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北陵公园 <p class="ql-block"> 此次到东北旅游,到达沈阳。原来昭陵不在我们的旅行项目之中?我们提前到了沈阳,大家一凑合,沈阳有“一宫二陵(沈阳故宫、北陵、东陖)”,为啥不去看看呢?所以就选择昭陵,成为我们在沈阳参观的首选,也算是个捡漏!不看不知道,原来昭陵是清初皇太极的陵墓。参观昭陵有待于我们对于,清初文皇帝皇太极生平更进一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12岁丧母,20岁带兵打仗,35岁登极,在位17年,52岁去世,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p> <p class="ql-block"> 清天聪三年,皇太极率大军,避开山海关,绕道进攻北京城。这时袁崇焕被崇祯帝起用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率明军并将皇太极的清军死死地堵在北京城外。后来,皇太极利用“反间计”,使得崇祯帝将袁崇焕,从前线调离,并在北京城内,将袁崇煥凌迟处死。最终,导致明军“自毁长城”,明朝大败。有趣的是,事过百年后,袁崇焕的冤案还由清乾隆帝给予平反!</p> <p class="ql-block"> 北陵公园坐落在沈阳城北,占地面积330万平方米,原为皇家陵寝,1927年辟为公园,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位于其中。园区主体建筑清昭陵是清大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孝端文的陵墓,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建成,康熙、乾隆、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完善,最终形成今天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陵寝保护区面积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主要建筑均建在中轴线(神道)上,其他建筑自南向北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清昭陵的建筑体系保留了清初关外的部分建筑特色,更多的则是按照中原王朝的陵寝规制建造的。</p> 清昭陵简介 <p class="ql-block"> 陵前园区汇集了绝大部分景观区,沿主干道东西两侧主要有荷花湖、儿童乐园、游船码头、皇太极广场、芳秀园、友谊园、柳堤等。</p> <p class="ql-block"> 陵后是茂密的古松及次生林区,现存古松2000余棵,松龄接近400年,是目前国内现存最主要的古松群落之一,其中著名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象形树更是树形奇特,形神兼备。</p> <p class="ql-block"> 清昭陵于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2009年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清园 <p class="ql-block"> 皇太极,即清太宗文皇帝。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青年时随父兄创业征战,智勇兼备,屡建功勋,位居后金国四大贝勒列。1626年其父去世,被拥戴为新汗王于沈阳继位。执政后力革旧弊,创新图强,优礼汉官,兴文重教,统一东北地区,结好蒙古诸部。</p> <p class="ql-block"> 1635年改族名女真满洲。1636年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登基称皇帝。皇太极在位有两个年号,这就是所谓的清朝出现,十二帝十三朝的现象。皇太极在位十数年间,国力大增,奠定清入主中原基础。</p> <p class="ql-block"> 这样一代英杰,本来应该能够创立更大的功业。但在皇太极52岁盛年(1643 年)却遽然辞世,他离世的当天,还在进行政务活动。天不假年,使他无缘端坐紫禁城的宝座。实现其终生奋斗的定鼎燕京的美梦。他病逝于沈阳皇宫,葬沈阳城北清昭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望天柱(华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昭陵总的有三对华表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马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据悉清昭陵共设有6座下马碑,其石材选用、造型设计及尺寸规格完全一致,仅碑文内容有所区别。清昭陵下马碑是研究清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实物。</span></p> 门前石狮 神桥 清昭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牌坊前保存一段完整的神道遗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牌坊</p><p class="ql-block"> 建造于顺治或康熙年间。此坊为仿木架结构,4柱3间、3楼,歇山式顶子,坊体雕刻各种花卉图案,生动逼真。整个石坊雕琢精细,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p> 大红门(正红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华表柱</p><p class="ql-block"> 华表柱,又有“擎天柱”、“万云柱”、望天柱等名称。在柱体顶部有一圆盘叫“天盘”,“天盘”之上为柱顶。