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深秋的清晨带着几分凉意,微风裹着桂树残留的淡香,拂过校园的林荫道。原本以为这样微凉的天气会让课堂多几分沉静,可走进观摩会场时,却被满室的暖意与活力撞了个满怀——一千余位语文教师端坐席间,目光都紧紧投向前方的讲台,手中的笔记本早已摊开,连翻页的声音都格外轻柔,只等名师们带来一场语文教学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一、名师课堂:于细节处见真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张学伟的《示儿》:以情叩击经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学伟老师的《示儿》课堂,没有过多花哨的设计,却让“爱国”二字深深扎根在每个听者心中。张老师先通过设置一个情境:公元1203年,在浙江绍兴一个破旧茅屋旁,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一个是78岁的陆游,一个是63岁的辛弃疾。白发相拥,那是怎样的场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在背景音乐《殇》的衬托下,已经成功地把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带入了陆游生活的那个时代。然后再用平实的语言讲述诗人陆游晚年的遗憾与赤诚,并引导学生逐字品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境。当学生读出“悲”字的沉重时,张老师并未直接点评,而是追问“诗人悲的仅仅是未见九州同吗?”,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紧密联系。整堂课如涓涓细流,以情感为引,打破常规的“诗是诗,我是我”,呈现给我们的是“诗我一体”,是可感可知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二)赵志祥的《桥》:用节奏传递张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赵志祥老师的《桥》,则将语文的“张力”演绎得淋漓尽致。他没有逐段分析课文,而是聚焦“老汉”的言行,通过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节奏中感受危机时刻的紧张。出示课文前六段,引导学生读出惊悚的味道;课文七八两段,则通过停顿和拖声,读出老汉“临危不惧,是村民的主心骨”的形象。当读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时,赵老师刻意放慢语速,压低声音,加重“揪”字的读音,学生瞬间捕捉到老汉的公正与决绝;而读到“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时,他又引导学生用急促的语气,传递出父子间的牵挂。整堂课以“读”为核心,让学生在声音的起伏中,读出老汉的鲜活形象,读懂题目《桥》的深刻含义。</p> <p class="ql-block">(三)虞大明的《蝴蝶的家》《田忌赛马》:让思维自然生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虞大明老师的两堂课,展现了语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的巧思。在《蝴蝶的家》中,他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蝴蝶的家在哪里”,而是通过《给燕志俊爷爷的信》中两处空的地方,分别设置任务一:“我觉得您是个( )的人,因为( )。我要向您学习。”任务二:燕爷爷,您说“谁要是能说给我听,我就不着急了。”现在,就让我告诉你吧!( )。燕爷爷,现在您不着急了吧。根据这两个任务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从‘我真为蝴蝶着急’这句话里,你能读出什么?”,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作者的善良。而《田忌赛马》则以“策略”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用“绕口令”的方式练说故事情节,让学生判断“谁最值得佩服”;又用“直播解说”的形式来模拟赛马的过程,自主发现“换顺序”背后的智慧。整个课堂,虞老师始终站在学生身后,用一句句富有启发性、引导性、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自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四)吴琳的《中国神话故事》:用故事点亮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吴琳老师的《中国神话故事》课堂,像是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她没有局限于一篇课文,而是以“神话中的英雄”为主题,串联起《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故事。课堂上,她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神话细节,再通过“英雄们都做了什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神话中“奉献”“勇敢”的精神内核。最精妙的是,吴琳老师把《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盘古开天地》和课本上的《盘古开天辟地》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找到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在学生心中悄悄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五)白皛的《秋思》:于细微处品乡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白皛老师的《秋思》,将“乡愁”拆解成一个个细微的场景。他抓住诗的“意象”,让学生观察“秋风”“家书”的图片,再通过两次模仿诗人的语气,给家人写“家书”的任务设置,让学生深刻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深刻内涵。在分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时,有学生疑惑“为什么写好信了还要拆开”时,白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回忆刚才模拟“写家书”的过程,体会“想说的话太多,怕遗漏”的心情。整堂课没有刻意渲染悲伤,却让学生在细节中读懂了“乡愁”的真切,也学会了“从细节处品文本”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肖绍国的《忆读书》联动教学:让阅读成为习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肖绍国老师的《忆读书》联动教学,打破了单篇教学的局限。他把冰心的《忆读书》,琦君的《读书琐忆》和林海音的《窃读记》三篇以“读书”为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抓住冰心《忆读书》“三哭”的画面、琦君《读书琐忆》“三躲”的地方、林海音《窃读记》“三窃”的情形来引导学生想象三位女作家少年读书“窥读”的不同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现“单元设计”大概念。这种联动教学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读懂了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把“多读书、读好书”的理念落到了实处。</p> <p class="ql-block">二、共性之光:名师课堂的共同密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细数这几堂课,虽风格各异,却藏着共同的“教学密码”:(1)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名师的“独角戏”,只有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想法被尊重,感受被重视。(2)都是“扎根文本,又跳出文本”。没有死抠知识点,而是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再联系生活实际,让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3)都是“注重情感的传递”。无论是《示儿》的家国情怀,还是《秋思》的思乡之情,都不是靠教师“灌输”,而是让学生在朗读、思考、表达中,自己慢慢体会、慢慢感悟。</p> <p class="ql-block">三、知行合一:让名师经验落地课堂</p><p class="ql-block">这次观摩课,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反思”。今后,我会把这次的收获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在备课环节多花心思。像名师们一样,深挖文本背后的情感与价值,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与活动,让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讲解”;另一方面,优化“读”的设计。像张学伟、赵志祥老师那样,把“读”落到实处,根据文本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悟理。第三,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少一些“标准答案”的束缚,多一些“你的想法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同想法”的提问,守护学生的语文思维与表达欲。</p> <p class="ql-block">两天半的观摩培训,就这样在听课老师依依不舍、念念不忘中结束了。走出会场时,太阳出来了,阳光明媚,微凉的风依旧吹拂,可我们的心里却满是温暖与力量。原来,好的语文课堂,能让文字有温度,让情怀有重量,也能让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始终有方向、有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