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驿站的历史文化印记

石韵书语

<p class="ql-block">  在秦巴山脉褶皱处,在秦蜀交界的崇山峻岭间,一条承载着千年商旅记忆的金牛古道蜿蜒穿行,而陕南宁强,便是这条古道上不可或缺的“咽喉驿站”,将中原文明与天府之国的心跳连缀成章。陕南宁强,这座镶嵌在金牛古道咽喉处的驿站群落,用大安驿的商帮足迹、柏林驿的烽火余烬、黄坝驿的马帮传说,青木川驿茶马古道,在时光长河里书写着交通史与文明史的双重密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汉代这里已设有“邮亭”,负责传递公文、接待使者;到了唐代,驿站体系日趋完善,宁强境内的“金牛驿”“大安驿”等名号开始见于典籍,彼时的驿站不仅承担军政通信功能,更成为商旅往来的枢纽——从长安运往蜀地的丝绸、茶叶,从蜀地输往中原的蜀锦、药材,都需在此卸货休整,马帮的铜铃、商队的吆喝,曾是宁强山间最鲜活的声响。宋代以后,宁强驿站的功能进一步拓展,除了传统的驿传、商旅服务,还承担起边境防务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南宋时期,宋金对峙的局势下,宁强作为蜀地北线的防御前哨,驿站成为军情传递的关键枢纽,驿卒们策马疾驰,将前线讯息源源不断送往后方,为边防稳定筑起“信息通道”。明清两代,是宁强驿站的鼎盛时期,朝廷在此设“宁羌州驿”(宁强旧称宁羌),驿站规模扩大,不仅有供官员休憩的“公馆”、存放物资的“库房”,还有为普通商旅提供住宿的“客店”,甚至衍生出专门修补马蹄的“铁匠铺”、售卖地方小吃的“食肆”,形成了以驿站为核心的小型商贸聚落。</p> <p class="ql-block">  地理的馈赠赋予宁强驿站独特的生命韵律。作为"秦川锁钥"与"蜀道咽喉"的交汇点,大安驿北望长安古道的驼铃,南接巴山夜雨的竹筏。秦汉邮亭的夯土墙基里,封存着最早的文明对话;唐宋时期,柏林驿的烽火台与金牛驿的马店酒肆相映成趣。唐代金牛驿遗址出土的波斯银币与蜀锦残片,恰似文明交融的活化石,诉说着"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繁忙盛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年轮在宁强驿站刻下独特印记。南宋抗金烽火中,柏林驿化作传递军情的神经末梢,驿卒们在月光下疾驰的剪影,与边关号角共同编织成血色黎明的序曲。明清时期的"宁羌州驿"体系中,大安驿的"蜀道通衢"碑刻见证着"五里一堠,十里一驿"的繁华,黄坝驿的关隘遗址(西秦第一关)仍留存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气势。现存的大安驿碑刻上,"商旅云集"四个鎏金大字虽已漫漶,却仍能让人想见当年秦腔与川剧在马店酒肆间碰撞的热闹景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化的基因在驿站肌理中生生不息。岑参立马金牛驿时的仰天长啸,陆游夜宿柏林驿时的孤灯长吟,都化作了驿墙斑驳的墨迹。更妙的是黄坝驿的马帮号子与巴山民歌的奇妙融合,催生出"背二哥"山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些口耳相传的驿道故事,在香火氤氲中幻化成流动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  当现代国道的柏油公路穿越巴山蜀水,那些沉睡千年的驿站群落,正以另一种姿态苏醒在车轮滚滚的文明长卷中。大安驿遗址旁的服务区里,旅行者在充电桩与加油机旁驻足,玻璃幕墙映照着古驿道的沧桑剪影;柏林驿故道遗址,锈迹斑斑的驿道碑刻与反光路标并肩而立,见证着"五里一堠"的古老智慧与"千里江陵"的现代速度。最奇妙的是黄坝驿关隘处的彩虹步道,一侧是川陕公路的繁忙车流,一侧是马帮足迹的青石驿道,两种文明在此完成跨越千年的握手。</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站在何家坟路旁的观景台上眺望,国道与高速的车灯如银河奔涌,悄然续写着“驿骑如星流”的当代篇章——昔日马蹄踏响的文明密码,如今成了导航仪里的电子语音,在柏油路上轻轻回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 文字:天鹏</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21269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