柱顶有两种:一种是桃形望柱头顶(又称“海石榴” );另一种是怪兽即望天犼,怪兽披麟挂甲,尾与鬃发相连,鼻子长且弯曲,浑身瘦骨嶙绚,样子似犬非犬,作昂首跷尾引颈高啸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象生群雕</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象生群雕共有六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獬豸</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的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中国古代执法官的帽子就叫獬豸冠,用它作为石像生,以示皇帝的严正无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麒麟</p><p class="ql-block"> 被称为“祥瑞之兽”,头如龙、角如鹿、尾似牛,足似马而圆蹄、全身鳞甲,传说它是一种神鹿常在太平盛世时出现,在此显示出帝王的仁义至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骆驼</p><p class="ql-block"> 黑色石料雕成,由于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很多功劳、所以把骆驼列在陵前,表示它的功绩与主人同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象</p><p class="ql-block"> 白色石料雕成。其形象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白马</p><p class="ql-block"> 汉白玉雕成,大小和真马1:1比侧,昂首伫立,英姿勃勃。“大白"善于攻破敌阵,可日行五百里。因此马立功无数,多次保护过主人性命,所以立于墓前、用来永远陪伴主人。</p> <p class="ql-block"> 陵前石像中有一对石马?就是“昭陵二骏”,相传是仿照皇太极生前喜爱的坐骑一一大白、小白二骏雕制的。此白马为皇太极立下累累战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功圣德碑亭</p><p class="ql-block"> 又名大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方形重檐歇山式,内立巨形石碑,重达10万余斤,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个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拟,记载了皇大极一生的生平事迹。碑座是龙趺《又名赑屃》!喜好负重,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功圣德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记录皇太极一生事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焚帛亭</p><p class="ql-block"> 焚帛亭又名“燎炉”。焚帛炉坐落在隆恩殿西南。烧祭时主祭人要站在月台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观看,以尽孝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隆恩门</p><p class="ql-block"> 內方城的正门,方台式砖石结构,单体拱形门洞,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3种文体竖刻“隆恩门”3字。隆恩门上建高大的三滴水歇山式门楼,俗称五凤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方城</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仿照盛京陪都城堡轮廓外形建造,是盛京城的缩影,也是昭陵主体祭祀区。城高6.15米,南北长146米,东西长120米,城墙以青砖砌成,门洞两侧有磴道可供上下,这种形如城堡的方城是昭陵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道</p><p class="ql-block"> 神道,进入大红门向前有三条笔直的用石板铺成的石路,正中与“神门”连接的路叫“神道”,又名“参道”。“神道”和“神门”同样是陵主“灵魂”出入陵墓走的道路。昭陵的“神道”起点为正红门的中门“神门”,终点为月牙城的影壁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配殿</p><p class="ql-block"> 东配殿作为清代皇家祭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设计堪称礼制建筑的典范。这座庄严肃穆的殿宇作为祭祀文书的典藏之所,那些书写着皇家祝祷词章的祝版在此被精心保管;当隆恩殿进行大规模修缮时,此处便临时承担起供奉神位的神圣职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配殿</p><p class="ql-block"> 西配殿,每逢"忌辰"大祭之时,它便化身为超度亡灵的圣洁殿堂,梵呗声声如清泉般流淌,经幡飘飘似彩云般舞动。殿内供奉着鎏金佛像,在袅袅香烟中若隐若现,仿佛慈悲的佛陀正以无上智慧普度众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隆恩殿</p><p class="ql-block"> 又称“享殿”,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草创,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建。