”</p> <p class="ql-block">木雕盘龙</p><p class="ql-block">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p> <p class="ql-block">形态各异的盘龙</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比耶龙</p> <p class="ql-block">“三晋遗封”匾额为光绪题</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雕塑(侍女像)</p><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二。圣母殿的中央是“邑姜”像,左右两庑有40多位侍者。在圣母殿内尚存的43尊彩绘塑像中,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的侍卫</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晋祠三绝之三。</p><p class="ql-block">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p> <p class="ql-block">清冽的泉水养育着一方人,尝了一口,居然是甜的</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