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 道 元

丛渊

作者原意一点通(续七十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 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水又东,径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夏水回复,沿溯所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水又东,径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核、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其间首尾一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篇选自郦道元《水经注》。他博览群书,繁征博引。为《水经》作注,引书多达四百三十七部,实地查勘。《水经》作者是三国时魏人,名不可考,它仅记录我国主要水系之简略提纲,而《水经注》则穷源竟委,因水记山,因地余文事,旁及沿岸各地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神话传说与民歌谣谚等,丰富原著内容,具有较高的文献与文学价值。作者遣词造句,力求整饬,四字排偶,散文骈化。然塞外群流,江南诸派,作者足迹未经,述地理而不合。 此文所记三峡风光,为长江岸地理之几个片断,对三峡奇丽之山川形势和四时景色描绘极为简洁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郦道元(?——五二七年)。字善长(zhǎng),北魏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州)人。历任河南尹、御史中尉、关右大使诸官,由于封建割据之限制,.主活动于黄河流域。 他所作《水经注》,非常受人们欢迎,其中多片段,耳熟能详,均可背诵。其乃一本极佳之工具书,凡诗家文人,无不查询参考或借用化用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溪峡: 瞿塘峡。与巫峡、西陵峡总称为三峡。 颓岩: 象倾倒的山岩。 殆交: 几相交错。 岷、峨、衡、疑: 分别是岷山、峨眉山、衡山、九疑山(又名苍梧山)。 阙: 同“缺” 。 转: 同“啭”。 渔者歌,作者根据刘宋盛弘之《荊州记》撰述。 素湍: 白色的激流。 绿潭: 碧绿的潭水。 回清倒影: 急流回射清光,谭水映出倒影。 绝巘(yǎn): 极其险峻之山峰。 飞漱: 疾射冲刷。 清荣峻茂: 水清、木荣、山高、草茂。 莫得究焉: 无从考证推究。 信宿: 两个晚上。 谣: 无乐伴奏而清唱。 纡深: 纡甚,纡曲至极。 《宜都记》: 书名,内记宜都山水。一说即晋袁山松著《宜都山水记》。 形容 : 形状与姿态。 泠泠(Iíng): 形容声音。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