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艺术团丹东行:在排练中淬炼“战火脊梁”

雪墨丹青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3日,辽宁老干部大学艺术团正式拉开赴丹东演出《战火中的脊梁》情景党课的排练序幕。学员部副部长刘黎明老师在排练前深情动员,号召全体团员以敬畏之心走进历史、以赤诚之魂演绎英雄,为这场意义非凡的演出注入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此次艺术团赴丹东演出《战火中的脊梁》,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更是一场精神的淬炼。面对两大严峻挑战——演员更替频繁导致角色磨合困难,以及舞台空间局促带来的调度难题,艺术团迎难而上,在有限条件中寻求艺术与真实的完美统一。</p> <p class="ql-block">在学员部老师与执行导演乐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艺术团从梳理剧情脉络入手,逐幕打磨表演细节。每一位团员在反复练习中雕琢肢体语言,在情感共鸣中贴近人物灵魂。老师们全程跟进、精准指导,团队协作日益默契,让历史的回响在排练厅中真切回荡。</p> <p class="ql-block">仅有六天排练时间,任务紧迫,强度空前。然而,艺术团的学员们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坚韧精神投入其中。他们放弃休息、争分夺秒,用汗水浇灌信念,用行动诠释“脊梁”的分量,在高强度训练中不断突破自我。</p> <p class="ql-block">为确保演出万无一失,执行导演乐乐老师一丝不苟,逐个节目讲解动作要领,逐一环节调整站位走位。她以专业的眼光和细腻的指导,帮助演员精准定位角色状态,将情感张力与舞台节奏融为一体,力求每一幕都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舞蹈队面临人员变动与复杂队形变换的双重压力,却始终斗志昂扬。队员们全情投入,反复演练每一个动作,力求整齐划一、刚劲有力。他们在汗水中重塑队形,在磨合中凝聚力量,用肢体语言书写不屈的战歌。</p> <p class="ql-block">男舞蹈队老队员包润强因身体原因初涉排练,却毫不退缩。为真实展现挥舞战旗时那悲壮惨烈、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他一次次模拟举旗、摔倒、爬起的动作,反复揣摩,直至动作与情感浑然一体,用坚持诠释了“脊梁”的真正含义。</p> <p class="ql-block">合唱表演队的男声力量成为本次演出的重要支柱。他们珍惜从歌唱到情景表演的跨越机会,在乐乐老师与沈平副团长的指导下,深入揣摩英雄在枪林弹雨中无畏冲锋的精神状态,将歌声化作呐喊,将表演升华为信仰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历史致敬。他们闭目沉思战火岁月的艰难,用心感受先烈内心的坚毅,在排练中不断打破自我边界,努力让灵魂与角色同频共振,只为在舞台上真实还原那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沈平副团长无愧于“大学十大杰出人物”的称号,她是艺术团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无论是男舞女舞的编排走位,还是每位队员的动作瑕疵,她皆了然于心。她每一次都把大家排练的视频发到群里,让大家在收看中找到自己差距。作为大管家,她统筹数百件服装道具,安排井然有序;从每日流程通知到鞋袜标识细节,她事无巨细、严谨如一,确保赴丹东演出零差错、高标准。</p> <p class="ql-block">其实排练的意义,早已不止于“准备一场演出”。当大家反复打磨战火中坚守的片段,当老师用“咱们演的不只是角色,更是对‘脊梁’精神的致敬”点醒众人,每个人都渐渐明白:那些一起调整动作、互相补位的瞬间,那些包容变动、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本身就是对“脊梁”二字最生动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再看排练室里的身影,少了最初的些许生涩,多了彼此信任的默契。艺术团的队员们正用最真诚的状态,把排练中的每一份用心,都酿成即将献给丹东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临行前学员部高凌部长的演出前的动员会,更激励着艺术团参演人员的激情,大家都暗下决心不负众望,圆满完成演出任务。</p> <p class="ql-block">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与拼搏下,每一个表演环节都深深镌刻着“战火脊梁”的精神印记。排练场上的每一滴汗水,都在为丹东之行筑牢艺术与信念的基石。这场淬炼,不仅成就了一台演出,更铸就了一支有信仰、有担当的艺术之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