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人喜欢诗和远方,外国人其实也是这样的,远足,看不同的风景、看不同的人与物,满足人的好奇心,让心灵在山水之间得到净化、让身心在异国他乡得到一种短暂的安宁,释一时之怀、抒短暂之情。</h3></br><h3>旅行,离不开纪录,早年的文字,文字或与素描,后来的文字加照相机照片,如今,更是普及的随拍随发手机视频、照片与微信文字。</h3></br><h3>近日,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外国人拍的照片展,都是他在中国拍的风景、人物,烟火里的中国。</h3></br> 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所以这人的名字我是第一次知道。 不过,这种差不多的相机与胶卷,还是很熟悉,因为我也曾经带着类似的照相机拍过国内外许多地方,记录下了早年间的岁月风情。 这个人在摄影界大概很有地位,他的摄影展竟然用了一个非常熟悉但一般场合不用的英语单词,Bible。 展出的作品不少,我仅仅翻拍了几幅,包括说明,毕竟这是人家的作品,全幅加说明,以说明来源而已。毕竟是大师作品,这包子拍的出鲜了。 这个摄影师能去一些名酒厂的车间里拍照,可见影响力不一般。 他有几张大照片,但这幅竖片是全部展出作品中最入我眼的,看的时间最久。这幅作品其实也有文创产品在售,但迷你书签般的作品完全失去了原片的灵气,那云雾缭绕,只有大片显示方出彩。 看完展览,走到长长的走廊上,又随手拍了入秋后的上海景色。 这个展厅,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来了,每次来时,总是会唤起我儿时在这里玩的记忆。 看外国人拍的中国照片,市井烟火里的景色很走心,大气磅礴的山水风景很入眼。这地方,我儿时曾经有保龄球,我始终玩不动,但吃冰激凌的印象很深,那是每个周末,我外公在此坐着与人下围棋,我妈坐在他边上与他聊天,我,一个人吃零食、玩重重的球。一个甲子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