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太爷爷调工作》

月亮🌜老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绘本 《太爷爷调工作》</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非常温暖且富有深度的作品,非常适合在重阳节之际与大班的孩子进行深度共读和情感交流,将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传统文化登高、赏菊、敬老等习俗教育有机融合。绘本通过重孙子“我”的视角,讲述太爷爷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家人为了让他安心,谎称为他“调了工作”,这个充满童真和善意的谎言,让孩子能直观地感受到家人对太爷爷的爱与呵护。它不仅讲述了敬老爱老,更引入了对“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这一社会现象的温和解读,用比喻和共情的方式去引导,重点不在于让他们记住病名,而在于理解与接纳。绘本将重阳节的敬老精神融入日常,潜移默化地传递了感恩与孝道。它激励孩子们思考,自己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向家中的老人表达爱意。绘本画面柔和温暖,人物形象亲切,能迅速将幼儿带入故事情境,感受家庭的浓浓亲情。</p><p class="ql-block">活动目标:</p><p class="ql-block">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有登高、赏菊、敬老等习俗。</p><p class="ql-block">2.简单认知“阿尔茨海默症”,知道这是一种病,不是爷爷奶奶故意变得“奇怪”。</p><p class="ql-block">3.能够根据画面信息,大胆猜测情节,并尝试用语言、行动等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爱。</p><p class="ql-block">4.感受故事中家人对太爷爷的耐心、尊重和深沉的爱,萌发对祖辈的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p><p class="ql-block">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定为每年的九月初九。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p><p class="ql-block">古人特别信奉《周易》,书中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就代表阳。九月初九,两阳重合在一起,就叫重阳。</p><p class="ql-block">重阳节又名“老年节”“登高节”“敬老节”。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重阳节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重阳节习俗</p><p class="ql-block">1.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又叫登高节。登高可以避祸,现在也象征着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2.佩茱萸——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茱萸一般佩戴于手臂,或插在头上。还可以把茱萸做成香囊佩在腰间。</p><p class="ql-block">3.饮菊花酒——菊花在秋天开放,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的“吉祥酒”,象征着生命的顽强。</p><p class="ql-block">4.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p><p class="ql-block">5.吃重阳糕——因“高”与“糕”谐音,所以重阳登高、吃重阳糕,有步步高升的寓意,此外还有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寓意。</p><p class="ql-block">6.放纸鸢——人们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高,则福气越浓。</p><p class="ql-block">知识拓展:</p><p class="ql-block">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用孩子能听懂语言(就像我们大脑里有个记忆小精灵,有时候它会累,会迷路,所以记性就变得不好了,这不是他的错。家人要和阿尔兹海默症病人多交流、多陪伴,和他们一起做一些有意义和令人愉快的事情。也不要让患病老人单独行动,要让他们随身携带身份识别卡片,上面注明姓名和家属联系方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