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第428期     樱子空间</p><p class="ql-block">摄于:2025.9.28.</p><p class="ql-block">                               卷首语</p><p class="ql-block">          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法国雕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思想者》《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罗丹1840年11月1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拉丁区一个普通雇员家庭。1854年,他进入波提特设计学校学习,与雕刻结下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1862年,进入圣体隐修道院,完成了院长艾马尔胸像。1875年,他到意大利旅行,并细心研究了多那太罗、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深受其启发。1876年至1877年间,罗丹完成了雕塑《青铜时代》。1879年,他完成了群雕《号召拿起武器进行斗争》。1880年,罗丹开始创作《地狱之门》。这项工程巨大,一直持续到1917年罗丹生命的完结。</p><p class="ql-block">         1886年,他为文学家雨果塑像。1898年,完成为文学家巴尔扎克的塑像。1916年,他把自己的全部作品捐给法国政府。1917年11月17日,罗丹去世,享年77岁。罗丹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他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p>  <p class="ql-block">吴静女士耗时8年创办的上海罗丹艺术中心,实在是太值得一看了!馆内有50多件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真迹,都是她斥巨资从世界各地收购的。艺术中心是在2010年世博会法国馆原址建造起来的,展出100多件雕塑和绘画作品。雕塑全部为裸展,让观众有最好的观赏体验,并且在阳光照耀下呈现不同的变换可能。</p>  <p class="ql-block">罗丹的世界地图:19世纪末以来,罗丹的作品通过展览或被收藏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如今,罗丹的作品得到了国际认可,被世界各地众多国家博物馆和著名机构所收藏,体现了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普遍影响。</p><p class="ql-block">地图上黑底白标所指示的是拥有罗丹藏品的各大博物馆,遍布全球各大洲。红色标记有两处,一处指示法国罗丹博物馆和默东的罗丹故居;另一处指示上海罗丹艺术中心,是唯一由法国罗丹博物馆授权,且拥有构成体系的上百件真迹作品收藏,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完整地呈现了罗丹的风格演变。</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新时代,新形态。拿破仑三世(1808—1873)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为“重建被五十年革命撕裂的法国社会,调和秩序与自由”,借用艺术形式来打造和宣传“帝国史诗”。一系列重大项目让这一时期的法国呈现出万象更新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激发了当时法国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出生于1840年的罗丹在第二帝国时期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14岁时进入了有“小美院”之称的皇家绘画与数学专门学校学习绘画,随后开始接触和学习雕塑艺术,师从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于1864年进入其工作室学习和工作,一名年轻雕塑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关于卡拉拉大理石雕塑:卡里耶 •贝勒斯擅长创作半身雕像,无论是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是身份不明却珠光宝气的贵族女性,他都能够将其塑造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创作风格彰显了18 世纪法国艺术的格调与优雅。《依照苏菲•克罗伊泽特小姐形象创作的虚构女半身像》,创作于1870年前后,以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巴黎女演员苏菲-亚历山大•克罗伊泽特(1847-1901)的形象为原型,并在人物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化的创造,在1874年的沙龙上,这件作品大获成功。