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到介绍马南附近主要两个主要的短途徒步线路,一个是喇嘛洞,另外一个是小冰湖。虽然两个都想去看看,但是因为它们方向正好相反,需要两天分别去。喇嘛洞据说是一个洞窟,几百年前曾经有高僧在此修行,里面除了后人供奉物品外别无他物。而小冰湖则是高山上湖泊,旁边修了一个白色佛塔。湖水一般在春季仍然结冰,故名冰湖。那里是拍照的绝佳地,从冰上面对佛塔看去,远处八千多米的雪山皑皑矗立,蓝天之下一座孤零零佛塔非常有意境,就这样我选了小冰湖这条一天来回的路线。因为要从三千四百直接拔高到四千六百多,相对海拔高差一千两百多,这种线路如果不是事先看了介绍,被景色吸引我可能就不走了。</p> <p class="ql-block">早晨六点大多数还没起床,只有少数几个人去休息室等待早餐,我匆匆吃过两个煎鸡蛋两片面包一碗蔬菜汤,又喝了一杯咖啡然后背着小冲锋包就出发了。按着轨迹先掉头去昨天路过的小村庄Brakga,道路左侧一座黝黑的土锥组成的山丘,表面如同泥水与碎石糊成怪异荒凉。山坡上有一座很大的寺庙,高高的山坡背后是无数土林样子的地貌,与有些破旧的寺庙一起形成非常古老的样子。天色还不算太明路上寂静,古老的寺庙阴沉沉藏在暗色中,我沿着年久失修的小路一路上爬到寺庙门前。寺庙大门紧闭,里面似乎没有生活气息也看不出平常有人居住。这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结构也和西藏的类似,四周挂满了掉色的经幡,只是少了香火气而更显得阴森。寺庙下面则有些破败不堪的建筑无人居住,屋顶上杂草丛生。</p> <p class="ql-block">过了寺庙靠近山坡崖壁有一条小路与通往小冰湖的道路相通,天色更明亮了。小村庄就在右手侧下方,刚刚走到正道后从右侧小路上走来一人,背着一个小包没有登山杖,来人四十多岁看着像当地的向导。待他走进后我跟他互相打了招呼,然后向他确认这条路是否是去冰湖方向,得到肯定回答。我奇怪怎么没有队员,于是开玩笑说怎么你把队员搞丢了?他笑了笑解释说不是带队的,而是在上面路旁开了一个茶屋,去准备工作。山路很陡,男子走得快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这条线从村庄开始就一直拔高,一点儿准备都不给,而且全程都是上坡,即使我只背了一个冲锋包,走上一段距离也要呼哧呼哧不得不停下休息。一路上景色特别,远处可以看到好几座海拔七千多米的山峰,近处一直到三千多米处都生长着粗壮的柏树,很多柏树上半部分不知道什么原因都失去了,然后又从下面长出茂盛的枝条,看着非常沧桑。随着海拔升高,柏树变得低矮似乎紧紧的趴在地上,一团团已经不能说是树了,但是还那么倔强的生长。突然一片低矮的过火被烧黑的柏树林显现在眼前,草木皆枯如同大地的疮疤,非常刺眼。经过两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路旁一座简易石头屋子,刚才遇到的老板喊我是否需要喝杯茶再走。我觉得现在趁着气温不太高没有风,还是赶路为好,告诉老板等我下来时会光顾的。上坡越来越吃力,休息时间越来越多,这条路今天只有我一个人走,感觉四周的一切都是为我独享。远处可以看到Tillicho山峰,明天我就要花三天时间徒步另外一条直线,Tillicho Lake。隔着一道高高的山脉,是ACT上最著名也是最高最困难垭口。</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洼地避风处遇到三个西方女孩子,她们似乎刚刚吃了午餐,慢悠悠的收拾东西。看到我上来后喜出望外,问我能否帮助她们拍合照,我一边给她们拍照一边问她们是在上山还是已经去过小冰湖了,她们说正准备去呢。看着她们不急不慢的样子,我告诉她们我要先走了。