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铭记拿山情

三木摄影刘森严

<p class="ql-block">秋日的阳光洒在拿山的土地上,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今日与老庚江美珠同行,走进“三送红军到拿山”革命历史展览馆,心中涌动的是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深深的眷恋。“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不仅是诗人的情怀,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对红色记忆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央那幅巨大的浮雕,像一扇打开的时光之门。山峦起伏,红旗漫卷,百姓送别红军的画面凝固在石上,却在我心里活了过来。我仿佛听见了母亲塞给战士干粮时的叮咛,看见了孩子攥着军装衣角不肯松手的模样,还有老人颤抖的手挥别在风中的身影。这不是雕刻,是拿山人用血与情写下的真实。脚下这片红土地,曾承载过多少离别的沉重与希望的重量?我们站在这里,不只是参观,是在与历史对话,在倾听那些沉默却震耳欲聋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三送红军到拿山”,六个大字悬于头顶,像一声声召唤。浮雕中的老屋、石桥、田埂,都是我童年熟悉的模样。原来,革命从不是遥远的故事,它就藏在祖辈口中的传说里,藏在村口那棵老樟树的年轮中。展览用图像与文字串起记忆的珠链,把一段段烽火岁月,轻轻放回它生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一块石碑静静立着,“红色区乡遍”五个字如刀刻斧凿。旁边的展板上,金色文字讲述着井冈山斗争的点滴。我忽然明白,所谓“红色”,不只是旗帜的颜色,更是无数人用热血染就的信仰底色。那颗红五星,不只是符号,是黑夜中不灭的光。</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半部史。“红色拿山”四个字下,老街的照片泛着黄,却鲜活如昨。青石板路、木门矮屋,还有墙上斑驳的标语,都在诉说一个时代的脉搏。旁边的历史照片里,红军战士背着斗笠走过村口,百姓围拢过来,递水送粮。军民之间,没有距离,只有生死与共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三送红军上山”,展厅尽头的字样格外醒目。几位红军将领的肖像并列而挂,他们目光如炬,仿佛仍在指挥千军万马。那一张张合影里的年轻面孔,有的再也没能归来,可他们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长征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一幅油画定格了集会的瞬间,人群涌动,旗帜如海。上方挂着的烈士证明书,像一颗静默的心脏,跳动着不朽的忠诚。画中人或许无名,但他们站在一起的样子,就是革命最真实的模样——平凡人,做着惊天动地的事。</p> <p class="ql-block">刘良奎的照片挂在墙上,军装笔挺,眼神坚毅。1898年出生,1932年牺牲,短短三十四年,他把一生献给了苏维埃。读到“敌人残忍杀害,壮烈牺牲”时,喉咙一紧。我们今天走过的每一步安稳,都是他没能走完的路。</p> <p class="ql-block">那座飞檐翘角的老祠堂,正是刘氏宗祠。它沉默地立在记忆深处,见证过鲜血,也承载着尊严。如今它不再只是建筑,而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后来者前行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郭生保:井冈烈火铸忠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江西井冈山人郭生保,1931年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捕。他与同志坚守机密,面对敌人酷刑毫不屈服,最终被活活烧死,以生命践行了革命信仰,其英勇气节如井冈青松,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壁画中的战火熊熊,士兵冲锋的身影在浓烟中若隐若现。五雷仙的枪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谓“胜利”,从来不是轻松抵达的终点,而是无数人用血肉铺就的路。</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下的将星——陈云中将军的戎马人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井冈山的红色土地上,孕育了无数为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陈云中将军便是其中闪耀的一颗将星。他从井冈山拿上关北走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建设事业,其事迹如井冈翠竹般坚韧挺拔,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陈云中于1917年诞生在江西井冈山的贫苦农家,这片被革命烽火点燃的土地,早早在他心中埋下了抗争的种子。1932年,年仅15岁的他毅然投身中国工农红军,从此踏上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的征程。在革命熔炉中,他迅速成长,于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4年的长征先遣突围西征,是陈云中革命生涯的重要篇章。那年7月,他在永新县上坪村委会与战友们集结,随红六军团大部队踏上征程;7月16日,红六军团军团部率49团和红军四分校由泰和碧江洲出发,往遂川新江、五斗江一带集结。在长征的漫漫征途中,他与战友们爬雪山、过草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锤炼出钢铁般的意志。他参与的每一次战斗,都是对革命信念的践行,每一次突围,都是对胜利曙光的执着追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中将军的战场从硝烟弥漫的前线转向了国防建设的后方。他历任海军东海舰队第六支队支队长,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长、副院长等职务。在海军岗位上,他为新中国海军的发展殚精竭虑,致力于提升海军的战斗力,守护着祖国的海疆。在国防科研领域,他更是以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带领科研人员攻坚克难,为国防科技事业的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1964年,他晋升为少将军衔,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革命功勋的高度认可,也是他军旅生涯的璀璨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陈云中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从井冈山的山坳里走出,带着老区人民的质朴与坚韧,在革命的洪流中奋勇前行;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用忠诚和担当书写了共产党员的崇高风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们回望陈云中将军的事迹,他的精神如井冈山的红旗,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他的故事激励着后来人,要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他是井冈山下的骄傲,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闪耀!