</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了卡拉拉双自王为材料创作而成。“卡拉拉“位于大利托斯卡纳区,卡拉拉山盛产的大理石举世闻名,最为细腻洁白,由此卡拉拉被幕为“世界雪白之都,大理石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水泽仙女》,1870年,陶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路易-罗贝尔•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两只花瓶:“自求生路”主题》,1898年</p><p class="ql-block">釉面陶瓷50.8x 20x 20 厘米</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爱,发于天然。“我没有发明任何东西,我只是重新发现。”—奥古斯持•罗丹</p><p class="ql-block">罗丹遵从自然,亦是自然的再发现者,自称为“真理的猎手和生命的守望者”。他总是从真人模特开始创作,从裸体研究开始将生命和真理赋予雕塑。罗丹在1875至1876年间完成了他的意大利学习之旅。这次旅行给罗丹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特别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对人体自然和真理的表达,给罗丹带来了重要且持续的启发和影响,体现在他对古典和近代神话题材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诠释中,古今神话中的人物在罗丹手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青銅时代》是罗丹真正意义的成名作</p>  <p class="ql-block">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初是15世纪的意大利传说,路易吉•达•波尔图(1485-1529)首次将其改编为小说,名为《朱丽叶与罗欧》,于1535年他去世后出版,莎士比亚(1564-1616)不朽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从这部小说中汲取的创作灵感。</p>  <p class="ql-block">《夏娃》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波吕斐摩斯》这件作品是罗丹在1888年创作的,描绘了波吕斐摩斯俯身踩在巨石之上,即将之投掷出去的场景,后来成为《地狱之门》右门上的人物形象之一。</p><p class="ql-block">吕斐摩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巨大且食人的独眼怪物,因他对海仙女伽拉忒亚的爱慕之情而被人知晓。然而伽拉忒亚只钟情于阿喀斯,一位拥有无与伦比美貌的年轻牧羊人。出于绝望的嫉妒,波吕斐摩斯用一块巨石压死了阿喀斯。死去的阿喀斯的血流,化为了西西里岛阿喀斯河。</p>  <p class="ql-block">《浴女坐像》体现了罗丹从题材的选择和表达手法上回归了日常的生活,与正前方金属展台上的《梳头的女人》相呼应。</p><p class="ql-block">《浴女坐像》呈现了一名女子头发盘起,舒适地坐在一块岩石上,身体后倾。她双手半举,双腿微微分开,手里拿着毛巾,是在洗浴之后正在擦干自己的身体。俄罗斯收藏家雅克 •佐巴洛夫(1876—1941)将其大部分雕塑收藏捐赠给了卢浮宫博物馆,广受赞誉和尊敬。这件作品因曾被佐巴洛夫收藏,也被美誉为《佐巴洛夫浴女》。</p>  <p class="ql-block">《夏娃》这件作品从1881年开始构思到最终向公众展示中间间隔了数年之久。为罗丹摆姿势的年轻意大利女模特其间失踪且再未回过工作室,于是罗丹将这件作品搁置一旁直至1899年。在这一年,一件罗丹于1883年创作的该作品的小尺寸版本获得了成功,罗丹因此决定以此作品当时的状态在比利时和荷兰展出。作品某些部分未完全完成,“表面粗糙不平”,但这并不妨碍公众对这件强烈且富有表现力的作品表现出热情。在这里,罗丹将偶然性视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罗丹后来坦言:“我看到我的模特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却不知原因所在;我修改了轮廓,天真地追随着不断变大的身型持续变化。有一天,我得知她怀孕了,我明白了一切。肚子的轮廓几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我当然没有想到要将一个孕妇作为诠释夏娃的模特;一个意外,对我而言是一个好的意外,就这么发生了,这对人物特点的塑造提供了独特的帮助。然而不久之后,我的模特变得越来越敏感,她觉得工作室太冷了;她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后来干脆不来了。