我一边欣赏四周景色一边走走停停,终于看到了高山上的湖泊冰湖。之所以叫冰湖是因为大多数时间湖面都被冰封,这次非常幸运看到的是满湖碧水。高山映照在碧水中,还有湖旁一座佛塔顶端指向蓝天,风吹得经幡不停的抖动。阳光照在身上并不让我感觉温暖,风一点点强了起来,我不得不穿上冲锋衣。我绕着湖走到对面,一座黑色整个石头雕刻的佛像坐在湖边巨石上,佛像面对雪山一只手向上一只手向下,宁静的看着远方。</p> <p class="ql-block">回去的路非常舒服,不用再爬坡。上半部分几乎都是土路缓坡,我一个人率性的走着不急不缓,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走到茶屋处看着时间还早,坐下要了一杯玛莎拉茶。这是一处观景绝佳的地方,我跟老板叹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世上其他的还有什么需要追求,中国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不就是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吗?和老板聊了很久,他家就住在山下的Brakga村,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在加德满都上住宿学校,想孩子时就和老婆一起去看看。平常旅游季节在这里卖茶,农忙时种土豆蔬菜。四月中旬这里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挖虫草,这个我很吃惊,只知道中国人相信虫草,更没有想到这里的人也会采挖,而且价格在当地是比较贵的。他给我看了一段挖虫草的视频,可以看到他挖了大约几十支,高兴的面对镜头说着什么。我开玩笑说不想走了,想一直生活在这里。平时我可以帮助卖茶,到季节我可以帮助挖虫草,不要报酬只需提供睡觉吃饭生活必须就可以。坐了大概四十分钟,恋恋不舍不得不离开,还要继续我的行程啊。</p> <p class="ql-block">今天要走ACT上的另外一条支线,Tillicho Lake线。这条线比昨天的冰湖支线要长,来回需要两到三天。早晨七点不到就吃了饭,七点多些出发。出了马南镇就开始上坡,走了一段后发现错了是去ACT主线的,幸亏发现的早马上横切到正确路线上。天阴沉沉的拍出的照片都没有生气。三十分钟路过第一个村庄Khangsar,看着一个只有不到十户人家的小村,房屋很多都是彩钢屋顶简易房。有很多去T湖的不住在马南而选择住这里,这样可以尽快一天赶到T湖营地,所以他们并不着急出发,路过时还看到一些人正准备背包预备出发呢。其实这次我也不是急着赶路,看看每天我的行走时间都是早晨出发中午入店的节奏。每次走过的路线大概率不会有下次再来,既然现在自己的时间自己做主,何不如尽量让自己舒服不用太匆忙呢。</p> <p class="ql-block">一路缓坡土路,一条河流沿着左手侧沟谷流淌,河对面陡峭山坡上生长着一些树木。一个多小时后到达Shree Kharka村,刚进村看到一家旅馆Himalaya Hotel(这个名字的旅馆似乎每个村庄都有,但不是连锁店,这里的人们还没品牌的概念),老板非常热情。要了一杯玛莎拉茶,另外把随身带的睡袋等多余物品整理出来一个包裹,告诉老板明天会来这里住,先帮助预存一下。坐在窗旁一边喝茶一边眺望外面,河对面的雪山一览无余,虽然天空阴沉气温骤降,一杯热茶下肚顿感温暖。</p> <p class="ql-block">小路沿着右侧山坡向上向前伸去,一路上坡,每迈一步都感觉吃力,幸亏减重了心中暗喜。这一路的山坡都是碎石坡又高又陡,向下看陡坡一直延伸到河谷有些眼晕。尤其途中要经过一段落石坡,经常有松动石头从上面滚落,需要非常小心。