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我镜头中的农交会》摄影作业点评课

夕霞小筑

霜降携着秋的余韵踏露而来。作为秋日终章的节气信使,它让风裹着清冽的凉意掠过窗棂,让雨缀着细碎的寒意向大地轻吻,却也为这斑斓的季节画上了最厚重的一笔。 <p class="ql-block">  农交会的烟火气还未在镜头里冷却,崔老师的作业点评课便成了农交会的第二场域。实践课那日,我们举着相机站在热闹的展厅,面对琳琅满目的农产品与穿梭的人群,总在 “拍什么” 与 “怎么拍” 的迷思里徘徊 —— 直到快门声与课堂讨论声交织,才恍然读懂,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与 “农” 的质朴、“交” 的鲜活的深度对话。</p> <p class="ql-block">  农交会的“农”,其实就 藏在货架上的“土味”里,藏在人和农产品的互动里,藏在“高科技种地”的家伙事儿里,藏在有“地方特色”的故事里。</p> <p class="ql-block">  农交会的“交”其实就是现场各种“打交道”的场景,逛一圈到处都能看见。“交”就是农交会里人与人、人与货之间的“打交道”,有买卖、有聊天、有分享,越“交”越热闹,越“交”越有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用特写构图框住这些瞬间,让杂粮的暖黄、果蔬的鲜绿在镜头里舒展,便留住了农耕的丰硕与本真。而 “交” 的灵魂,藏在人与人的互动间:银发老人俯身轻捏草莓的专注,购货商与农户指尖在价格牌上的轻划,孩童踮脚伸手触摸南瓜时的雀跃。</p> 这时用三分法构图将人物放在视线交点,让展台的色彩作背景,那些交谈的神情、挑选的动作,便成了最生动的市集叙事。 引导线构图曾帮我们走出空间的混乱 —— 顺着展厅的通道延伸,让货架的线条引向远处农户讲解的身影,农交会的纵深感便在镜头里铺展开来;框架构图则像给画面装了一扇窗,借展台的门框框住市民接过试吃样品的瞬间,滤去周遭的喧嚣,只留那份暖融融的互动。 色彩的运用也在实践中愈发通透:让鲜红的枸杞与浅棕的小米在俯拍镜头里拼成色块,撞出热闹的市集感;给熟食区的暖橙色调添几分柔和,让烟火气漫过画面。这些技巧不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与 “农”“交” 主题共生的语言,帮我们把转瞬即逝的热闹,酿成可留存的光影。 真正让这些镜头语言活起来的,是崔老师的点睛之笔。那不是单向的点评,而是一场光影、构图、视角、构思的交流会。崔老师把六十余幅作业铺成探索的地图,让我们在评析他人作品时反观自己:为何同样拍农户讲解,有的画面能让眼神里的热情溢出,有的却失了焦点?为何同样拍农产品,有的色彩能凸显新鲜,有的却显得杂乱? 同学们的讨论声里,构图的巧思、角度的妙选、色彩的韵律渐渐交融 —— 我们不再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技巧,而是学会让它们为主题服务,让 “农” 的质朴与 “交” 的鲜活在镜头里共生。 <p class="ql-block">  当“评委老师”推选李维年同学镜头里 “品尝熏大鹅” 的作品为首选,当那副摄影手套带着温度递到他手中,我们忽然懂了崔老师的用心:赏评课从不是为了选出一幅最优作品,而是搭建一方战场,让我们在交流中碰撞灵感,在反思中补足短板。那些曾让我们困惑的 “拍什么” 与 “怎么拍”,在课堂的赏评里有了答案;那些零散的摄影技巧,也渐渐织成一张网,帮我们捕捉生活里更细微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如今再回看那些农交会的照片,画面里不只是农产品与人群,还有我们在镜头前的成长,在课堂上的顿悟。崔老师用一堂点评课告诉我们:摄影从来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用光影与主题对话,用技巧与热爱共鸣 —— 而每一次按下快门,每一次评析交流,都是向着更懂光影、更懂生活的方向,轻轻迈进。</p> 崔宪伟老师精彩作品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