这就是我的夏娃没有完成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阿芙罗狄忒》是古希腊神话的爱神。由神向人,神跳着人的舞蹈,舞姿绽放,凌空定格。</p><p class="ql-block">这个造型源于舞蹈对罗丹的启发,当时俄罗斯芭蕾舞团首席舞者尼金斯基(Nijinsky)风靡巴黎。</p><p class="ql-block">尼金斯基以其惊人的跳跃力、雕塑般的定格动作闻名。他在《东方之舞系列》里的暹罗舞姿给罗丹带了巨大灵感。罗丹将当时最先锋的东方舞姿注入最古典的爱神体内,阿芙罗狄忒以一种前所未有、极具活力的姿态呈现。</p><p class="ql-block">传统的艺术家会注重刻画爱神的唯美脸庞,而罗丹故意将其模糊,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人物的姿态,那最具生命力的瞬间。罗丹重新发现了学院派艺术失去的自然生命力,将动态和活力注入雕塑艺术。</p>  <p class="ql-block">罗丹的作品《裸体巴尔扎克习作》这件作品创作于约1893年,是罗丹为创作《巴尔扎克像》所做的习作。罗丹通过对人体结构和动态的精准把握,展现出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与力量感,虽然是习作,却也极具艺术价值,体现了罗丹在雕塑创作中对人物形象深入探索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全名为奥诺雷•巴尔扎克,笔名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出生于法国图尔,1850年于巴黎去世,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著有《人间喜剧》。巴尔扎克逝世四十余年之后,法国文学协会于1891年委托罗丹为其建造一座纪念雕像,于是罗丹前往巴尔扎克的家乡搜集资料,巴尔扎克在那里写下了《幽谷百合》(1836年著)等名篇。罗丹花了连续6年的时间给巴尔扎克的头像、身体、睡衣等做了很多设计,巴黎的罗丹博物馆藏有数百件《巴尔扎克》过程稿,显示出罗丹对这件作品的重视。作品最终在1897年制成雕像,成为罗丹一生艺术成就的至高点。不过最终的作品因为太过于前卫,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委托方拒绝接受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罗丹至死都拒绝出售该作品或将其铸成青铜雕像。直到1939年,这座青铜纪念雕像才竖立在巴黎拉斯拜尔大道上。</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 罗丹《巴尔扎克纪念像》,1898年</p><p class="ql-block">石膏275 x 121.5x132 厘米</p><p class="ql-block">罗丹经历的黑暗时期,耗时8年完成的《巴尔扎克》政府拒收并要收回定金。</p>  <p class="ql-block">《费纳耶夫人》</p>  <p class="ql-block">艾梅-備泐 达會《阅读课》,1874年</p><p class="ql-block">42×33.8×295奥米</p>  <p class="ql-block">罗丹的作品《夏娃》该作品创作于1881年,是罗丹为《地狱之门》所做的重要雕塑之一。雕塑呈现了夏娃在知晓原罪后的悔恨与沉思姿态,她身体微曲,神情落寞,雕塑表面粗犷的质感与人物内心的情绪形成呼应,体现了罗丹对人性深度的探索,也是其雕塑风格从古典向现代过渡的典型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人类命运的剧场</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有时会刻意享受折磨,而比痛苦更强烈的是,他体会到理解和表达的苦涩、快乐。在他所看到的一切中,他清晰地领会了命运的意图…艺术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存在的理由,向他们揭示生命的意义,启发他们去了解自己的命运,从而为他们的存在引导方向。”</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罗丹热爱并擅长处理悲剧主题,比如他一生中创作的最宏大的作品《地狱之门》。1880年,罗丹受邀为未来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博物馆计划最终未能实现)设计一扇青铜大门,其灵感来自佛罗伦萨诗人、“意大利语之父”但丁(1265—1321)的《神曲》,尤其是“地狱”篇的内容。罗丹充满激情地投入了近10年时间设计《地狱之门》,他并未在1889年的世博会上展出《地狱之门》,而是等到了1900年才在巴黎阿尔玛展馆中展出,即便如此,1900年的《地狱之门》仍然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 罗丹《思想者》(中尺寸版本),1880年彩色石膏</p><p class="ql-block">这件罗丹亲手制作的“思想者”原作第一次离开法国,保价达40亿美元。