一般推荐多人一起走可以互相照看防止发生事故,尤其不建议下午走,因为上面冰冻被阳光融化更容易发生落石。这段路景色独特地貌异常,地面干燥土质疏松,一群群巨大的尖柱状岩石立在山坡上,如同西方中世纪带着尖顶帽的武士们静静的站立,黑洞洞的眼睛无声的俯视着我,让我想起了指环王中某些画面。</p> <p class="ql-block">地貌渐渐被普通岩石替代,就可以看到Tillicho大本营的建筑物了,用时五个小时。</p><p class="ql-block">由于房间还没有收拾好,我就在大厅要了一杯奶茶边休息。正好对面坐了一个东方面孔女子,大概四十多岁,一聊原来是中国人,在成都生活,这是我本次徒步遇到的第一个中国人。这次几个人一起来走ACT,其他人早晨出发去看湖,她因为身体不适只能等同伴回来然后继续徒步。据她介绍从这里到湖边还有一段距离,而且要爬一段陡坡,而且这些天由于刚下了雪T湖被冰封住,景色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中午吃了一碗牦牛肉面条,外面还是阴冷天气不愿意出去,只能躲在饭厅上网。傍晚继去年EBC后又遇到了徒步中国的队伍,他们拓展海外部分还是比较好的。这些日子都没有遇到中国人,一旦遇到就遇到很多人,大家在海外徒步能够偶尔用母语交流也非常亲切。领队大刘北京人,非常热情豪爽,不住的劝我茶水。</p> <p class="ql-block">早晨四点多就被吵醒,很多队伍四点半就要出发前往Tillicho Lake,大概要拔升八百多米然后再返回。T湖海拔四千九百多,一直爬坡但是坡度没有冰湖的陡峭。我是五点半出发,昨晚落了小雪一直没有化,不知道谁在旅馆外面的桌子上留下了纪念。</p> <p class="ql-block">出发时天色还黑需要带上头灯,看到远方半空一些星星点点的亮点在晃动,那是早前出发的人们还在爬坡。</p><p class="ql-block">天就在不经意的时候一点点发亮,尤其是远方的雪山已经显出轮廓。我一点点赶过了徒步中国的队伍,大家互相打气加油,但是脚步却比较慢了,八百米的爬升让每个人都到了极限。</p> <p class="ql-block">早晨住地温度零下八度,但是越往上走随着海拔升高温度也急剧下降。快到湖边的时候不但温度低风还特别强,每个人都会把羽绒服加身上,如果不用厚手套很快手指就失去感觉。当然也有例外,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只穿了个短裤裸露上身,背个小包一路爬上来。我说你发疯了吗?然后举起手机拍照,他还挺配合举起了双手。我问他肯定是北极圈附近某个地方的,他告诉我是西班牙人(图中远处的就是这个傻小子)。</p> <p class="ql-block">T湖被冰封着,再加上昨晚的落雪,没有运气看到著名的碧水映雪山蓝天的画面了,留些遗憾留下想念。十点返回旅馆拿上背包去昨天路上寄存东西的村庄,路上又走了一遍碎石滑坡路,与昨天不同的是今天阳光明媚,即使在滑坡路上走心情也轻松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十二点半到达旅馆,下午又是休闲晒太阳的时候。喝茶时遇到一个北京来的女孩子,是考古专业,来尼泊尔主要做藏文化方面的调查。预计本次徒步翻过托龙垭口后进入木斯塘地区,然后去上木斯塘调查洛王国藏佛教历史。看着她在大厅还在用电脑并且不停的敲敲打打输入,估计是在写工作日志呢。这种一边旅行一边工作,将自己的兴趣与挣钱结合起来真让人羡慕。</p><p class="ql-block">附近的客栈平房被老板将外面刷成蓝与紫色,看着非常温馨,与周围环境自成一体。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徒步爱好者聚集在饭厅,中间一个很大的炉子将屋子温度提升到二十多度。