隆恩殿是供奉陵墓主人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牌位的地方,也是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p> 隆恩殿台阶上的石雕 <p class="ql-block"> 隆恩殿内供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神牌,神牌上面用满、汉写着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的庙号和谥号,殿内按古代帝王陵墓“事死如事生”的惯例,设寝所、神床、帷幔、枕头被褥等卧具。</p> <p class="ql-block"> 从隆恩门内两侧的台阶而上,可观方城全景。从城上行走,可观赏“明楼”“两侧“角楼”及“宝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楼</p><p class="ql-block"> 又称大明楼,作为陵墓的制高点,内立墓碑(圣号碑),刻有皇帝庙号、谥号:"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康熙皇帝亲笔所题,是后世确认陵主身份的重要依据。象征皇权至高无上。位于位于隆恩殿后方,陵寝中轴线末端,体现"事死如事生"的礼制思想。</p> <p class="ql-block"> 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全高23.6米。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二字,为满、蒙、汉三种文字,该匾为竖式,蓝底金字,满文居左、汉文居中、蒙文居右,汉文部分由乾隆皇帝御笔楷书亲题。1937年5月29日被雷火烧毁。1939年修复。原匾保存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内。</p> <p class="ql-block"> 明楼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重要地面建筑,通常位于宝城墙前部城台之上,作为陵寝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形制多为重檐歇山顶,采用砖石仿木结构,兼具坚固与美观。明楼内部立有圣号碑,记述帝王谥号、庙号及陵名,体现了传统礼制思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位于隆恩殿身后,又名二柱门、冲天牌楼、照牌。照牌为夾山式,门为一间,两边各有一方形石柱,石柱前后有抱鼓石。石柱子的顶端有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一石兽,石兽坐南朝北,身上锁着铁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五供、石祭台</p><p class="ql-block"> 五供,又称泰山五供、佛前五供、五俱足、五献,是中国民间祭祀使用的五件器皿组合,通常由香炉一、烛台二、花瓶(或花觚)二组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祭台</p><p class="ql-block"> 石祭台,在二十柱门之后。石祭台周围还刻有柿子、如意、净瓶、鹌鹑等,寓意“事事如意,平平安安”。祭台之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又叫“海山” ),两则有香瓶、烛台各一对。寓意“香烟不断,烛火长明,大清江山万世一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角楼</p><p class="ql-block"> 重檐歇山十字脊,黄琉璃铺顶,四面出廊,内外檐下梁坊满施彩绘,大脊正中装饰琉璃宝葫芦,飞檐四角下各坠风铃。角楼可供官兵登楼远眺,起到保护陵寝安全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牙城</p><p class="ql-block"> 月牙城又称哑巴院,位于明楼之后。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城内空旷,只有镶嵌在北墙正中的彩色琉璃照壁。为这空城增添几分生气。</p> 月牙城照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宝城·宝顶·地宫</p><p class="ql-block"> 宝城又名“罗圈墙”,是一座半圆形的城,城高6米,周长202米,青砖全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垛口和女墙。宝城中间的丘冢叫宝顶,又称“独龙阜”,高7米,周长约110米,用三合土(白灰、砂子和黄士)夯筑而成。 效仿祖陵(永陵),在宝顶中央栽有榆树1棵。宝顶之下是安葬陵主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宝宫的地宫。</p> <p class="ql-block"> 宝城、宝顶为效仿祖陵(清永陵)在宝顶中央栽有榆树1棵,榆树为20世纪80年代栽种。宝顶之下是安葬陵主宝宫的地宫。地宫在宝顶之下,是陵寝的“心脏”部位。地宫内葬的是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骨灰瓶(宝宫),没有棺椁。</p> <p class="ql-block"> 围绕地宫的围墙城墙地面以大约15°的角度倾斜,走在上面能明显感觉到向陵墓方向倾斜。地宫就是那个椭圆形的土包,上面种了一棵榆树。</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当年下葬皇太极时,地宫土包的泥巴里掺杂了什么,陵墓的土包上竟然不长草。是为了不让后人踩在坟墓上拔草吗?</p> 宝顶.榆树 <p class="ql-block"> 宝顶种榆树象征财富与福泽。榆树的果实形似古代铜钱,被称为“榆钱”,因此被赋予“招财树”的寓意。民间认为坟旁自然长出榆树,预示子孙后代财源滚滚、生活富足,寄托了家族兴旺的美好期望。</p> 果房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iw1tmi" target="_blank">沈阳故宫</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