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军:李远定将军积极报名参战,担任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工兵主任,抗美援朝75周年纪念日

陈延军律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左起,李远定儿子李东亚、陈延军、孙女李薇、李远定夫人李逢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当代国考文武双进士陈延军律师</b></p><p class="ql-block"> 陈延军,山西盂县泥河村李氏家族第十七世外孙。 陈延军“文武双修”,1995年国家律师资格考试中超越录取线13分通过了国家律师资格考试,2013年11月在首届武术国考中以高分取得“中国武术高段位七段”称号,被称为“当代国考文武双进士”。中国武术高段位七段、国家级段位考评员指导员、国家一级武术裁判,现任中国武协市场开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武协监事。</p><p class="ql-block"> 现任北京律协军民融合专委会副秘书长,现从事山西军史方面研究。</p> <p class="ql-block">  导读: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是重要的“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缅怀山西盂县泥河村抗日战士、李氏家族第十六世孙李远定将军。</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p9flohg" target="_blank">陈延军:纪念盂县泥河村解放战争烈士李宜璞</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ohctph2" target="_blank">陈延军:纪念盂县泥河村抗日烈士李命炯</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p4j1raw" target="_blank">陈延军:纪念盂县泥河村抗日烈士李命册</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ldip2r5" target="_blank">陈延军:电视剧《亮剑》赵刚原型之一盂县泥河村中共党员李远定为解放军后勤保障做出突出贡献</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ccd4d8w" target="_blank">陈延军:进士后代李东亚忆父亲李远定将军</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s4ptkkr" target="_blank">陈延军姥爷李北海:毛泽东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同事,盂县一中首任校长</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sjszh83" target="_blank">陈延军:李远定学生戴涛是盂县抗日根据地创始人之一。</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uvg6n4i" target="_blank">陈延军:盂县一中学生韩芝俊17岁嫁给华国锋,携手参加革命,如今92岁仍健在。</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rkywnnc" target="_blank">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安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去世</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lutvx3o" target="_blank">李远定:军委工程兵在精简整编的年代</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j8hkhvk" target="_blank">从封建闭关走向开放式新型教育体制的先行实践者---盂县仇阳中学主任教师,相当于第一任校长---李北海</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1sky3he" target="_blank">陈延军:盂县泥河李氏家族重教兴学</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工兵主任李远定将军</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远定将军(1913~1983.6)男,山西盂县泥河村李氏家族第十六世孙,盂县泥河村人。民国31年(1942)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待遇,副军级职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23年(1934)入北平大学农学院。民国24年(1935)因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受到当局迫害。民国25年(1936)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去延安参加革命,因敌封锁未能到达,回盂县中学任教。同年底加入中共领导的山西抗日牺牲同盟会“民训干部教导团”学习军事。民国26年(1937)10月,20 多名决死队队员来到泥河村,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泥河村在盂县中学任教师的热血青年李远定组织李命册、李命炯和决死队留下的陈舜玉等 3 名女同学组成战地救亡工作团宣传抗日,随后 3 人一起参加决死纵队,投奔抗日前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远定参加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奔赴抗日前线。 