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宁静

明空如月

经过多年的观心训练后,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除了当下的宁静——同时也是当下的觉醒、当下的解脱,并没有一个可以寄托于未来的“觉醒、解脱或成就”。<br><br>一切都隐藏在【当下的宁静】之中。如果没有【当下的宁静】,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或者空中楼阁。<br><br>在很多修行人的心里——包括曾经的自己,总是把“觉醒、解脱、成就”当成一个“未来”要达成的“目标”和“结果”,并认为,一旦达成了“目标”和“结果”,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躺在这个“目标”和“结果”上,再也不用“辛苦”修行了。<br><br>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因为,生命本身是非常鲜活的,所谓的“觉醒、解脱、成就”,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即生活方式。<br><br>而生命与生活,就像是一条河流,永远在不停地向前流动,既无法停留,也无法结束——即使死亡到来,生命的河流也不过是进入了一道“暗河”,从“暗河”的另一个出口出来后,就会进入“新”的河流——生命与生活,永远在延续,而不会有一个所谓的“终点”。<br><br>举个例子,佛陀在大彻大悟“成佛”之后,为什么每天还要坐禅、行禅呢?为什么还要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呢?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佛陀要为弟子们做出榜样,不仅需要“言传”,更需要“身教”,自己作出示范;另一面的原因是,坐禅是一种生活方式,“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出家成为沙门是一种生活方式,跟随佛陀修行,做一个觉醒者,这些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穿衣吃饭一样,天天都要穿衣,天天都要吃饭,所以,天天都要坐禅,天天都要行禅。佛陀的一生,即是觉醒者生活的示范——觉醒、解脱、成就,不仅是修行的目标,更是修行者的生活本身。<br><br>当然,并不是每个觉醒者都要原样照搬佛陀的生活方式。因为时代在变化,环境在变化,觉醒者的生活方式是随顺时代与环境的,同时也与觉醒者自身的各方面的因缘有关。比如,同样在佛陀生活的时代,维摩诘居士也是一个觉醒者,其呈现的就是有妻子儿女的居士生活。<br><br>而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掉各种宗教文化的标签,而只是汲取其中生命觉醒智慧的营养,从而去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既能够适应当下的时代与环境,又符合自己的因缘条件,同时最核心的,是培养出一种觉醒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br><br>这其中,“当下的宁静”是一道门——或者说,对于笔者以及与笔者相类的朋友而言,“当下的宁静”是一道门——进入觉醒生活之门。<br><br>为什么这么说呢?<br><br>首先,在笔者的观心体悟中,当时空惯性的错觉逐渐消解了之后,对于生命本身的当下性则有了越来越清晰的体验。特别是把生命中的“附着物”拿开之后,最终剩下的就只有一个永远只会在当下发生作用的【觉】。<br><br>对于生命来说,你无法把【觉】移动到【过去】或【未来】,而只有【当下】。<br><br>举个例子。【觉】有点像【荧幕】,而发生在【觉】之中的【现象】,有点像【荧幕】上投映的【电影】。<br><br>投映在荧幕上的电影,有这样一个特性,即在每秒24帧画面不断快速切换的情况下,使荧幕上呈现出了鲜活的人事物。<br><br>就【荧幕】本身而言,没有所谓的【过去】和【未来】,只有永远的【当下】。<br><br>就每一帧影像而言,其投映时间为1/24秒,且投映的同时就在快速地被下一个影像所替代。<br><br>所以,对于荧幕来说,所有的影像都是平等的,都平等地投映1/24秒,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当下的投映。投映的同时就在消失。<br><br>假如说有一部电影,时长为90分钟。对于荧幕来说,其实无所谓时间和时长。荧幕一直都静静地【在】那里,不因电影开始而开始,也不因电影结束而结束。有开始、有结束的,只是投射的影像。即使在投射影像的时候,荧幕也并没有改变什么。<br><br>注意,当我们的心如荧幕一样,既能鲜活地投映一切影像,又能保持一种静静的独立、自在、清明,不被影像所迷,即是觉醒。<br><br>此觉醒与独立的宁静、寂静是一体的,同时也是以宁静、寂静为基础的。如果连宁静都做不到,就更加谈不上自在、清明、觉醒。<br><br>所以,作为自我检验的标准,首先要时常觉察自己的心,是不是一直安住在宁静中,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离开了宁静,进入了妄念纷扰的状态,那就需要及时警觉,及时通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回到宁静中,比如念佛、持咒、棒喝(自己棒喝自己)等,让心重新回到宁静中。<br><br>任何一种方法,真正要起到效果,必须有一个基础性的观照作为前提:一切现象、妄念,皆虚妄不实,如空花水泡,了不可得。<br><br>有了这种观照作为基础,再加上快捷有效的方法,就可以很快地让心重新回到宁静中。<br><br>注意,这里说的宁静,是指心灵本体本自具足的宁静,而不是指心情、心态,是更底层、更深层面的本体层面的宁静——也叫寂静。<br><br>对于如何观照寂静、找到寂静、安住寂静,在《观照寂静自我引导流程》中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再重复。<br><br>当心回到宁静、寂静中时,就持续地安住在宁静中、寂静中,同时静静地觉察、观照、体会这深深的宁静、寂静,并让自己整个身心都融入其中。<br><br>当能够静静地安住其中时,就会发现,一切本来就没有问题,只有宁静、寂静、自在、清明。一切都清清楚楚,一切都了了分明,同时一切也都是在宁静中、寂静中——注意体会、体悟,唯此当下的宁静与清明,即是自在,即是自由,即是解脱,即是觉醒。<br><br>始终保持这种宁静与清明,始终保持这种觉醒而不被妄念迷惑的状态,即是“成就”——保持一分钟就是一分钟的“成就”,保持十分钟就是十分钟的“成就”,保持一天就是一天的“成就”,保持一辈子,就是“即生成就”,即使死亡这种幻象也干扰不了“觉醒的状态”,就是“究竟成就”。<br><br>而对于修持来说,不需要去想“如何保持一辈子”,只需要在每个当下去安住、去保持就可以了。发现自己离开了宁静、清明、觉醒,就及时调整,重新回来,然后把这种训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生命的一部分,每天去做就可以了。<br><br>如是训练,就是最好的修行,也是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