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22日,星期三,咸祥芦浦,阴,气温16—21</p><p class="ql-block"> 昨夜的觉又睡成了三段:11时到1时半一段,2时到4时半一段,5时到6时又一段。中间还做了一个有趣的梦。</p><p class="ql-block"> 梦里,世娣姐兴冲冲地告诉我,自从我写文章推介她做的菜后,她竟出了名,好几家宁波大饭店出高薪请她去当顾问。她拿出一叠钱,说是饭店给的,非要分我一半。我当然不肯收,推来让去,梦就醒了。想来,大概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最近我有意识地记录她的烧菜方法,想让读者也能学着做。昨晚又读了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有味》,里面有好几篇写小吃的文章格外生动,大概这些“吃的东西”在梦里发酵了。想想也觉得好笑。</p><p class="ql-block"> 早晨6时半,去村口散步,不少老农已在菜地里忙活。我索性下地,看看他们在种些什么。原来都在种豌豆,他们在坚硬的土地上挖出深坑,每坑放三粒种子,覆上细土,再撒一小把过磷酸钙,最后盖上一层干杂草。老农介绍;种豌豆最省事,不用翻地,不用浇水,任它自然生长就行。我听了心动不已,立刻在拼多多下单了半斤豌豆种子。这一带荒地不少,只要把杂草清理干净,就能直接播种。不翻地、不浇水,这种懒人农作,我最喜欢。</p> <p class="ql-block">早餐又是番薯汤配嵊州小笼。饭后去菜地,给已出苗的大头菜和好菜浇透水,又把前几天翻松的地再细细耙一遍,把土块捣成细粉,分别撒上苏州青、小葱和芹菜种子。隔壁婆婆热心,叫我盖上她家的尼龙薄膜,说是保温保湿,利于出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不少省份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回炉”技校,学习实用技能,以提升就业能力。初看不禁为政府点赞,但细想之下,总觉得哪里不对。当年读高中时,老师常说,国家培养一名大学生要投入6万元。如今这些耗费资源培养出的人才,竟找不到饭碗,令人不可思议。一连串问号,随之在脑中响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实际就业,是否已然严重脱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将众多中专、技校升格为大专、本科,是否真的有必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何不能让普通大学的学生,以勤工俭学形式,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p> <p class="ql-block">2006年我去印度,导游曾告诉我,印度的教育大致是“三三制”:三分之一人进入顶尖高校搞科研;三分之一接受职业教育,类似我们过去的大中专;还有三分之一基本是文盲。我们自然不能效仿印度遍地文盲的现状,但他们将主要精力倾注于精英培养的模式,在我看来,于今日之中国教育,仍有警示与借鉴的意义。因为在最高端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已经悄然落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午,世娣姐送来鲜虾丝瓜蛋汤和两块糟肉,我配上自己烧的盐水活皮虾和清炒秋葵,鱼、肉、蛋、蔬俱全,一顿饭下来,营养也便齐了。</p> <p class="ql-block">下午昏昏沉沉,一直睡到4时多才醒,赶紧插上电饭煲。其间去两块菜地看了看,播下的种子是否已开始冒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时半,继续散步45分钟,耳机里放着余秋雨的《白发苏州》,听他娓娓道出一座古城的沧桑与风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闻联播后,又捧起书,读到11时才睡下。</p><p class="ql-block">如果我的文章值得一读,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阿德哥学写作”,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