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津北疆博物院由法国博物学家、天主教耶稣会神父桑志华(1876—1952)于1914年在天津创建。桑志华早年获动物学博士学位,受西方科学考察东方热潮影响,1914年来华,以天津为基地,对中国北方黄河、海河流域等地区开展长达25年的大规模科学考察。随着采集标本日益增多,为保存、研究及展示这些珍贵材料,桑志华在多方支持下,于1922年在天津马场道建成北疆博物院北楼,1928年陈列室对外开放,1930年南楼竣工,形成“工”字形整体布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疆博物院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桑志华以黄河、海河流域为中心,行程5万公里,采集和发掘了大量动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及岩石矿物标本,总数达20余万件,并收集了约1.4万册文献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院藏品包括中国第一件有确切出土地点的旧石器、第一件可靠地点和地层的河套人牙齿化石等,填补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空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桑志华被誉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揭幕人,是中国古人类学、古生物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不仅为中国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博物馆,还通过严谨的科学考察和无私奉献,促进了中法科学文化交流。他的一生体现了“苦行僧”般的科学精神,被后世学者评价为“卓有建树的博物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桑志华的考察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史前考古、人种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他以天津为基地,深入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最远到达西藏。在野外考察中,桑志华常常徒步或骑骡子,甚至与沙漠商队同行,肩扛专业仪器,背负猎枪自卫,克服了兵荒马乱、自然险恶等无数困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标本陈列室</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疆博物院不仅是一个收藏机构,还兼具研究和教育功能。其建筑采用当时国际先进的博物馆理念,设有实验室、图书馆,并邀请德日进等国际知名学者参与研究,发表大量学术论文。1928年陈列室对外开放后,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馆”,吸引中外学者、学生及政要参观,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植物标本存放研究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展览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原汁原味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图书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考察历程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早期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馆,堪称中国博物馆史上的“活化石”。</b><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20余万件标本和大量文献资料,奠定了天津自然博物馆的馆藏基础,对中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古人类、动植物等学科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疆博物院是中法科学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桑志华将所有标本和研究成果留在中国,体现了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如今,北疆博物院继续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交流和纪念活动,彰显文明互鉴与友谊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桑志华故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疆博物院建筑本身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其展柜、窗户、吊装装置等设计,体现了百年前国际先进的博物馆建筑理念,对今天博物馆建设仍有借鉴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津北疆博物院不仅是中国近代博物馆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象征。历经百年沧桑,它依然焕发青春,以丰富的藏品、独特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为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作出贡献,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桥梁。</span></p>