欧美来的年轻人比较喜欢围成一圈打扑克,他们的扑克规则有些与国内的斗地主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规则更简单一些。徒步中国的队伍没有住在这里,下次与他们相遇是后天晚上在托龙垭口下面的营地了。</p> <p class="ql-block">一早醒来六点了。今天要到Yak Kharka住,预计路程三个多小时。从住地Shree Kharka去Yak Kharka有一条小路,但是我下载的轨迹由于太旧没有标注,结果我去Khangsar的路上与对面走来的当地背夫打招呼后他奇怪的问我要去哪里?因为一般徒步者都走另外一条小路。他告诉我走错了路,如果到Khangsar再去Yak Kharka就需要爬很陡的坡,建议我往回走一段,并指给我右侧一条上坡小路,爬上去就可以遇到应该走的那条路,然后右拐就可以了。虽然一开始走错了路并且因为一直下坡损失了高度,但是在当地人的热心帮助下又走到了正确的路上,还是应该感激的,我也为了表示谢意给了500卢比。背夫也非常高兴,还给了我他的电话号码,表示有什么问题就给他打电话。</p> <p class="ql-block">今天要路过的Upper Khangsar是个前几年地震被废弃的小村庄,已经没有人住了,但是那里有牧场并有这里独特的Blue sheep。到了被废弃小村庄后看到所有石头建成的建筑物都倒塌了,荒草长满院落。唯有一座白色佛塔还被保护维修如新,真不愧为这些有信仰的原住民。</p><p class="ql-block">到达山顶的废墟后见到一队徒步者们在那里休息,他们是从欧洲来的雇有向导和背夫。向导在跟他们讲着什么,见我走过来也好心的指向远处山坡下并告诉我那里有一些Blue sheep(岩羊)。由于比较远我无法看清羊的体态,但是我知道那肯定是西喜马拉雅岩羊,在新疆徒步天山的时候曾经看到过贺兰山岩羊残骸,两只犄角短粗如同外八字长在头顶。</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路程就是在山坡小路行走时上时下并不是太难走,雪山也已经有了视觉疲劳,右手侧河流湍急。温度不是太高但是阳光比较强,特别是高海拔阳光下暴露在外面的皮肤能够感到强烈的灼烧。路上时而遇到同方向的徒步者,都是三五成群,匆匆打声招呼就赶了过去。十一点多到了一个渡河吊桥一端的茶屋,意外又遇到了昨天在住地大厅认识的那个中国做藏文化考古的女孩。她告诉我今天要一直走到垭口前的High Camp营地,这可是一般人计划用两天来完成的一段路啊。她也在担心自己体力是否能够支撑,做了最坏的准备就是途中实在不行就喊马夫。她说以后的行程安排都已经确定了,明天翻过托龙垭口,然后在木科提那特住一晚,之后就要去上木斯塘洛王国参观最神秘的藏文化。分手时我告诉她要注意安全,并祝一路平安。</p> <p class="ql-block">与小茶馆老板聊天得知他在日本留学了两年,然后回来在此开了一家小店,所以看室内装潢有些日本元素。外面院子里几个徒步者在休息喝茶,我也要了一杯奶茶坐下一边喝一边看着远方的高山。太阳照在身上显得非常温暖,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绿色还没有来。一个徒步者躺在院子里的吊床上一动不动,尽情享受自然。我喝完茶后起身背上登山包,默默地继续走向前方。</p> <p class="ql-block">下午一点多到达宿营村子,说是村子实际上只有几家民宿,似乎此地没有常住民,除了旅游徒步季节外没有人住。找到一家看着比较干净的客栈住下,然后去饭厅烤火。外面温度较低,大家都躲在这个唯一有炉火的屋子里取暖聊天。一些人说明天的营地条件非常简陋,房间不多需要早点出发,不然只能睡通铺。晚上要了一份牦牛肉铁板烧,吃着真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