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的车轮渐渐地走到了19世纪,工业化革命席卷全球。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引领全球向着一个从未有过的新时代前进。此时的东方帝国,还在酣睡中,虽然打了一个哈欠,但又睡去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再醒来。 好在还有那么几个头脑还算清醒的汉人,如林则徐,左宗棠,刘铭传,沈葆桢,李鸿章,在与洋人交手后,感到大清不能再继续这样昏昏沉沉的过日子了。大清也应该向西方那样振兴实业,发展工业,以强国威。 林则徐被喻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他影响下,左宗棠,沈葆桢办起了福建船政学堂,建立起中国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福建船政水师,刘铭传苦心经营台湾数载,使得台湾走在了大清的前面。李鸿章则引进洋枪队,率先从冷兵器时代走了出来。 虽然与近邻日本相比,这几个晚清重臣还是没有从文化制度方面认识到大清与西方的本质差距,没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但这已经是中国人当中最具近现代意识的人了。 相比较,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则有些陌生。然而他的功劳却不比其人晚清各重臣少。在湖北黄石,他建立起了中国最早的重工业体系。 以开矿,冶铁,炼钢,铺轨通火车,批准民间资本建设水泥厂,在武汉汉阳建立铁厂和兵工厂等举止,一时间,在黄石,大冶,汉阳形成了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虽然甲午海战的失利导致他的雄心受挫,但他亲手创建的重工业体系却为近代乃至现代是中国奠定了扎实的重工业基础。中国有许多大王,如棉纱大王,航运大王,而张之洞乃中国重工业的大王。 追寻先人的遗迹,缅怀他们为强国而操劳的一生,后人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理应看得更远,走得更远。中国近现代工业的遗存,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第一站,来到湖北黄石市靠近长江边的工业遗址:华新水泥厂。 如今它也与许多同类的工业旧址、遗址一样,有个时尚的名字,叫华新1907文化遗址公园。或者叫文化创意园。一般容易被人理解为又是一个网红打卡点,拍拍照就走人了。 附近的居民来到厂区健身。 火红的年代。 热血的青春 主人翁的地位 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 未经挪移和开发,也没有改造和拆除,没有卡通元素,实实在在的,原封不动地将一个工厂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除了全部停产没有机器轰鸣,没有工人上班以外,与它鼎盛时期几乎一模一样。 农耕时代,都是土木建筑,无需大型建筑。进入工业时代,为保证大型设备作业时稳固的地基,高大宽敞明亮坚固的厂房是必须的,包括铁路枕木,道路建设,都需要水泥的参与。除了煤铁钢产量,水泥产量也是工业化象征。 退休工人来到 厂区健身运动。 晚清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努力建设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及京汉铁路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国产水泥,只有用进口昂贵的外国水泥。大量白银外流,也不是长久之计。他发现湖北黄石有适合制造水泥的山石。 所以在他离任赴两广总督前夕,批准福建人程祖福在黄石承办水泥厂。1909年中国第一家商办水泥厂就在黄石长江边投产,生产“宝塔牌”硅酸盐水泥。抗战早期,它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水泥厂,长江中游许多地区的城市化都与该水泥厂有关。 政治挂帅年代的特征。 政治挂帅年代的特征。 政治挂帅年代的特征。 华新水泥厂1938年迁往湖南,1945年又迁回了黄石,1946年从美国购买两台湿法回转窑,1949年投产,也就是如今的黄石市中心的华新水泥厂。一直到本世纪初关停,运营了整整半个多世纪。 水泥生产其主要工艺流程为将大石块磨碎,加入水以后进入厚浆池内进行沉淀,再进入烧成车间,在长达145米的回转窑中加热烧制,水泥浆经过加热成为熟料。冷却后进入制成车间,在细磨机磨成粉,最后混入石膏矿渣等成为水泥。进入包装车间。 这其中,控制回转窑温度的看火工,以及控制粗磨细磨机转速的磨工,是水泥厂最核心的工种。待遇最高,最受人尊重。 1946年建成的一号二号窑,一直运行到2005年停产,由于机械老旧耗能高,粉尘大,水泥厂于2007年正式全部关停。之后中一年一直处于空置状态,地处黄石黄金地段,差点拆除开发房地产,最终华新水泥厂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厂区被完整保留,为个在全国也不多见 当年 从国外引进的设备一直在运行。 如今作为工业遗产的华新水泥厂,极具特色,生产线上的机械设备全部原样保留,参观游览以感受完整的工业逻辑。上世纪80至90年代,是华新水泥厂的辉煌时期,当时水泥年产突破100万吨,人民大会堂,葛洲坝、三峡水利工程,武汉长江大桥,都有华新厂的水泥。 当年黄石大道南北两侧分别是华新水泥厂的大冶特钢,两个工厂的职工穿着各自的工作服在街上相遇,谁都觉得自己在黄石的地位最高。 作为工业老古董的华新厂,在老一代人心中是那么的不舍,那种氛围令人难忘,在新时代人眼中它应该是与时俱进,焕发出新时代的朝气。这就如同黄石大道边的长江,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舍昼夜。 华新水泥厂旧厂停止生产后,水泥生产业务并未停止。它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上市后与瑞士公司合作,成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 这家洋务运动末期主导开办的水泥厂,百年后,不仅以工业遗产的形式保留了下来,而且还以紧跟时代的方式在全球延续着其生命力。 我在石化行业就职,原先的石油化工厂,号称共和国石化行业的摇篮,与这家水泥厂极为相似。可惜已经全部拆除。徜徉在这家企业的厂区,总有一种亲切感。 如果能够再增加一些细微的元素,比如当年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一日三餐,包括一些当年用过的生活物品,作一个分散或者集中的展示,那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因为这个园区的观众大多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如果有更多的老物件陈列,更多细节被挖掘,满满的回忆则令同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br><br> 接下来,将去走访黄石的其他工业遗产(本文写作参考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