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歙砚的很多优良性能都得益于它的矿物成分。多数歙石都会不同程度地含有黏土矿物,黄铁矿、褐铁矿等矿物的差异化存在也让不同的歙石呈现出不同的花纹和色彩。歙石中,绢云母占比最高,平均含量约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其次是石英,含量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不等。绢云母具有丝绢般的光泽,颗粒直径非常小,在液体中分散快、悬浮性强,能与水、油等均匀混合。富含绢云母的歙石做成的砚台,在研墨过程中一小部分绢云母会被研成超细粉末融入墨汁中,有了绢云母的加入,墨汁自然自带光泽。宋代书画家米芾曾著有《砚史》,他肯定了歙砚这方面的优良特性:“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绢云母做纸张涂布料,能使纸张颜色亮白,反射紫外线能力强,长久存放不易泛黄变色,抗老化性强,防止龟裂,千年不腐。</p><p class="ql-block">石英的莫氏硬度为七,歙石中的石英因多是由碎屑发展而来,它的颗粒极其细小,多数在粉砂级,少数在细沙级,因为颗粒小,在大自然的搬运中常常处于悬浮状态,所以没有被磨去棱角,这恰恰成就了歙石,带着棱角的石英颗粒是歙石中起关键作用的研磨材料。歙石中的石英颗粒比牙膏中的研磨料还要细小,因此,歙砚能做到下墨快且益笔不损毫。</p><p class="ql-block">歙石中最令人叫绝的“恰到好处”是绢云母和石英在进行研磨时的默契配合。绢云母颗粒与石英颗粒密集交错构成了砚面,砚面上的每个颗粒都可以看作一柄利刃,而每柄利刃的间距是以微米计数的,磨出的墨粒自然是微米级,呈胶状,即“发墨如油”。绢云母的“刃”与石英的“刃”在形态上有些不同,绢云母刃呈曲线型,石英则是点状,它们如人类的切牙与尖牙一样分工协作。遇到“难啃的骨头”,绢云母便发挥它的柔韧性,让硬度高的石英露出锋芒,抚摸带有石英的歙砚砚面时能感受到柔滑,而不会被割伤的原因——在柔软的皮肤面前,石英仿佛宝剑一样藏在绢云母构成的鞘里。</p><p class="ql-block">绢云母和石英的刚柔相济成就了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美名。两种矿物的含量及其比例是歙石品质好坏的关键。经研究发现,优质的歙石,两种矿物的总量占比约在七至九成之间,有的甚至更多,石英和绢云母的比例在一比二到二比三之间。</p><p class="ql-block">《中国歙砚的自磨刃发墨理论》一文介绍,歙砚的砚锋呈叠瓦状排列,与砚面斜交,使用过程中,如果最上面的砚锋被磨掉,露出的下面一层砚锋将会以同样的角度与砚面斜交,锋利如初。“原砚锋不断消失,新砚锋不断产生,故歙砚砚锋具有自磨性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