不仅是罗丹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深刻影响了现代雕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惩罚》,1904 1906年</p><p class="ql-block">青铜30.5 x 18.8x19.4厘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创世纪》,1890-190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20x 25.5x11厘米</p>  <p class="ql-block">关于《乌戈林和他的子孙》是一件将文学、雕塑和人类最深沉情感完美融合的杰作。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的一个著名悲剧故事。</p><p class="ql-block">乌格林是13世纪意大利比萨的政治家,后因被指控叛国而遭逮捕,并与儿孙一同被囚禁于塔楼之中,让其缓慢饿死。</p><p class="ql-block">乌格林向但丁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然后饥饿就战胜了悲伤。”这句话留下了千古悬念—在极度饥饿的驱使下,他是否吃掉了自己孩子的尸体以求生?正是这个典故使乌戈利诺被称为“食人伯爵"。</p><p class="ql-block">罗丹深入挖掘了乌戈林内心极致的痛苦、挣扎、悔恨和绝望。乌戈林被饥饿所噬咬,绷收缩身体犹如痛苦的凝结,张大的嘴巴在绝望地呐喊,手指因痛苦几乎要抠入地面。他的子孙们已经虚弱或死亡,无力地缠绕在他身边。处于极度痛苦与挣扎中的乌格林,像极一只穷途末路的猛兽,俯身在其子孙的躯体之上,进行着内心的天人交战与困兽之斗—是生存的本能,父爱的伦理,还是为人的尊严?这个爬行的动作将那个“是否食子”的道德困境可视化,充满了张力。</p><p class="ql-block">《乌格林和他的子孙》是《地狱之门》上的一个核心群像。罗丹一生都在探索如何用雕塑的形式表达人类复杂的情感。《乌戈林和他的子孙》是他表达“痛苦”这一主题最成熟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个立体镜面,许多游客都在这里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罗丹的中国情,罗丹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还是一位对中国艺术有深厚兴趣的收藏家,此次展览特别呈现难得一见的16件罗丹本人生前收藏的中国艺术品,例如明代青铜观音像、隋唐陶俑、清代青铜器和瓷器等,这展示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反映出罗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情怀,也体现了艺术无国界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器皿《花瓶:端午庆祝主题》,清代这件瓷器具有18 世纪中叶中国“官窑”瓷器的特征。罗丹非常喜爱中国瓷器,中国瓷器之美呼应了罗丹喜爱的兰斯挂毯中的绘画元素和丰富的色彩,二者均有壁画的特点,而罗丹也曾将日本版画与壁画进行比较。</p><p class="ql-block">《带盖瓷瓶》,清代(康熙年间)</p><p class="ql-block">这件《带盖瓷瓶》呈白底钴蓝色,釉下彩,底部印有“康熙”字样。康熙年间(1661-1722),钴蓝色得到了充分提炼,这项技术使得陶瓷画家们能够通过细微的强度区别控制颜色的深浅。</p><p class="ql-block">罗丹拿掉这个瓷瓶的盖子,将它用作花瓶并摆于比隆公馆的桌上。《一对带盖花瓶》,清代乾隆未期和嘉庆初期(1775—1800年),这对带盖花瓶的纹饰描绘了身着长袍、头戴帽子的士兵向县令服罪的场景。它们被归类于“粉彩”瓷器,使用了荷兰化学家安德烈亚斯 • 卡修斯于 1650年发明的氯化金制成的粉红色珐琅。这种工艺于 18世纪初由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罗丹将这对花瓶置于古董陈列厅的柜子最上方,以此来凸显它们顶部圆形盖子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带盖瓷瓶》,清代(康熙年间)这件《带盖瓷瓶》呈白底钴蓝色,釉下彩,底部印有“康熙”字样。康熙年间(1661-1722),钴蓝色得到了充分提炼,这项技术使得陶瓷画家们能够通过细微的强度区别控制颜色的深浅。罗丹拿掉这个瓷瓶的盖子,将它用作花瓶并摆于比隆公馆的桌上。</p>  <p class="ql-block">特别章节“1900年巴黎世博会” 将罗丹的艺术生涯与法国巴黎、中国上海两座城市通过世界博览会的主题联系到一起。罗丹作为一名生前即取得巨大成功的艺术家,在19世纪后期已名扬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而他在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举办的大型个人展览让他登上其光辉艺术生涯的巅峰,真正成为全球范围内家喻户晓的艺术家。