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崇福寺全景</p> <p class="ql-block"> 有多久了,那个约定一直在心里:在对的时间与对的人一起,去那座叫崇福寺的寺院,赴一场心灵与视觉的飨宴。一切都是那么合适,深秋、艳阳、斑斓的树影、情投意合的好友——今早,我们从大同启程,一路向南,愉悦的心情让车轮轻快地飞转,一个多小时便到了朔州。</p><p class="ql-block"> 有当地的好友在等待,先去了朔州博物馆,有崇福寺的壁画复制品在展览,算是一个对崇福寺弥陀殿壁画的预热。博物馆的展品与介绍,让我们系统地了解了朔州这座城市古老的历史与文明。朔州市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在此筑城养马,以“马邑”为名,成为中国首个以马命名的城市。北齐天保八年(557年)设朔州治所于马邑城内,沿用至今已有千年。边塞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融合之地。 </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的沉浸式体验,像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往返。漂亮的雁鱼灯——最早的环保节能灯,把2000年前的光明照耀到今天的朔州大地。文明的传承是时光隧道中最璀璨绚丽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本该有的秋光丽日,在午后被泠冽的风吹出了冬的寒意。崇福寺,这座位于朔州古城内的千年古刹,在这深秋的时节里别有韵味。寺前广场上,红黄色的树叶随风摇曳,在古寺的红墙碧瓦间蕴染着秋的色彩。游客不多,没有喧嚣,难得的清静,让人不由生出一种庄严而敬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踏入山门,仿佛一步跨入了千年的历史长河。听讲解:“崇福寺始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建造。”马上百度尉迟敬徳的介绍:“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5日)”尉迟敬徳在公元658年就已去世,如何在他去世7年后奉敕督建崇福寺?清雍正版《朔平府志》中有记:“林衙古刹,在城东门内。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建为林太师府,辽统和间(983—1012年),其地灵光屡见,居人不安,舍为僧居,未有名号,人以林衙院目之。金天徳二年(1150年),赐额崇福禅寺。明崇祯四年(1631年),知州翁应祥题额,复仍旧名。”在另一词条中这样说:“崇福寺,在城东街,即林衙古刹。”综合志书中的信息:崇福寺,也叫林衙寺,在城的东门内,唐高宗麟德二年建为林太师府。到辽统和年间舍给僧人居住,未有名号,人们私下把此院叫做林衙院。金天德二年,距唐麟徳二年已过去485年,是年,金朝第四代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为寺院赐额:崇福禅寺。至此崇福寺便“命正言顺”了。</p><p class="ql-block"> 在理清崇福禅寺“生平”的过程中,查寻到更多的说法(包括《朔州名胜志》中提到的两通碑记,即:明正徳年间的《崇福寺碑记》和清乾隆四十年的《朔州林衙寺重修碑记》)碑中言:崇福寺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兴建。辽时崇福寺节度使衙署,俗称林衙署。辽统和年间(984-1012年),流言纷纭,传寺内屡见异光,捐为僧舍。金皇统三年(1143年)重修,并新建弥陀殿、观音殿……一千多年前发生的事件,几百年后探寻它的究竟,在没有确凿史料记载或考古发现,任何的说法都存在着可能或者不可能。在这里先不作论断。总之,公元658年已经去世的尉迟敬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公元665年奉敕督建一座寺庙。关于林太师为何许人焉?这也是无从考证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还是回到崇福寺的山门前吧!</p><p class="ql-block"> 眼前这座千年古刹,在萧瑟的秋风中更显庄严而巍峨,宏阔的气势令人顿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穿过山门,便是第一进院。向北望去,一座威严的大殿用略显陈旧的赭红色为清冷的寺院涂染了一抹暖意,这是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金刚殿。金刚殿坐落在近1米高的台基上,前檐设廊,梁架结构简洁大方,屋顶为单檐悬山顶。耳机里是美女讲解员轻柔的声音: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原供四大天王及两金刚。