民国26年(1937)10月入伍,历任军校学员、政治指导员、宣传队长、火线剧社副社长、政治教导员、兵团后勤部供应处政治委员、供应处处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回国。期间,任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工兵主任,作战有功,被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二级独立勋章、三级国家勋章各一枚。回国后,先入长沙工程兵高级学院学习,后任军委工程兵洛阳工校训练部部长、军委工程兵后勤部订购处长。1979年10月任军委工程兵后勤部副部长。1980年6月,以军级待遇离休。1983年6月在北京病逝,享年71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抗美援朝75周年纪念日</b></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核心信息: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纪念日由来: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北部两水洞打响出国作战的第一次战役,首战告捷后,10月25日被确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在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争意义:历经两年零九个月浴血奋战,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道赢得伟大胜利,拼来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英雄精神:志愿军将士以“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鏖战长津湖”等壮举,铸就了“最可爱的人”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相关数据: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25日首战歼灭南朝鲜1个营和1个炮兵中队; </p><p class="ql-block">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战争结束; </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25年,抗美援朝纪念日已走过75年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致敬先烈: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万7千多名中华儿女献出宝贵生命; </p><p class="ql-block"> 2014年至今,累计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纪念日提醒我们:一个觉醒的民族敢于为祖国独立和安全奋起战斗,是不可战胜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回国。期间,任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工兵主任,作战有功,被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二级独立勋章、三级国家勋章各一枚。</b></p> <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安理会提交了议案,授权组成“联合国军”帮助韩国抵抗朝鲜军队的进攻。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10军于仁川登陆,朝鲜战局发生巨变。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历时2年零9个月。抗美援朝战争中,总计有240万人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场最大兵力达135万。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战场最大兵力为120万。中朝军队伤亡63万余人,联合国韩国军队伤亡57万以上。中国投入战时经费约25亿美金,消耗作战物资560余万吨,美国则消耗了约400多亿美金,消耗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场战斗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等极其不对等的战斗,这是一场以保家卫国的正义信念取胜的战斗,这是一场以弱势战胜强权的战斗,这是一场昭示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战斗,这更是一场以微薄之躯撑起民族未来的伟大战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六十七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部队列编</b></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部队编制序列和番号的决定,华北军区部队进行整编,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2月,第2纵队在北平沙河镇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韩伟任军长,旷伏兆任政治委员,马龙、刘儒林任副军长,赵冠英(后曾美)任参谋长,刘国梁任政治部主任。所辖第5旅改称第199师,李水清任师长,李布德任政治委员;第6旅改称第200师,盛治华任师长,钟华农任政治委员。第67军组建后,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4月,参加太原战役,攻克卧虎山。5月,进驻塘沽、山海关地区担负海防任务。7月,华北军区独立第210师调归该军,改称第201师。同时,由原国民党军第92军第21师改编的独立第53师分别编入该军各师,全军共4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 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奉命入朝参战,归杨成武第20兵团指挥。