法国建筑师雅克•费里耶为110年之后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备受赞誉的法国馆,而今被改造成本艺术中心,展示罗丹的展览和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六章走向现代——局部化、组合和放大</p><p class="ql-block">巴黎正是在罗丹生活的时期成为艺术之都,1878年、1889年和 1900年三届巴黎世博会期间,这座城市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为1900年世博会建造的第一条地铁线、大皇宫和小皇宫,而罗丹也在这一届世博会上没立了自己的展馆。1900年世界博览会之后,罗丹在晚年开始了更加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给自己以前的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罗丹像造物主一样,通过放大、缩小、分割、重复或组合等处理手法,重拾旧作品将其改变。这些极具现代主义品质的新作品从最初的创作语境中抽离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作品,其艺术价值获得了更新。</p>  <p class="ql-block">关于《费纳耶•泉边的男人》法国石油工业实业家、艺术收藏家莫里斯•费纳耶(MauricFenaille, 1855-1937)向罗丹订购了多件雕塑作品来装饰自己在巴黎西郊讷伊的别墅,罗丹还为其设计了喷泉,罗丹经常在不同作品中使用此前创作的雕塑,这里展出的费纳耶先生的形象很有可能是喷泉设计中的一部分。但喷泉始终没有完成建造,且目前无论在罗丹博物馆还是其它地方,几乎都没有该喷泉的设计记录,具体内容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青铜雕塑《加莱义民》</p>  <p class="ql-block">在《加莱义民》纪念碑里,罗丹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方法表现英雄人物,成为他最著名、最受人研究的作品之一。《莱义民》是罗丹在1884年应法国加莱市政府的委托而创作的一组纪念雕塑,借此缅怀</p>  <p class="ql-block">关于《吻》这件雕塑无疑是罗丹最著名的作品。根据但丁《神曲》中的描写,维吉尔和但丁参观地狱时遇到了恋人保罗•马拉泰斯塔和弗朗西斯卡•德•里米尼,他们因偷情被打入地狱,罗丹想要表现这对恋人亲吻的场景。弗朗西斯卡•德•里米尼爱上了自己的妹夫,她的丈夫吉昂乔托•马拉泰斯塔发现后将两人杀害。这组雕像本来是为《地狱之门》而设计的,但作品本身象征着充满激情的爱情。后来,罗丹认为它更能表现爱的幸福和感性,不适合</p><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的主题,于是在 1886 年将这组雕像从《地狱之门》上移除。这件作品后来以《吻》为名单独展出,成为罗丹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法国政府于 1888 年委托罗丹制作了这个雕塑的汉白玉放大版本,并在1898年的沙龙展上首次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石膏版的《巴尔扎克》。</p><p class="ql-block">原作品高 85.5厘米,但罗丹让铸铜商勒布朗-巴伯迪耶纳浇铸了四种不同尺寸的青铜雕像(分别高71.1厘米、60.2厘米、40厘米和25.7厘米)。大型汉白玉版本的《吻》高 181厘米,目前有四尊,分别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哥本哈根新嘉士伯美术馆和费城罗丹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同样大小的青铜版本雕像有十二件,本次展览展出了其中一件,其他青铜雕像版本的《吻》存于世界各地,比如卡迪夫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巴黎杜乐丽花园、巴黎总理府、东京罗丹博物馆等。</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 罗丹《吻》(大尺寸版本),1882/1888年</p><p class="ql-block">青鎙181.5x112.3x117 羅米</p>  <p class="ql-block">展览包括《思想者》《青铜时代》《夏娃》《巴尔扎克》《加莱义民》及《让·埃尔巨型头像》,6件法国罗丹博物馆的国宝级藏品 。这些作品经法国总统特批来华展出,原定于2025年9月26日返回法国。现在决定延展了,这6件作品在雕塑艺术中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摄影地点:世博文化公园北园</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iPhone 16 Pro</p><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樱子</p><p class="ql-block">感谢你的浏览关注围观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