塑像毁于战乱,2004年重塑四大天王与三大士(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像。作为寺庙入口的第一重殿,金刚殿兼具护法功能,其建筑艺术特色,在崇福寺整体建筑群中,是清代唯一的保存。</p> <p class="ql-block"> 从金刚殿向北走去,是第二进院。正北向,迫入眼帘的是一座端庄秀丽的两层木结构楼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设环廊,前廊飞檐错落,独特而美丽,这便是千佛阁了。千佛阁,原名藏经阁,是当年寺内存放大藏经的地方。明洪武年间所建,后经清代改名为“千佛阁”。两侧的钟鼓楼,履行着晨钟启、暮鼓息的使命。走进去,竟还另有一座楼阁别有洞天。这是一座精致的小木作——佛道帐,“她”正静静地伫立在正中央,美得不可方物。完全的榫卯结构,像一座微型楼阁式木塔,其上的枓栱繁复而精细,每一处都体现了工匠的匠心独运。尤其是栱眼壁上的沥粉堆金工艺,使得金凤形象熠熠生辉,仿佛要飞出阁壁。暗沉的木色浸满了岁月的痕迹,令人感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一只灰花色的猫星人从进入寺院就一直跟在我们左右。在我们欣赏小楼阁时,它竟跳到西侧的基台上围着一尊石雕佛像“喵喵”地叫着。赶紧拿出手机为它留下这与佛相守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千佛阁,离开精致的佛道帐,继续向北进入第三进院。这是一座独立的四合院,西侧文殊堂 ,东侧地藏殿,正面就是大雄宝殿。这座明代成化年间重建的大殿,把明代的建筑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九脊顶的雄伟格局令人震撼。殿内三世佛彩塑静静地伫立着,把威严与慈悲的目光洒向仰望的你我。在东西两壁绘有一千尊手印、神态各异的千佛壁画。整壁的佛像一尊尊紧挨着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立于其下,不由得双手合十,心沉浸在无边的寂静中:佛法无边,护佑众生!</p> <p class="ql-block"> 前面看到的似乎都是预热,来崇福寺若只看了前三进院,便如读一本书漏了最精彩的篇章,弥陀殿才是这座古刹里的“压卷之作”。第四进院,宽敞而静谧。远远望去,天穹之下,高高的月台上宽阔的弥陀殿巍峨如磐。琉璃瓦在天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能承接天地间的肃穆气息。面阔七间、进深四间,这是“她”的体量;九脊顶的造型,是“她”成为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中佼佼者的独特魅力。若与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以及善化寺大雄宝殿等巨型木构建筑相比,弥陀殿同样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雄伟与历史厚重。</p> <p class="ql-block"> 这座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修建的殿宇,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大殿檐下,一块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题记的“弥陀殿”巨匾高高悬挂,昭示着它的权威与不凡。字径0.9米的“弥陀殿”三个大字,结体严整,笔力遒劲,是现存金代最大的华册式牌匾,位居“中华名匾”之列。匾额在弥陀殿建成41年后悬挂,这是后世之人对“她”的崇仰与自豪。站在匾下仰望,想象着800多年前的金代工匠,是怀着怎样的虔诚,一刀一凿刻下这流传千年的笔痕。</p> <p class="ql-block"> 飞檐上的瑞兽似在云端静卧,微翘的檐角下垂吊的铃铎在风中轻晃,清脆的铃响,仿佛来自金代的回音,穿越八百个春秋,在我耳边迴响。最妙的是飞檐角上望兽昂首向云,脊上的琉璃仙人静立远望,似在与远处的天际对话,抑或是在回想800年前的旧日时光,更似在守护大殿的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正脊两端的鸱吻,一黄一绿和谐呼应,四角垂兽造型独特,极近狮头麟面,堪称存世孤品。中间脊刹正面有一高浮雕琉璃武士,脚踩祥云,身着战甲,怒目圆睁,恭手向天,用威猛与热血守卫着这座佛国大殿。脊刹左右为张口独角的獬豸,张扬而有力。</p> <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是1.5米高的琉璃武士像。二武士对称立于正脊之上,躯体魁梧,立眉竖眼,做奔驰状,像是随时都会跃起出征,守护这座千年古殿。1988年维修时发现的题记,明确记载了匠师和烧制年代:“代州崞县琉璃术首武春、男解府进士武口思、小处士刘九鼎、刘夫才时皇统六年七月卅日"。</p> <p class="ql-block"> 跨过朱红的殿门,斑驳的梁柱刻满岁月的沉淀,目光所及,尽是令人俯首的神圣与不可侵犯。