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明治维新的实操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读《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博物馆慢慢逛

<p class="ql-block"> 说明一下:这些笔记是读书手记、随感与延伸,并非对原书的解读,其中可能包含个人感想、相关内容的拓展,甚至一些基本概念的梳理,本质上是娱乐,仅是个人观点!</p><p class="ql-block">一次大战:1914年-1918年11月</p><p class="ql-block">经济大危机:1929年10月-1933年</p><p class="ql-block">二战前的危机与战争策源地形成时期:1933年-1939年</p><p class="ql-block">二次大战:1939年9月-1945年9月</p> <p class="ql-block">  日本是1866-1868年进行了推翻德川幕府的军事政治运动,1868年1月“王政复古”政变成功后,明治天皇掌权,同年开启明治维新。简单说,倒幕是“打天下”,1868年维新是“治天下”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此时,年仅16岁的明治天皇正式亲政,表面看,这场变革由天皇主导。</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一个16岁的少年,是无论如何没有能力独自推行一个国家改革的</b>——其实背后真正的核心力量是萨长联盟。这个联盟的核心,是带着近现代化、有工业化实体的地方武士集团。</p> <p class="ql-block">  关于明治维新,还有萨长联盟之前我们唠叨了不少,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下文主要是分享明治维新启动后,“活儿”是谁干的?</p> <p class="ql-block">一、萨长联盟:靠功劳成为核心操盘手</p><p class="ql-block"> 萨长联盟由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革新派武士组成,他们以“大政奉还、还政天皇”为旗帜,既是推翻德川幕府的主力,更是明治维新的实际策划者与执行者。</p><p class="ql-block"> 1. 明治天皇为什么给萨长联盟这个权利呢?</p><p class="ql-block"> 此前日本实权长期被德川幕府掌控,天皇仅为象征性存在。萨长联盟通过军事行动推翻德川幕府后,立刻推动“大政奉还”,促使幕府将统治权正式交还给明治天皇,彻底结束了长达260余年的幕府统治。</p><p class="ql-block"> 凭借“倒幕成功、助天皇重掌大权”的核心<b style="font-size:22px;">功勋</b>,萨长联盟在新成立的明治政府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掌控国家军政大权的“藩阀功勋集团”——这一集团是明治初期国家政策的实际制定者和推行者。</p><p class="ql-block"> 2. 联盟内的核心人物:明治三杰与关键人物</p><p class="ql-block"> “藩阀功勋集团”中,有三位人物被后世称为“明治三杰”,是推动维新落地的核心力量:</p><p class="ql-block"> 🍺🍺🍺 大久保利通:主导“殖产兴业”,牵头创办官营工厂、修建铁路,是改革的“实干家”;</p><p class="ql-block"> 🍻🍻🍻 西乡隆盛:倒幕运动的军事领袖,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稳定了政权初期的局势;</p><p class="ql-block"> 🥃🥃🥃木户孝允:力主“文明开化”与制度革新,是维新理念的重要“规划者”。</p><p class="ql-block"> 除了“明治三杰”,还有一位人物从此时便已崭露头角,成为萨长联盟的核心成员之一——他便是后来日本近代国体的关键设计者<b>伊藤博文,</b>为后续制度建设埋下关键伏笔。</p><p class="ql-block">二、21年过渡:近代日本国家制度酝酿期</p><p class="ql-block"> 明治维新并非一蹴而就,从1868年新政府成立,到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日本正式确立近代立宪体制,中间经历了长达21年的过渡阶段。</p><p class="ql-block"> 这21年,确实是日本快速走向工业化、实现“富国强兵”的黄金期——近代教育普及、常备军建立、近代金融起步,像横须贺造船厂、富冈缫丝厂等官营企业也纷纷落地。</p><p class="ql-block"> 但问题在于,由于没有完整的新国体做统筹,工业化发展从一开始就带着“失衡”的隐患:资源和政策明显偏向与“富国强兵”直接相关的钢铁、军工产业,以及能快速创汇的纺织业,而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农业配套产业,还有偏远地区的工业化基础却极为薄弱。</p><p class="ql-block"> 这种“重局部、轻整体”的失衡,在21年里逐渐固化:强势产业凭借先发优势持续占据资源,弱势领域则因投入不足难以追赶。等到后来想调整结构、拉平发展差距时,不仅要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还要弥补长期积累的短板,难度已经变得极大,也为日本后续的经济发展埋下了深层隐患。</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侧面说,缺乏顶层制度设计的发展,即便短期见效快,也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稳定格局——这也让伊藤博文后续的“国体设计”,更凸显出补全制度短板的必要性。</p> <p class="ql-block">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国体的关键设计者。他所构建的体制,不仅塑造了日本的近代国家框架,更直接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成长提供了土壤——这套设计打破了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平衡发展的模式,让军事力量逐渐脱离制衡,最终演变为危害国家与社会的“毒瘤”,其负面影响深远且重大。</p><p class="ql-block"> 关于伊藤博文的分量较重、细节较多,若放在本篇中会显得冗余。因此,关于伊藤博文以及以他为主导设计的日本近现代国家政体,下次分享。</p> <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10月24—25日, 思路和感想来自本人,文字润色和资料检索等则依仗豆包人工智能和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及我脑中残留的一点儿知识。</p><p class="ql-block"> 再次声明,这些都是为了理解日本发动二次大战的背景,非专业文章。</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