10月中旬,联合国军为争夺有利战线,并赢得谈判桌上的筹码,对中朝军队发起了秋季攻势。其时第67军坚守朝鲜中线金城地区,由代军长李湘指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美第9军动用了韩2师、美7师、美24师和韩6师共5万余兵力,向金城前线自西向东27公里正面发起猛攻,并有200余辆坦克、14个榴弹炮营和100余架飞机进行火力支援。仅一天之内,美韩军就将10万发炮弹砸在第67军的阵地上。美韩军的打法倒了简单,最大限度地集中空地优势火力,不吝惜弹药量,首先以猛烈的火力突击大量杀伤进行防御的志愿军,然后步兵再向前推进打扫战场,清除对方的残余防守力量并巩固阵地。如步兵遇到志愿军的火力阻击,即停止推进,空地火力再行对防守方实施摧毁杀伤,达到效果后步兵继续向前推进。如此程序性作业,周而复始,以熟练的多兵种协同战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p> <p class="ql-block"> 第67军防守地域较宽,因而采用了平均配置兵力的方法,在美韩军如此攻击下,当面守军很快就被敌人炮火杀伤大半,难以挡住后面敌步兵的集群冲锋,导致部分阵地很快被美韩军夺去。美国欺负志愿军反坦克火力薄弱,以坦克为先导冲锋,掩护步兵快速分割志愿军阵地,气势非常嚣张。好在志愿军已于敌坦克冲击道路上设置了许多反坦克障碍物,又以反坦克小组连续突击,总算制止了美军坦克的深入。第一天下来,经过反复争夺,第67军部队守住了大部分一线阵地,统计杀伤美韩军50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14日,美韩军继续发起攻击,以猛烈炮火大量杀伤了志愿军守军,夺取了第67军199师和200师防守的几乎全部一线阵地。第67军一线防守部队撤至金城川以北继续抗击,二线步兵团也全部加入了战斗。这天美军又伤亡4000人,而第67军也伤亡达2000余人。鉴于如此严峻的形势,李湘不得不将第二梯队201师2个团拉上去加强一线防御,同时根据兵团命令调第68军203师担任第二梯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15日,美韩军又出动3个步兵团和约100辆坦克,在猛烈炮火支援下竟日猛攻,占领了志愿军部分阵地。经过3昼夜艰苦鏖战,美韩军只突入第67军防线2公里,第67军统计杀伤敌军1.7万余人,取得了重大战果,很快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通电表扬。1951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也在头版报道了“我军三天歼敌一万七千”的重大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美韩军改全线突击为逐次重点攻击,集中空、炮、坦火力反复杀伤志愿军守军,步步推进。残酷的战斗日日延续。第67军部队顽强抵抗,反复与敌争夺,甚至集中劣势炮火与美军对射。同时边打补充,边打边组织,实施机动防御,节节迟滞敌人。战至10月17日,美第9军推进至月峰山和金城川以南一线,深入4公里,达成了预定进攻目标。美第9军军长霍格企图乘胜扩大战果,继续向北进攻,一举夺下整个金城以南地域。此时第67军199师和200师已伤亡惨重,无力再支持下去。只好将第二梯队201师全部和第68军203师拿了上去,继续进行逐山逐水的苦斗恶搏。这样打下来,美军进攻速度固然缓慢,但志愿军伤亡太大,消耗掉了预备队而无力反击,防线仍遭到不断突破而被迫收缩。战至10月22日,美9军突进纵深6-9公里,占去阵地132平方公里,终于在金城以南地域停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11天的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是第67军从未遇到过的火力劣势下的防守战。由于同美军这样强大敌人作战的经验不足,阵地设防不够坚固,兵力配置不当,预备队过早出动,终至陷入消耗战,丢失了大量阵地,部队受到很大伤亡。在这次防御战中,第67军统计杀伤美韩军2.3万余人,击毁坦克39辆,击伤8辆。本部及配属的第68军203师伤亡共10300人,其中伤与亡的比例接近1:1,可见战斗之残酷(也就是说很多伤员抬不下来死亡在阵地上);美第9军统计己方阵亡710人,负伤3714人,失踪73人,共损失4497人,同时击毙志愿军2.9万人,俘虏1022人。</p> <p class="ql-block"> 应该说,双方对于自己的伤亡统计是更接近真实的,但对于杀伤对方的战果则水分很大。在美第9军的统计中,仅击毙志愿军就达2.9万人,要是按照通常死一伤三的战场伤亡比算,志愿军负伤者就得有8、9万人,加一起等于消灭了志愿军3个军。而实际上参战的志愿军第67军只有4万人左右,加上配属的第68军203师也不过5万多人,不到美方统计战果的半数。志愿军一方统计的问题也很大。在杀伤美韩军2.3万余人的总战果中,战斗头3天就统计毙伤敌1.7万余人,这一战绩当时被宣扬为创造了朝鲜战场日歼敌的最高纪录,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志愿军第20兵团的通电表扬。然而,对照一下美韩方的伤亡统计,双方数字实在差得太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或许,当年第67军参谋长刘苏(1955年授衔大校,1964年晋升少将)在日记中的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真实:“10月13日-22日,67军金城南抗击歼敌数字原来上报为39000,但美军和***军4个师合计也就是5万人上下,如此则应将敌大部歼灭,不再有战斗力。而事实恰恰相反。这种夸张不老实的作风,是不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志愿军战史中记载的金城以南地区防御战斗歼敌23000人的数字,还是经过大力压缩后形成的。骄傲了半个多世纪的“三天歼敌一万七千”,竟是如此轻率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如果根据自情自报原则,则第67军和美9军的战斗交换比是2.3:1(根据志愿军的统计这个数字正好倒过来),这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方的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注:本篇内容摘录自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