猛然间让人眼花缭乱的窗棂牵住了我的脚步。大殿正面5楹窗棂刻满来自800多年前的“密码”,华丽而又神奇:有双交、四交和极其少见的六交(指棂条相交的数量和方式,常见类型包括双交四椀和三交六椀。双交四椀:由两根棂条相交形成菱形图案,并在相交处添加花瓣造型,最终呈现放射状图案。多用于宫殿建筑门窗,象征天地之交孕育万物;三交六椀:由三根棂条相交形成等边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含六瓣菱花,中心为圆形。常见于高等级宫殿,代表正统政权与天地四方),组成了斜方格、菱花、团花、米字格、雪花等十五种样式,雕琢玲珑古朴,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令人称奇的、图案最多、最华丽的雕花门窗。</p><p class="ql-block"> 光线透过这些精美绝伦的棂窗,在地面上洒满变幻莫测的光影,为庄严肃穆的大殿平添了几分灵动。</p> <p class="ql-block"> 进入弥陀殿内,空间高大深远。背光通顶的佛像高高在上,目光慈悲,俯视你我,瞬间有种渺小如尘的感觉。殿内减柱造法,使空间变得宽敞而明亮。除了那精妙的梁架设计,殿内陈列的巨大彩塑群引人注目。高台上西方三圣的塑像控制着塑像群的气场。位居中央的是主像阿弥陀佛,结跏趺而坐。左有观世音菩萨,右有大势至菩萨。三尊主像高达九米之多,气势恢宏。主佛身后的背光屏,高达14米,堪称我国现存唯一的辽金时期最大、最精致的藤编泥塑加镂空背光。</p> <p class="ql-block"> 更赋震撼力的是,前两侧的两尊威武金刚,它们身姿前倾,表达着对佛菩萨的虔诚与恭敬,而工匠们巧妙地运用金刚杵与飘带作为支撑,使得这高大造像坚稳如磐。</p> <p class="ql-block">此外,在佛与菩萨之间,还巧妙地布置了四尊胁侍菩萨,它们面容恬静端庄,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p> <p class="ql-block"> 看完塑像,再看四周墙壁上珍贵的金代壁画。三百多平方米的壁画琳琅满目。东西两壁所绘内容主要是佛和菩萨讲经说法图。佛像身披袈裟,袒胸露腹,手结说法印。每尊佛像两侧画胁侍菩萨各一。胁侍菩萨头戴花冠,胸有璎珞,服饰华美,珠宝玉石遍布全身,真正是流光溢彩。佛像背光两侧有飞天,与祥云交织在一起。这其中最奇特的当属佛像的嘴唇上都绘有胡须,而且不是中原的长须,而是两撇如蝌蚪状卷须。这和朔州地处北疆且金代是少数民族有关。壁画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间以黄、白、蓝、赭等色,沥粉贴金,画面宏丽夺目。尤其是西尽间南壁绘制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千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栩栩如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观音通高近5米,面部圆润慈祥,900多只手、136件法器,描绘得细致入微,匠心独具!虽历经800年岁月,色彩依旧绚丽,气势夺人。</span>虽然光线不是很好,但有讲解员的声音在耳边,加之上午在博物馆的提前预热,观赏还是颇尽兴的。</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的美无以言表,令人震惊。我们几乎是屏住呼吸从殿里走出。想象不出800多年前的工匠们,是用怎样灵巧的双手,建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稀世珍品!</p><p class="ql-block"> 弥陀殿之所以名动天下,更因为其被誉为 “金代五绝” 的艺术珍宝。即:殿顶的琉璃脊饰、雕花的门窗、巨型的匾额、精美的彩塑和匠心独具的壁画。</p><p class="ql-block"> 如眼所见,果真是不凡。</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观音殿是崇福寺另一建筑瑰宝。其梁架结构最富独创性——“减柱造”法,前槽金柱全部减去。为减轻四椽伏的负荷,古代工匠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较大的人字叉手,有效地扩大了殿堂空间,这堪称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这种设计不仅手法简洁而稳固,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殿内空间,展现了金代工匠卓越的建筑智慧。</p> <p class="ql-block"> 走出崇福寺的山门。回望这座千年古刹,在深秋冷风中,听着寺院深处的铃音轻响,心中升起一种久违的从容与平静。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这座寺院,坎坎坷坷,有毁有建,这其中已不是死的遗存,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