</p> <p class="ql-block">展览墙上,黑白照片与红底说明牌整齐排列。山河、桥梁、村落,每一帧都是历史的切片。它们不张扬,却以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长征,就发生在这样的土地上,由这样的人完成。</p> <p class="ql-block">战斗场景再现眼前:战士投弹、冲锋、掩护,火焰与硝烟中,生命在燃烧。他们不是神,是血肉之躯,却选择了最艰难的路。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信仰,就是在明知可能牺牲时,依然选择前进。</p> <p class="ql-block">“开创割据新局面”——金色大字下,讲述着毛泽东、朱德率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的决策。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那一次转身,不只是战略转移,更是希望的播种。</p> <p class="ql-block">“三送红军到拿山”的展板旁,衣物与布料静静陈列。它们曾穿在战士身上,走过泥泞与风雪。岩石状的底座,像极了他们跋涉过的山岭。历史,就藏在这些细小的物件里,无声,却震耳欲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长工(1900-1987):湖南华容人,1922年入党,1928年参与协助王佐消灭尹道一的战斗,后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担任多个重要职务。</p><p class="ql-block">王佐(1898-1930):江西遂川人,早年为“山大王”,后率部加入工农革命军,成为井冈山根据地的重要力量,1928年入党,1930年被错杀,1950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源口大捷:井冈红旗耀山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龙源口战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战例。1928年,红军在此与敌人展开激战,战士们或在古老石桥上奋勇冲锋,或在河流中浴血搏杀,红旗在硝烟中猎猎作响。凭借灵活战术与顽强斗志,红军取得大捷,歼敌千余、缴枪数百,巩固了井冈山根据地,让“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的歌谣响彻苏区,成为武装斗争史上的璀璨一页,为革命火种的燎原筑牢了基石。</p> <p class="ql-block">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尹道一是湘赣边界臭名昭著的土豪恶霸,担任七县民团总指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多次袭扰王佐领导的农民武装,双方结下深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8年春,为巩固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派何长工协助王佐消灭尹道一。何长工与王佐制定“引蛇出洞”之计,由王佐率部佯攻尹道一老巢拿山,诱其追击。当尹道一部进入井冈山罗浮旗锣坳的埋伏圈后,何长工率工农革命军与王佐部突然发起猛攻。激战中,尹道一惊慌逃窜,被当场击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役歼灭了这股反动武装,为王佐报了仇,也让他彻底信服工农革命军,推动其部队接受改编,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力量,为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王生才的介绍牌前,我停下脚步。1909年生,1939年牺牲,年仅25岁。为帮农户,被反动民团杀害。他的烈士证书静静陈列,五角星在光下闪着金光。年轻的生命,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照亮了黑暗。</p> <p class="ql-block">墙上那句标语刺入眼帘:“革命不要怕吃苦,不要怕流血,不要怕牺牲。那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举着红旗干到底。”字字如锤,敲在心上。这不只是口号,是用生命践行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军民同心 鱼水情深”——照片里,红军驻扎在新城镇,百姓送饭送衣。手写的文字记录着行军点滴。那一刻,我明白:红军能走完长征,不只是靠枪炮,更是靠人心。</p> <p class="ql-block">展墙上,1929年的干部名单、井冈山山景、反“会剿”示意图并列而陈。箭头与路线,勾勒出生死博弈的图景。历史,从来不是单线叙事,而是无数选择交织的网。</p> <p class="ql-block">娄山关、腊子口、金竹山口、永新沙市乡……一张张照片串联起长征的足迹。每一处地名,都是一段生死考验,也是一次信念的淬炼。</p> <p class="ql-block">“革命火种沿途播撒”——画中战士骑马举旗,奔向井冈山会师。江西大余突围、井冈</p> <p class="ql-block">辛耕别墅会议</p><p class="ql-block">辛耕别墅位于江西瑞金,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在这里召开了预备会议等重要会议,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p><p class="ql-block">- 展区元素:展区还原了会议场景,有摆放着物品的长桌、长凳,墙上挂着革命时期的挎包、斗笠等物品,还有陈列的枪支,背景屏幕呈现出老式建筑的屋顶画面,整体营造出浓厚的革命历史氛围,让参观者能直观感受当时的会议环境和革命情境。</p> <p class="ql-block">/“重返永新 坚持斗争”展区,这里展示了两位革命先辈——蔡会文与萧克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蔡会文,湖南攸县人,1926年入党。1932年任湘赣省军区总指挥、政委兼红八军政委。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率部在湘粤赣边界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于赣南朱广山战斗中壮烈牺牲,将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萧克,湖南嘉禾人,1926年入党。1932年来到湘赣苏区,历任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政委兼军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多个重要岗位任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08年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们在革命岁月中并肩战斗,为湘赣苏区的发展和革命火种的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离别与坚守的红色瞬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展厅里的场景将时光拉回革命年代:老槐树下,红军战士与亲人依依惜别,身后是乡亲们送别的身影,墙上的红星熠熠生辉。这一帧帧画面,是无数革命家庭的缩影,他们以离别之痛换家国安宁,用坚守与奉献铸就了红色江山的根基,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